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貞貞 朱俊任
摘 要: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闡述了高職院校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意義,然后分析了國內外職業院校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現狀,最后針對高職院校教學特點,提出了深化“四位一體”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模式,包括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搭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優化產教融合課程體系,為實施“雙高計劃”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雙創;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雙一流”和“優質校”建設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1]。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對“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解決高職教育培養雙技人才中存在的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不匹配問題,尋找出一條適應中國職業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強調了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性,促進教育、創新、人才、產業四鏈銜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教育就業質量、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眾多文件政策把推進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提到新的歷史高度,構建“四位一體”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新模式,開創校企互利共贏新局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
一、國內外產學研用現狀研究
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自上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提出以來,由于起步較早,企業、行業參與性普遍較高,在體系建設、平臺建設和課程體系等方面都發展較成熟,我國和國外對比如下:
(一)體系建設
德、法等歐洲國家職業教育是以行業協會為主,政府為輔的方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德國某一行業職業教育是以其行業協會直接指導下的職業教育集團為主要管理實體,職業教育集團具有職業教育文憑授予權。行業協會將本行業的產業需求通過職業教育集團直接反映到職業教育和科研中,從而使科研,教學和生產協同與集成化,形成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還處在政府引導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而產業需求端在協同育人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還需進一步凸顯。
(二)平臺建設
德國“雙元制”教學以建立“校中廠”為目的,產教融合平臺就是學校引入的企業工場,直接培養具有實踐技能的雙技人才。同時平臺的教學設備也是工廠設備,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企業生產。學校也能及時了解企業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從而進行二次創新和研發。而國內產教融合平臺主要依靠財政投入,購買的儀器設備往往低價低質,造成了教學科研設備和企業生產設備不統一,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生產要求[3]。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不斷重視,高校實習實訓體系不斷完善,現在一些職院的教學設備也在逐步更新換代。但仍然維持傳統的“科研平臺僅適用于科研,教學平臺僅適用于教學”的模式,沒有把企業的生產場所引入學校,難以形成教育、生產、科研和應用協同發展的局面。
(三)課程體系
德國職業教育是獨立于普通高等教育,專注職業能力教育發展而來,美國職業教育(社區大學專科)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基本上一致發展,僅是學歷程度差異。而中國高等職業院校通常從傳統中專升格而來,既不同于職業能力教育,又不同與普通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中專教育痕跡較重。教師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往往采取簡單的理論教育部分,缺乏創新創業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授課內容,在教學內容的組合上趨于簡單化,專業性、研究性針對性不強。在教學設計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理論教學加實驗的方式,或者直接將原有實驗擴展成為項目,不考慮項目開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實施過程倉促,最終演變成驗證性實驗,維持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達不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推進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
(一)構建“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
構建“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引領、企業主導作用,健全產教融合協調管理機制。一要健全組織機構,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任組長,班子成員任副組長,校企合作處、科研與發展規劃處、教務處、財務處負責人為成員的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各二級學院協同配合具體實施,形成了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合力。二是完善政策機制,制定《產教融合實施辦法》、《產教融合平臺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產教融合內部治理結構,強化企業與二級學院、專業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的職能,逐步下移管理重心;牽頭成立了符合學校專業優勢的職教集團,制定相應管理體系,探索校企行共建的發展新模式。三要建立產教融合的資助政策,面向企業行業需求,調動企業與學校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平臺的積極性,共同設立產學研用平臺建設專項基金,逐年增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經費投入,針對企業,行業的技術、工藝難點,推進學校、企業和行業協同創新,形成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和工藝成果[4],共同促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二)搭建“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平臺
“產學研用”平臺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要的載體。打造產教融合科技創新服務生態鏈,推動四級產教融 合平臺建設。一要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平臺管理機制體系,通過《產教融合平臺管理辦法》,明確合作多方的責權利,建立多方共贏合作機制,為科技攻關、智庫咨詢、英才培養、創新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提供保障。二是構建四級平臺助推產教深度合作,推動“國家、省市、學校、專業(群)”四級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打造以專業(群)產教融合平臺為基礎、學校產教融合平臺為重點、省級產教融合平臺為核心,國家級產教融合平臺為出口的四級產教融合平臺。多層次多渠道聯合行業、企業,通過設立創新實驗班、眾創空間與高水平智庫等合作形式,共同推動學校技術攻關、創新創業深層次發展,促進科技型創新創業加快發展,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結合更加緊密[5]。三是搭建信息化平臺,在“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過程中突出信息化作用,優化信息結構,改善傳播方式,提升高校、企業和行業的溝通效率,從而實現學校及時了解到企業、行業和市場動態需求,不斷為企業提供改進優化產品和工藝的技術方案,逐步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服務中國產業走向世界中高端。四要加強技能大師培育,以高職學院“雙高”建設的契機,打造在國內同領域中有示范帶頭作用的技術技能型專業群,培養出在行業的技術技能領軍人才和技能大師,再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優化“產學研用”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決定“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建立起符合產業需求側要求的課程體系,逐步形成適應雙技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一是優化原有課程標準,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對標對表,修訂部分與現行政策不符合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課程標準,進一步對接行業、企業要求,制定出強基礎、重創新和模塊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二要實施一體化課程改革,通過引入引導、項目、任務等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通過合理設計工作任務,使老師把學生、實訓設施、教學載體、學科知識等有機結合。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增強了對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三是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及技能要求,建立起學校、企業、行業三方共同培養和評價體系,依據企業員工工作和績效評判標準,制定合理的教學環節和考核要素,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與行業、企業生產要求相統一,最終實現產學研用的無縫銜接。
三、結語
學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以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為統領,政府、企業、學校等協調共進的體制機制,全面布局專業群共性關鍵科技創新服務品牌試點示范,助推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向應用型轉型發展。以服務科學技術和傳統技藝為發展方向,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提升企業創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培育產教融合科技創新服務生態鏈,推動四級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以課程體系改革為突破點,實施一體化課程改革,完善課程評價體系,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考核與企業生產要求有效統一,實現產學研用的無縫銜接。通過上述模式實施,盤活存量資源、集聚社會協同創新要素,促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推動學校和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通訊作者:朱俊任)
參考文獻:
[1]袁自煌.抓住首要問題指明方向目標[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13-14.
[2]張光富,魯娉,郭自嘉,李夢醒.基于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創業協同育人研究[J].科技視界,2018(31):113-115.
[3]李黃珍,賈俊霞.鑄造“焊王”——中國十九冶的人才培養啟示錄[J].職業,2015(28):8-11.
[4]田玉敏.“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6(11):68-71.
[5]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J].中國食品,2018,(20):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