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摘 要:2017年6月,澧縣文物局考古執法隊在甘溪灘鎮甘溪村發掘了一座明代單棺石室墓。墓葬保存較好,出土陶、瓷、銀器共6件套。根據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特征,推測其年代為元末明初。
關鍵詞:澧縣;元末明初;石室墓
2017年6月,澧縣文物局接報在甘溪灘鎮甘溪村(原為桐山村,又名壽家埡),村民在山坡修路過程中發現古墓一座。經過現場調查勘探,初步認定這里是一處古墓埋葬區。修路僅破壞一座墓葬,編號M1。澧縣文物局文物考古隊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1 墓葬位置及形制
經過現場勘查,古墓位于甘溪灘鎮甘溪村一村民橘樹地坎邊,海拔261米,北緯29度,東經111度(圖1),由于拓路暴露出墓室一角,在揭取表土后,暴露出墓室頂部,屬于石室墓結構,墓長3.2米,寬2米,深1.1米,墓室由石灰巖鑿成的規矩條石、壘砌成室,墓室南部設有方形石龕,墓葬結構屬于單棺石室墓。
2 出土器物
發掘時墓室內布滿了淤泥,經過清理,墓葬南部龕內放置有彩陶倉、壺、碗各一件,碗扣于壺口上,買地券緊貼于龕內壁(圖2)。墓室底部平坦,為生土面,室南部放置一件青花碗,墓室中部尚殘有人體部分骨架,頭部兩側各有銀耳環一件,出土器物共6件。
①彩陶壺1件(M1∶1),該罐通高22厘米,口徑8.4厘米,最大腹徑14.8厘米,底徑9厘米。圓口,折沿,短頸,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腹部有圖案,罐身呈瓜瓣形。褐色陶胎,施以褐綠色條斑(圖3)。
②彩陶倉1件(M1∶2),該倉硬質陶,呈長方形,長21厘米,寬14厘米,通高34.5厘米。陶倉系歇山頂狀,二層分開,均施橙黃色釉。屋面相交處均作翼角上翹,倉屋后作花草圖案,窗左右及下部等堆塑人像四排,計28人,門兩側各1人,共計30人。兩側作龍云堆塑圖飾,龍為橙黃,云為綠色,底為淺黃色(圖4)。
③青花花卉紋碗(M1∶3),侈口,弧腹,圈足,胎質與燒制技術均很粗糙,內底及外壁所繪青花圖案均已掉色,圖案較為模糊,口沿處有殘損。口徑18.4厘米,高8.2厘米,底徑6.6厘米(圖5)。
④青花花卉紋碗(M1∶4),釉面有開片,青花成色較暗。敞口外侈,斜弧腹、圈足,口沿處有殘損??趶?3.5厘米,高6厘米,底徑5.5厘米。(圖6)
⑤銀耳環1對(M1∶5),整體呈S形。墜成葫蘆形,長6.9厘米,殘。
⑥買地券1塊(M1∶6),墓志應用朱砂書寫,由于保存環境的原因,文字已無法識別,故無法讀出有關墓主人的相關信息。
3 結語
從出土的2件青花碗可以看出其器形的不規整,圈足底有窯粘并有明顯的放射狀刮削跳刀痕跡。紋飾以簡單的花卉紋為主,無款識,胎色不純,泛灰,胎質較疏松且有雜質、氣泡,胎體較厚,透明度不高。釉色泛青灰,光澤感差,青花呈色較暗沉且多有黑斑和散暈現象。根據墓室結構和出土器物分析,并與同一區域的墓葬出土器物相比較,判斷此墓年代應當為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