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德生 圖片提供/劉如秀
房顫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疾病名詞,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但大多數非醫學專業的人對它還是很陌生的,或頂多只了解一些皮毛,它的更深層次的內容我們卻不得而知。然而,它卻對我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們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應該掌握的知識。有鑒于此,記者日前專程赴京,采訪了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劉如秀教授,請她談了房顫的防治。劉教授是我國首批名老中醫、 國醫大師劉志明先生的長女,她早年畢業于湖南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西醫心血管病的臨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西醫理論基礎,后應召跟隨劉志明先生研究中醫,苦心鉆研,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別是對心律失常的研究造詣頗深,可謂家學淵源,學貫中西,自成一家。特別是,劉教授為人熱情,平易近人,當她接到記者發去的采訪提綱后,精心做了準備,待記者到來后,便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了房顫的來龍去脈,令記者聽后大為受益。
劉教授首先對房顫的概念做了介紹,她說,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我們知道,人的心臟大體可以分為心房與心室,各有兩個,心房是貯血器,收縮時將血液壓入心室;心室是肌肉泵,負責將血液泵入動脈,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血液經過周身的循環以后,最后回到心房。正常人的心跳有一定的節律和頻率,而房顫時心房的頻率每分鐘高達300 到600 次,使其泵血的功能大打折扣甚至喪失,心室率也往往快而且不規則,有時候每分鐘可達100 到160 次。
她說,房顫在醫學上可以分為陣發性房顫、 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三類,通常認為陣發性房顫指能在7天內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者,一般持續時間小于24 小時;持續性房顫指持續7 天以上,需要藥物或電擊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顫指持續1年以上不能轉復為竇性心律或在轉復后24 小時內復發者。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可初步診斷房顫,但確診需要心電圖檢查;對于房顫短暫發作難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進行動態心電圖等檢查。
談到房顫的病因,劉教授說,房顫的病因和其他器質性心臟病、 慢性病有關,過去主要是因心臟瓣膜病如風心病、二尖瓣狹窄所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房顫的病因也發生了變化,根據我國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目前房顫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病。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約為30%,人數眾多,長期的高血壓會引起心房增大,這必然會影響心房的正常功能,最終導致房顫的發病。當然,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房顫的發生,而傳統的因心臟瓣膜病導致的房顫比例仍然不少。高血壓等疾病多見于老年人,所以,房顫的發病率也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等部門頒布的《房顫診療指南》資料,美國60 歲以下人群的患病率約為1%,75~84 歲約為12%,而80 歲以上者可達1/3。我國調查也發現,目前約有1000 萬人罹患房顫,約為老年人口的4%。不過,年輕人群中也可見因先天性心臟病、甲亢等疾病而致房顫者。
她說,在中醫學上,房顫是與“心悸、怔忡”這一名詞相對應的,中醫認為房顫的病機在于本虛,當屬陰陽氣血俱虛,心失所養,鼓動無力所致。《濟生方·驚悸》 中說:“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明確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此外,痰瘀內阻也可導致房顫的發生,《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說驚悸病本為心虛,在驚為痰,在悸為飲,認為心悸與痰擾心神有關等。這些都為我們正確認識房顫提供了理論依據。
她說,房顫具有嚴重的后果,其最大的惡果就是可使腦卒中患病風險增加5 倍以上,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顫發生時,由于心房不能規律地收縮、舒張,血液容易在心房內瘀滯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血液循環,可栓塞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其中栓塞在腦血管的概率最大,可導致腦卒中甚至猝死。房顫還會使心力衰竭的風險增加3 倍,二者常常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房顫也會使癡呆癥的發病風險和死亡率增加2 倍。總而言之,房顫的危害極大,必須高度重視,及時診治。
談到房顫的臨床表現,劉教授說,房顫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是心悸,大部分患者感覺心慌、心跳較快,而且心跳不規律,還可能有間歇。由于房顫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所以患者可能會出現腦供血不足和心功能下降的癥狀,如頭暈、胸悶、氣短、乏力等,甚至有瀕死的感覺。總之,凡心臟病所有的癥狀,房顫時均會發生。房顫在臨床檢查上有三個明顯的 “不一致”:一是心律絕對不一致,二是第一心音強弱不一致,三是脈搏與心率不一致,這是房顫檢查非常典型的特征。幸運的是,房顫患者突然出現危及生命的情況比較少見,但也不可忽視。如果在家里突然出現心慌等房顫現象,患者應立即停止手里的工作,保持冷靜,先測量一下血壓,如果血壓較高,可以服藥進行降壓治療。如果胸悶、氣短比較嚴重,可以服用復方丹參滴丸、 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物改善心肌缺血。在緊急癥狀緩解后,應盡快去醫院診治。
談到房顫的治療,劉教授說,對于房顫,西醫一般先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β 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洋地黃類、 胺碘酮等來控制心率。如果藥物效果不理想,可采用射頻消融術或冷凍消融術來治療,具體由醫生做出判斷。消融術雖然屬于微創,但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例如手術過程中可能損壞了正常的心血管組織,反而出現心律異常等問題。此外,為了預防血栓,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抗凝藥物,而這類藥物也存在著出血傾向等副作用。相比之下,在治療房顫的問題上,中醫更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中醫治病重視整體觀念,而不只是關注局部病變和治療,且副作用及依賴性較低。正因為如此,家父劉志明提出“心腎同治”的方法來治療房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家父“房顫是因為先天不足或后天過耗,導致腎精及元氣不足,心臟失于養護,從而出現心悸等表現,所以病因之本在腎,標在于心”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在運用調和氣血、 養心通脈的藥物直接治療心臟疾病的基礎上,還注重使用補腎填精的藥物來峻補元氣,促使宗氣充足、腎精固護,從根本上治療房顫。除了著眼臟腑外,還考慮房顫患者的陰陽偏頗,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因人制宜地使用通陽活血或滋腎活血等不同治法予以治療,患者癥狀多有改善,療效比較滿意。
最后談到房顫高危人群如何預防房顫的問題,劉教授說,關于預防疾病,包括三個步驟,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對于房顫也是一樣。首先是未病先防,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染患。剛才說到,房顫多因本虛所致,中醫說“勞則氣耗”,不論是工作還是娛樂,都應該有所節制,不可過勞,過勞必定會損傷正氣,導致氣虛,容易誘發房顫。其次是既病防變,即切斷疾病向縱深發展的通道,防止疾病相互轉換。剛才說到高血壓是當今房顫的主要病因,所以,控制血壓,使之保持平穩狀態,是高血壓患者預防房顫的根本有效措施。患者應該按時服藥、 飲食低鹽低脂低糖、戒煙限酒、控制體重、保持平和心態、加強運動等,來防范因高血壓而引起的房顫。對于其他可能誘發房顫的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風心病、二尖瓣狹窄等,也要抓緊治療或控制好,以免誘發或加重房顫病情。第三是瘥后防復,就是在房顫通過治療痊愈或緩解后,患者要謹遵醫囑,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所有房顫的誘發因素,讓疾病不再復發。做到這些,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房顫的發生了。
劉如秀教授應診時間: 每周一、二、三、四上午為專家門診,每周二下午為特需門診。應診地點: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市西城區北線閣5 號)心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