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萍 張曉姣
摘 要:在我國經濟轉型關鍵時期,中國政府實施《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高職院校的發展由此遇到了機遇和挑戰,機遇是高職教育被更多人關注,有了層見疊出的發展機會,挑戰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兼容并包的融合。因此,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訂單”教育培養模式如何符合時代的要求,是我們今天急待分析和解決的,對高職教育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匠精神;訂單培養;高職院校
一、工匠精神與“訂單”培養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我國自古以來,都有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如魯班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石匠李春可以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古人潛心鉆研、追求品質的精神無不說明“工匠精神”一直延綿至今,我國中華兒女也保持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求精意識。工匠在辭海里的解釋是指專門有技術的工人,也即精于技藝,巧于動手的人稱之為工匠。2016 年 3 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這是從國家層面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提出的進一步發展目標,也是職業教育的風向標,也是國家重視職職業精神的一中體現。
(二)“訂單”培養
所謂“訂單”人才培養,是校企合作之下的辦學模式,以訂單委托培養的形式與企業聯合辦學、辦專業、辦班,企業參與辦學過程,學生畢業后就進入該企業工作。在我國當前經濟轉型期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訂單式”教育模式有著重大意義。其對于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夠提供職業型人才有保證,極大緩解了人才對接的問題,保障了經濟建設中的人才要素。目前我國“訂單”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關系,如東北汽車產業的沿海地區轉移,影響訂單人才數量及質量,我校由原來制造業訂單數量千人規模逐漸轉向汽車產業后方市場,面對經濟的轉型,訂單人才的目標和方向,學校也要進行培養方案的調整,面對汽車后方市場,更加注重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不僅完成工作訂單而且還需要建立良好的信譽,這就對學校的培養目標融入“工匠精神”勢在必行。
二、高職院校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文化延承斷層,人才培養目標偏頗
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更注重學生技能實踐的培養,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較少,在職業規劃、職業情感、職業精神等教學內容講授課時較少,在教學環節上,形式單一、枯燥,學生對此類課程不能產生興趣,所以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職院校在制定三年人才培養方案中,缺乏對“工匠精神”的相關課程及活動設計,從而導致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不充分認識,以致學生在工作實踐中未能執行,一定程度導致了當前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二)校企合作程度不強,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合力
2014 年,國務院提出,要繼續深化產教融合發展,鼓勵行業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企業要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國家非常重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性,也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企業廣泛參與協同育人工作。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合作多數在實訓基地、實習活動、校內外的實踐課程等方面,缺少接氣的連接,企業方更多的是企業知識的傳授,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著想,合作只停留在淺層,“工匠精神”也很難在教育教學中體現。
(三)高職院校整體生源質量不高,職業素養培養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在我國對“工匠”“藍領”等身份存在認識偏差,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差、別無選擇的學生才來到高職院校。在大環境的氛圍影響下,迫于生計和無奈之下走進高職院校的大門,這些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相對較弱,而對“工匠技藝”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又是少之又少,這使在高職教育中很難激發出學生“匠人”身份的認同,更難激發出“匠心”的內在品質。現代職業教育中,對職業精神教育的忽視,使得高職院校學生追逐最高利益放棄職業技能,難以重視精益求精、專注的“匠人”精神的塑造。所以從學生的認知做起,讓學生知道??婆c本科的差距不僅是分數的差異,而是“術業有專攻”,高精端的技術水準,不是學歷衡量的唯一標準,激發學生對職業的認同。同時還需要社會各界提高對職業、專業的重視。
(四)校園文化建設薄弱,缺少“工匠精神”的支撐
“工匠精神”理念并未深入師生之心,文化氛圍弱,導致以結果為導向的活動,如技能大賽等只是考察技能的等級,職業精神、職業態度未能體現,學生參與范圍較窄。對于宣傳職業精神、職業態度、工匠精神等相關的教育活動舉辦的也相對較少,難以形成以“工匠精神”為價值導向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的塑造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綜合素養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對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雖已逐漸重視,但是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引導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訂單”培養中工匠精神融入的策略分析
(一)加強“學校、企業、崗位”培育工匠精神的發展機制
學校和企業進入深入合作,以崗位為紐帶,強化崗位意識,培養高素養的“匠人”,必須要具備“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職業教育發展不可動搖的辦學方向,也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學校和企業協作育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需要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導向作用,建立互惠互利的機制,建立風險同擔的機制,使學校與企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學生在學校上課中可以感受到未來企業的文化和崗位職責的重要性,也能在實習過程中感受到專業實踐能力、職業精神、職業態度的必要性,在實際崗位工作中深化對 “工匠精神”的理解。
(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
在教育部發布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文件》中所要求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 70%以上的標準。高職院校打造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對學生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半p師型”教師是具備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的雙重能力,體現其在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有效融合的特殊優勢;其次,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企業的密切交流,引進企業內部兼職教師,形成校內校外專業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一方面,校內教師通過企業參觀學習強化實踐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將企業優秀的員工作為學生實踐指導老師,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成為技能型的人才,同時培養教師成為“雙師型”的高素質教師,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條件。
(三)及時評價、反饋人才培養效果
“訂單”培養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人才質量培養評價體系影響著訂單人才的方向,將“工匠精神” 融入過程考核當中,加強“工匠精神”育人反饋機制的建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估。如:學生在企業實習中,企業通過行為規范的約束、嚴謹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做風,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結合學生在校的德育評價,校企互相溝通,了解學生在企業及學校的評價狀態,讓“工匠精神”內化與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熊麗華.高等職業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電子測試,2016(6):1-4.
[2]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J].教育發展研究,2014,34(Z1):66.
[3]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及內涵.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4]楊曼.重拾工匠精神推進品質革命[J].清江論壇,2016(2):25-28.
[5]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質量強國建設[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