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華
摘 要: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龐大的大學生群體,這對高校的黨建工作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信息化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便捷的特性,完善高校的黨建工作,成為當下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探索和研討的新課題。因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生黨建工作現狀,對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大學生有很大的探索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黨建創新
現階段在原有的黨建工作中構建全新“互聯網+”模式已經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高職院校學生的黨建工作是在學院黨委的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依據大學生的特點來展開。互聯網時代,學生黨建工作所處的環境更加開放。開放的環境加強了學生與校外組織的聯系,促進了學校之間學生們的溝通和交流。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黨務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從封閉的環境走向開放的狀態,使學生的黨建工作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特點
(一)環境的開放性
在傳統媒體盛行時期,大部分信息處于被控制或被限制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很難實現信息的實效性傳播。自從互聯網誕生,徹底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及時和直觀。但是因為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有諸多不良的思想、理念摻雜在其中,這會對現代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在互聯網開放的環境下,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面臨著新的課題。高職院校既要關注社會,又要具備開闊的視野,去洞察世界,還要積極應對互聯網消極方面的不利因素影響。如何避免消極因素而又充分運用互聯網的長處和積極作用,從封閉的工作模式向開放的工作模式轉變,這就是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研究的新課題[1]。同時,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沖擊力這一特點,開拓新的教育平臺,不斷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在教學和實踐中,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創新優化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為大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二)主客體的交互性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這一客體與學校黨務工作者這一主體處于同一個開放的平臺,信息的傳遞是垂直的傳播方式。客體在接受主體給予的信息同時,將客體信息及時反饋給主體,這樣主體就能及時掌握學生這一客體的思想活動狀況和心理狀態。現代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極強,因此黨務工作者可以運用新媒體抓手,拓寬黨建工作的領域,使大學生不僅能接受黨的思想教育,還能在互聯網上與黨務工作者這一主體進行溝通,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出來,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感,進而提高黨建工作的時效性。而大學生群體雖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自身分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缺陷,加之他們社會經驗不夠豐富,所以高職院校在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的同時,也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2]。
(三)內容的豐富性
運用新媒體,學生能夠自主決定接受信息的形式與內容,能及時將自己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信息通過網絡媒介傳遞出去。同時,新媒體集文字與聲音、畫面與圖像為一體,學生從瀏覽新聞到發表內容,都可以利用新媒體來實現。同時互聯網會源源不斷的提供新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而且平臺準入機制簡單,使大學生更樂于在互聯網上交流。因此,高職院校的黨務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多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及時有效的黨建宣傳工作。
(四)方法的多樣性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有了更加多樣的平臺,同時也能使大學生黨建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延展。高職院校在手機微信、APP應用平臺以外,可以開發微視頻軟件,或者嘗試新媒體——“抖音”來制作短而精的黨建工作教程,這些都有利于加強黨建政治思想教育[3]。因此,巧妙的應用互聯網資源,就能拉近學生與黨組織的距離。黨務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法從海量的數據信息中找出與其相關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實現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網絡化。
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現狀
(一)黨建工作創新思維淡薄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黨建工作,應充分考慮用科學的思想引導大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使其思想得到最大開發和教育。信息化技術為黨建工作提供了多樣化的素材,也豐富了黨建工作的內容。然而,有一些高職院校的黨務工作者只把互聯網當作一種工作手段,對互聯網的內涵與作用不是很了解,加之對運用互聯網進行黨建工作的認識和重視不足,甚至對運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持敷衍了事的態度,輕視了互聯網對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導致運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只是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4]。總之,由于部分黨務工作者的思維還禁錮于傳統觀念之下,因此,在接受信息化技術的過程中就顯得較為被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信息化建設推進。
(二)黨建工作方法陳舊
現階段仍有部分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依然沿用傳統的以灌輸或命令為主的黨建工作方式,這對于對新事物有著無法言說的好奇心的現代大學生而言,是無法達到最優效果的。傳統的黨建工作是采用聽報告和講座的形式進行黨課教育,這會使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對黨建工作逐漸失去興趣,最終導致政治理論教育的影響力減弱。當代大學生,追求感官刺激,好以個體愛好和需求來獲取不同的信息,更喜歡利用快捷的新媒體技術搜索自己想要的各種信息,具備通過新媒體平臺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中學生之間經常靈活互動。而傳統的授課形式大學生們并不感興趣,長此以往還會讓大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所以,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根本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黨建工作內容脫節
如今的大學生,他們視野開闊、擁有較強的檢索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并具有極強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他們的思維、興趣和關注點更趨向于多樣化。倘若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依然停留在形式單一的聽報告、聽講座、聽黨課的傳統模式以及對內容乏味的政策性文件的學習上,是沒有辦法在學生達到良好效果的。雖然學習書本上的理論、政策文件很重要,但傳統模式對于他們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和動力,導致黨建工作缺乏核心凝聚力,也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及追求平等互動的訴求。其次,雖然有一些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利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但仍有部分高職院校對于黨建工作只停留在建立互聯網平臺以滿足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的階段,互聯網信息內容更新相對緩慢,對于合理化建議、信息的互動交流、反饋意見以及監督管理等很難找到創新的內容,造成黨建工作融合互聯網應用的實行和內容出現脫節現象。
(四)黨建工作保障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的黨建工作要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核心位置,靈活利用互聯網技術,以融合包容的理念,促進黨建工作與互聯網實現“融合對接”。而新媒體承載更多的技術空間,這就需要黨務工作者熟悉黨建工作的相關內容,又能夠熟練掌握電子媒介操作。而現階段高職院校“互聯網+”黨建工作專業人員缺乏,對黨建創新研究與“互聯網+”黨建平臺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對互聯網技術以及設備、設備維護的資金投入不足,在人員配置上缺乏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黨務工作者沒有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中,對他們的需求了解甚少,還有一些黨務工作者對新媒體持排斥態度。因此,未能將黨建工作與新媒體技術有效融合,使黨組織對學生網絡使用狀況的引導、監督作用無法發揮。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創新路徑
(一)開展宣傳,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
利用新媒體網絡搭建知識學習平臺,在網上積極宣傳黨的政策、路線方針及黨的思想,并定期發布黨建信息的具體內容和工作安排,以視聽技術融合平面文字的形式進行展現,讓大學生黨員及積極分子系統的學習黨的政治理論,將網上宣傳和在線互動結合,在校園網絡中劃分出黨建工作板塊,并做好板塊管理工作,還可以增加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組織活動的主題模塊,這樣才能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實現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管理。
(二)整合資源,豐富教育形式和內容
從人員構成、工作管理、相關制度的制定以及分工協作入手,建立網絡黨支部,在線上開展支部活動,拉進黨員與支部的距離。學生黨支部加強線上線下搜集資料并加以創新,開發出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活動,從而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氛圍。多采用邀請專家學者走進校園授課的形式,并將授課內容制作成微視頻課件上傳到網絡,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通過網絡學習到政治理論內容。
(三)搭建平臺,開展黨員教育和發展
傳統的黨建工作模式比較單一,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可以在網絡上搭建黨建社區,實現信息快速傳遞,極大地簡化日常繁雜的黨務工作程序。學生也可以在網上開展、組織支部會議,結合線上線下活動,更利于黨務工作者深度了解現代大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狀況。目前,手機己成為大家生活的必需品,開發手機APP平臺,可以更大的調動大學生參與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四)完善黨建工作的保障體系
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因此,信息傳播必須建立在有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的環境下,加強對信息傳播渠道和途徑的監督管理力度。黨務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自律觀,同時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機制,對“互聯網+”時代的黨建工作實行有效評估。高職院校還應加大對黨建工作制度體系建設的投資力度,以此規范、凈化大學生網絡環境,進而提高“互聯網+”時代黨建工作的效率和關注度。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黨務工作者在繼承傳統黨建工作教育功能優點的基礎上,應該促進傳統校園媒體的快速轉型,將傳統媒體模式有效的融入新媒體模式中,把二者的優勢進行有機整合。同時,普及新媒體,搭建學生與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橋梁,從而促進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煒勁.基于“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平臺的搭建研究[J].智庫時代,2019(15):25+35.
[2]樊新波,王桂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J].職業,2019(10):28-29.
[3]趙峰松.“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01):40-42.
[4]何云.“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J].才智,2018(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