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峰
摘 要:校園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導者,只有把二者協調起來,把主體與主導者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生為本”,以環境建設為突破口,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文化建設為載體,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以正確輿論為導向,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評價;以健全制度為保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才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一個健康向上、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文化氛圍和精神氛圍。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以生為本;學生管理
學校管理就是在學校范圍,根據教育教學規律,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人、財、物等諸多因素,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去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的過程。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要突出并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管理是反映學校基礎工作的兩個側面,關系十分密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管理工作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工作的縮影,是一面直觀的鏡子,能給人一種清晰明了的感覺,而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氛圍。因此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加強學校管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一、通過課堂文化氛圍渲染,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
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校良好校風的建設,對全體學生思想意識、良好道德品質、良好習慣的形成,起著熏陶、感染的作用。其對學生的滲透作用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之中。這就應該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抓好滲 透教育,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有意、有機、有效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學校對滲透教育要有要求、有檢查、有總結、有典型,定期組織開展滲透觀摩教學,示范課等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滲透教育水平,使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質。有人指出:沒有知識是野蠻的,只有知識沒有人文素質的教育是失敗的。在信息時代,人文素質尤為重要。“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在這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語文、數學、綜合學科的活動周,舉辦閱讀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會、數學綜合能力測試、演講比賽、各類讀書征文比賽;聽演講會、報告會;每年舉辦校藝術節、勞動節活動,展示學生的藝術才華等等。這些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學生的心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人文、藝術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特殊效果是其他課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在校園文化中占著重要地位,對提升學生的人文藝術素質起著巨大的作用。
三、重視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對學生的陶冶作用
環境文化包括校園建設、校園綠化和校園衛生。良好的校園環境創設比正規的教學更具有獨特的育人作用。校園建筑影響人的心境和審美情趣,寬敞、氣派、高雅的校園建筑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和對學校的熱情感。這就需要在設計上具有現代意識,融適用性和美術氣息于一體;學校的全體師生都要重視校園的綠化,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因為它可以使人產生清爽和充滿活力的美感;校園環境衛生可以增進學生身心的愉悅,使之變得文明、健康并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校園文化中普及科技知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內容,積極地讓學生參與研究性課程的活動,并把它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過程中體現的集體力量大于個人力量,合作才有發展,團隊精神,更是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對能力發展,尤其是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全面而快速的。
五、校園精神文化對學生的精神導向作用
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可以對學生起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因此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中,要確立符合學校實際的校訓,對師生有約束、激勵作用的教風和學風;訂做統一的校服,要求佩帶校徽;在教室黑板上懸掛國旗,在圖書館、走廊、禮堂等所懸掛名人畫像、愛國詩詞、格言;按照《國旗法》要求,嚴格升、降國旗制度,且儀式規范,設施標準;組織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通過校園精神文化對學生視野的拓展,合理配置校園櫥窗、板報、讀報欄、圖書、閱覽室、校園廣播等并充分加以利用,定期更新內容,反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那么這對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文化修養的水平,進而使之變得思想豐富、精神高尚。
六、以正確輿論為導向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評價
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人際關系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世間最復雜的關系,好心情、好關系能事半功倍。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健康成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要使校園真正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首先應表現在校園內營造處處充滿親情,洋溢著歡笑的和諧、民主、理解、寬容的德育文化氛圍,建立和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校的一草一木,它的空間和時間、形式和內容,都會對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文化影響,這種文化影響看似無形卻有形,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對學生起著陶冶性的教育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熏陶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熏陶尤為重要。一個人只有從心靈深處對一個道理和思想產生深層次的認識,才能有效地表現出良好的行為談吐,由此可見,一個具有育人意識的教育工作者,絕不能無視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也不能放棄學校管理,空談校園文化建設。只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進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優化育人環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無形資源,是學校師生精神屬性的概括,是學校的管理之魂,其潛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管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證,是一種必須的手段和途徑。只有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使校園文化發揮其作用,才能使工作向更科學、更規范、更標準的目標邁進,才能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促使學生在智慧、人格、身心等方面走上更高層次,將來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