鐘靜益
摘 要:古代建筑作為研究歷史文明的一部分,傳承著千年的傳奇,是文物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根據當今中國的現狀,淺談我國古建筑保護理論框架。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文化自信
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的進步、城市化的擴展,歷史建筑面臨著保與拆的矛盾。由于管理不善、惡意破壞等,造成建筑遺存出現殘破甚至湮滅。這種現象與當今我國保護傳統文化的政策背道而馳,也與當今世界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大相徑庭。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勢在必行。這對于了解歷史、促進經濟文化發展、提高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關于我國古建筑的保護理論框架,作者有以下觀點。
一為發展的眼光。發展是一種辯證法,即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凱文林奇在《城市形態》中認為,我們需要將保存文物和發展相聯系,要用全面的、聯系的眼光來看問題,使其與經濟建設相結合,與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觀相聯系,與古建筑的本身和發展規律相一致。對其的利用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的,對文物的保護自然也需要動態靈活地處理。要建立全面的保護觀念,構建古建筑的基本類型。古建筑類型的劃分十分重要。要建立聯系的保護觀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的。古建筑所處的自然、人文環境,也需要保護,如四川灌縣二王廟與都江堰。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有前瞻性,將古建筑的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合理適度開發古建筑,如上海新天地石庫門歷史街區。
二為矛盾的貫穿。在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道路不是一直平坦的,存在著拆與保的矛盾、新與舊的矛盾、發展與維持的矛盾等。古建筑依據的角度不同,被劃分的類型也不一樣。如果根據地區或者民族來進行劃分,建筑的風格特征也不同。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要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形式主義地“一刀切”。比如,南陽城區現有的古建在修繕過程中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要原式原樣,以求達到原汁原味,還其歷史本來面目[1]。
三為科學技術的引進。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其不斷被應用到各個領域。數字技術對于文物保護、修復等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內容分析和計算,呈現建筑的全貌[2]。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成立后,采用數字化技術,重現古建筑的形象[3]。此外,需要加快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大資金的投入,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等。
四為社會化的思維。保護歷史遺產是一種文化工作,更是社會各界需要一起承擔的責任[4]。目前,一些保護文化遺產的聲音很難被大眾聽見。因此,可以對全民進行文物相關知識的普及宣傳,讓人民群眾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如修繕后的柳溝城堡,村民利用古建筑的名氣發展了農家樂等相關產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進而明白了古建筑的經濟價值,進一步對其進行保護[5]。如今,中國正全面進行文化建設,保護單位需要積極推動并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建立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的保護機制。這有利于文化保護的發展,符合社會的發展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古建筑的保護理論和方法將會繼續被探索。文章以科學的世界觀,對古建筑的保護進行了思考,歸納前人的保護理論,思考與當代國情、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保護方法,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胡瑋.南陽中心城區古代建筑現狀保護與開發[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8):78-80.
[2]王婉,謝步瀛.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參數化設計與三維建模[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70-273.
[3]何巖,李浩陽.數字技術對古代建筑保護方面應用淺析[J].四川水泥,2016(6):338.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王珊珊.北京延慶地區明長城城堡的保護與利用[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