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
摘 要: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繁榮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的提供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本文從思想道德建設、重塑鄉村文化環境、構建鄉村公共文化體系三個方面闡述鄉村文化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找到合適的對策,實現鄉村文化的繁榮。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鄉風文明
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要求,以鄉風文明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風是受鄉村文化的影響,鄉風與鄉村文化繁榮有著密切聯系。凈化鄉風,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繁榮鄉村文化的內在訴求
我國正處在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時期,價值取向多元、道德觀念復雜,人民群眾熱切期盼良好道德風尚的回歸,這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新的“窗口期”。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個基礎工程。
占據我國廣大面積的鄉村是文化“新”與“舊”發生嚴重沖突的場所,思想道德碰撞劇烈,急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凈化鄉風,繁榮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一)鄉村文化發展呼喚多種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建設智慧和資源,古代諸多圣賢和治國者都曾就思想道德相關問題著書立說,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發人自省,引人深思。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繼承和利用這些智慧和資源,為今天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服務。但隨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華傳統美德面臨種種挑戰,鄉村文化也受到沖擊。弘揚傳統美德,是一個非常現實緊迫的問題。
誠信是鄉村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誠信是人們交往、和諧相處的潤滑劑,可以減少村民之間的摩擦和隔閡。但隨著城鎮化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舊村莊的“熟人”向現代化新村莊的“半熟人”轉變,人們交往和市場交換的頻繁,加上村民素質教育不高容易被利益所誘惑,這樣給鄉村的誠信體系建設造成了一定的難題,也給鄉村文化帶來不良的風氣。比如有些村民為了得到低保的名額在評定過程中夸大或偽造事實,在核查中也極力阻攔。此外,旅游鄉村坑外地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村民的思想觀念跟不上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決定了更高水平的上層建筑,也就是思想觀念,但因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再加上鄉村教育的落后。村民思想觀念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不達標,村民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思想觀念無法更新。其次,誠信體系機制的不完善,鄉村沒有一個科學、完整的誠信體系。同時受外來“糟粕”文化的沖擊。
發展鄉村文化、文明鄉風。重要的是樹立鄉村誠信,加強鄉村誠信體系的建設,把誠信作為一種工具居于在體系內。發展鄉村教育,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三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誠信文化。
“仁愛”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部分。“仁”是中華民族各種道德中最基本和最高的德目,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共德和恒德。鄉村在物質金錢的沖刷下,許多傳統的優秀的思想文化逐漸被淡忘。據我所了解的鄉村“仁愛”現狀不太樂觀,也許是社會的病態心理導致村民變得有些冷漠。比如:鄰里關系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這些是“仁愛”缺失的表現。
克服這些不“仁愛”的行為,需要我們:一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社會責任意識;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仁愛”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的時曾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傳統美德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縮影,對于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極為重要。鄉村在發展中要堅持以傳統美德為引導,助力鄉村振興。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鄉風
因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等差異的存在,文化的價值主體所展現的意義并不相同,而價值主體的多樣性與選擇性推動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不同時代的理性思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特定時代的人所追求的價值信仰,但無論是什么樣的文化,其核心內容都是價值和價值觀念。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運而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是現階段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建設任務。因此,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的 習慣。
我國是一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農業大國,在廣博的鄉土社會廣泛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培育和實踐動員,既是消解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現實困境的呼喚,也是傳承和創新我國新時期鄉村價值世界的重要理路。十九大后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而 “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對于繁榮鄉村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現階段我國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受到外來價值觀的干擾,傳統主流價值觀流失。隨著城市化的推動,鄉村也逐步開放發展,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淘汰的、腐朽的文化,比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同時隨著互聯網等現代傳媒的興起、普及,加快了打牌、賭博等低俗價值觀的傳播。鄉村人口“兩端化”,文明程度低級化。法治建設遭到挑戰。村民大多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法律意識淡薄。鄉村治安差,破壞鄉村和諧。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外來人員的出入,鄉村人員組成復雜,又缺乏科學的管理,使得矛盾激增。賭博、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的出現,也破壞了村里和諧的氛圍。
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鄉風。首先,各種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定期組織村民以講座、會議等形式集體學習。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村文化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鄉村傳統曲藝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凈化。第三,融入鄉村文化體系的建設。
二、重塑鄉村傳統文化是繁榮鄉村文化的基本要義
鄉村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其文化環境的封閉性較強,千百年來已成定勢的鄉村生活方式、僵化落后的生產方式、臟亂差的生活環境,以及工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的存在和發展,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一系列的問題逐漸使鄉村居民失去原有文化。
(一)重塑鄉村文化環境
環境是決定人類社會和文化特征的關鍵因素。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都可以通過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得以解釋。
現階段鄉村文化環境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外來思想文化的侵蝕和內部文化的瓦解重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李軍明、向軾兩人提出的鄉村文化衰敗化、碎片化和鄉村文化低俗化的 “三化”的現象。
鄉村文化衰敗化。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高福利、高機遇吸引了眾多的鄉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鄉村年輕人口大量流失,鄉村傳統文化無人繼承。城市“優越感”與鄉村“自卑感”,使得鄉村文化被排擠到邊緣。大多人認為城市文化比鄉村文化科學、先進,使得許多年輕人不愿意繼承鄉村的文化,導致鄉村文化話語權逐漸消失。因為基于人的理想選擇(其實是有限理性),鄉村原有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人際關系悄然的發生變化,長期下去必然導致鄉村文化的價值體系解體,利益的驅動幾乎淹沒一切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價值,而成為鄉村社會最高的社會主宰。
鄉土文化碎片化。嚴墨指出文化是創造的,也是人定義的,向來沒有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是一個易于碎片化的時代,同時現代社會又是一個把碎片化不斷重構的社會。但遺憾的是鄉村文化并沒有按照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碎片走向整合,而是更嚴重的“碎片化”。這種碎片化具體表現為自為的碎片化與人為的碎片化。自為的碎片化是指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發展變化按照自身的運行邏輯進行有序的文化演化,部分文化要素的功能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構成鄉民生活的需要,例如侗族的火塘和鼓樓、苗族的婚戀習俗等文化要素都出現不同程度地衰退,“自為”地散落在鄉村中。人為的碎片化是優勝劣汰的結果,符合大眾口味、親近人們生活的文化就被人們選擇性的保護利用起來,而偏離人們生活、小眾的文化常被人們選擇性的忽視。
鄉村文化低俗化。近年來提起鄉村就會出現“鄉村非主流”這一詞。“鄉村非主流”即殺馬特,是一種造型夸張、引人發笑的藝術表現形式,起源城市,現流行于鄉村。“鄉村非主流”可以說是鄉村文化低俗化的代表。染奇異發色、穿奇異服裝、抽煙喝酒等這些都是“鄉村非主流”的主要特征。不良嗜好(行為)也是鄉村文化低俗化的另一大表現,比如:抽煙、喝酒、賭博等。
重塑鄉村文化環境。首先,培養村民文化自覺意識,阻止鄉村文化衰敗化。“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學術反思的結晶,它要求人對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及發展趨勢,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發揮村民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作用。其次,發展先進文化,抵制鄉村低俗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向導,以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依據,發展科學的、大眾的先進文化。再次,尊重文化發展規律,促使文化走向整合。最后,文化保護根植于原生態地,堅持文化與環境相統一。
鄉村文化重塑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保障。通過鄉村文化重塑,可以塑造鄉村主流的價值觀減少鄉村文化低俗化,也可以促進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減少鄉村文化的衰敗化和脫域化,以此為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文化基礎和智力保障。
(二)發展特色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的內涵不僅是當地民風、精神、生活、習慣、建筑等內在表現,也是地域歷史、文化、經濟、城市建設發展等外部表現。
占據著我國大部分國土面積的鄉村,每個鄉村都有本村獨具特色的文化,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這些文化正被逐步被現代文明所吞噬。比如特色的小民居逐步被清一色的磚瓦房所替代,各地古方言逐漸消失,傳統的曲藝沒人聽,轉而去聽大眾化的“重金屬搖滾”,正如電影《百鳥朝鳳》中傳統嗩吶無人問津,重金屬搖滾“座無虛席”的場面。
發展特色鄉村文化。首先,發展鄉村特色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用鄉村特色經濟體系帶動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的發展又拉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第二利用品牌效應,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如今品牌效應的影響是越來越深,借助文化本身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牌對于特色文化的傳播就有重要影響。
特色鄉村文化的建設,根據本身的特點,量身打造,盲目借鑒是不可能發展好鄉村特色文化的。
三、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是繁榮鄉村文化的重要議題
當前,農村社會正在發生快速變遷,農民的本體性價值喪失殆盡,家庭關系高度理性化,個人行動邏輯不斷去公德化,鄉村社會面臨倫理與治理上的雙重危機。作為鄉村社會變遷的結果之一, 鄉村公共文化也歸于式微,其本質是一種鄉村文化的“公共性消解”。盡管如何再造鄉村文化的公共性尚未真正破題,但鄉村公共文化的培育和發展首先需要從擴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入手。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重在服務。目前鄉村的各項服務體系受到經濟的制約都不完善,而公共文化服務基本是一片空白。公共文化服務是發展公共文化的重要條件,所以健全鄉村公共文化體系刻不容緩。鄉村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帶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政府應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投入,為其提供財政支持,比如“村村通”、以為村單位建一座圖書室、電影放映室等,同時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民間自發成立服務組織。比如民間藝人曲藝下鄉活動,村民自發組成的“文藝隊”等,借助這些人的力量,傳遞公共文化服務。
(二)豐富公共文化產品種類
鄉村中高端公共文化缺乏,中低端公共文化種類少且供給不足。豐富公共文化產品種類行動亟待推進。可開展城鄉經濟、文化合作,鄉村可借助城市發展的輻射效應,借鑒其寶貴的經驗來發展經濟、文化。其次村領導等應積極學習新知識,在村中起帶頭作用,改變村民思想,與時俱進。
(三)提供多種公共文化平臺
文化的傳遞性就決定了文化在傳播中發展。傳播范圍比較廣且大家一起享有才叫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傳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我國將迎來5G 的時代,到那時信息傳遞、文化傳播速度更快。公共文化的傳播也不局限于口頭傳承、書籍記錄等,如今可以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數字媒體為公共文化傳播提供不同的平臺。目前鄉村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是電視、廣播或者戲劇表演,平臺較少。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借助科技的力量提供多種平臺傳播文化,打造公共文化傳播平臺。
(四)開展各式公共文化活動
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歌舞表演,例如:秧歌隊、老年人合唱隊等,總之,活動內容、類型比較單一。那么繁榮鄉村公共文化,就必須要豐富文化活動形式。
鄉村公共文化體系的構建需政府、村民、及市場的多方合作,鄉村公共文化體系的健全不僅有利于鄉村文化發展,對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是有利的,也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總結
隨著中國新時代的到來,鄉村建設也有新的新的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目標指導。文明鄉風,繁榮鄉村文化需要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劉新玲,陳錦萍.鄉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研究[D].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6).
[3]謝鳳蓮.培育鄉村文化自信是時代的需要[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0).
[4]袁同凱.人類、文化環境——生態人類學的視角[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5]李軍明,向軾.論鄉村振興中的文化重構[G].廣西民族研究,2018(5).
[6]劉鐵芳.鄉村的終結與鄉村教育文化的缺失[J].書屋,2006(10).
[7]嚴墨.文化變遷的規律——碎片化到重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8]賀雪峰.農民價值觀的類型及相互關系—對當前中國農村嚴重倫理危機的討論[J].開放時代,2008(3).
[9]賀雪峰.農村代際關系論:兼論代際關系的價值基礎[J].社會科學研究,2009(5).
[10]閻云翔,著. 龔小夏,譯.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M].上 海書店出版社,2006.
[11]吳理財.鄉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劇[J].人民論壇,2012(10).
[12]馬永強.重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與實現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