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銀銀
摘 要: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長期占據話語主導權,使課堂失去活力和生機。文章借助一個聽課課例,來探討教師消解話語主導權的表現,進而提供幾種消解教師話語主導權的途徑,實現學生與教師平等對話,共同學習的新課堂。
關鍵詞:話語主導權;學生;教師;平等
自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問世以來,提出班級授課制,教師中心教學模式已統治教育領域數百年。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的今天,中國相當一部分老師,仍長期擔任課堂的專制者和獨裁者,牢牢把住教師話語主導權,造成師生關系的異化,學生創造能力的缺失。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導”,學生成了課堂上的“失語者”。如何確立課堂上話語的主體、營造話語場、消解課堂上的教師話語主導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師的話語主導權含義及表現
“話語”是特定語境中,人們在交流中所使用的語言,是話語權的釋放,是話語者根據自身愿望,表達的工具和方式。“一種話語就是一塊獨立的自我封閉的天地:在這塊天地里也即在這種話語里,人們的角色和相互之間的地位是既定的,彼此之間以心照不宣的方式活動。”[1]權力制造話語,話語反映權力。話語又被作為權力與符號的象征,權力又以一種關系、一種交錯的網絡存在。福柯在《知識考古學》中指出:“話語這個術語就可以被確定為:隸屬于同意形成系統的陳述整體。”[12]
話語主導權指的是語言的專制、暴政、封閉和保守,它只承認某一類話語而否認其他話語的正當性與合法性。[3]課堂的話語權主體分為教師、學生、課程教材編制者,課程教材編制者不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因年紀小,知識儲備不及老師,課堂的話語主體就變成了老師,形成了教師話語主導權。
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話語主導權的表現主要分兩個方面:教師獨白式和主導課堂提問式。教師獨白式是教師用一種陳述式的語調把知識教授給學生,講授的時間占據課堂大半,且學生都是被動地坐在教室里去聽,去做筆記,不允許學生有疑問,構成教師演說,學生聽講的學習圖式。主導課堂提問式是指教師把握課堂的整體節奏,上課提問的方式可分為三種,“師——生”提問,教師設置問題,學生根據引導回答問題;“生——師”提問,教師要求學生預習課文,自主提出問題,設置答案,最后由教師總結答案;“生——生”提問,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回答,教師作為課堂的旁觀者。傳統教師采用的上課方式多是“師——生”提問的方式,他們把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句話,理解為老師問,學生來回答,不允許學生課堂插問或是對設定的答案有異議。
教師課堂的話語主導權導致了學生話語權的喪失,長久的訓練,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教師話語命令的習慣,缺少批判意識,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失語”。
二、消解教師話語主導權的表現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愛因斯坦認為,形成問題通常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不過牽涉到數學上的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4]
隨著教育思想的日漸成熟,教師也在逐漸成長和改變。教師也從話語主導權的神壇走下來,由一個主導者轉化成了平等的交流者。發覺了教師話語主導權的存在,就有老師開始思索如何消解話語主導權,筆者在實習期間聽語文老師楊帆老師的上課片斷(授課班級是七年級下學期,授課篇目是《丑小鴨》)。
楊帆老師這堂課的做法正是在消解教師的話語主導權。首先,他沒有壓制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疑惑。盡管是一個與課文主旨相悖的問題。照顧到這位同學平時比較活躍,喜好表現的心理,他作為老師自然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這個機會,學生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此種課堂處理方式符合寧鴻彬老師提倡的“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三個歡迎”, 即歡迎質疑、歡迎爭辯、歡迎發表獨立見解。[5]其次,沒有仗著師道尊嚴,強迫學生信服自己的觀點,也沒有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按照學生的思路往下引導,做出偏離文章主題的舉動。而是采取了學生們自發討論,而后由學生總結出理解,沒有以教師的思維去壓制學生思考探索的問題的積極性,符合杜威提倡的民主:“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敬仰的方式。”[6]最后,楊帆老師還再次問提出問題的同學,得到肯定答復后稱贊了這位同學,實際上從課堂中鼓勵這種敢于提問的行為,做示范,營造對話的氣氛,做到了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平等。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中互相尊重,協商,摒棄教師的話語主導權,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細節中,是消解教師話語主導權的重要途徑。
三、消解教師話語主導權的途徑
(一)教師觀念轉變:塑造與學生平等好形象,營造平等對話好氛圍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和共享。知識的信息化嚴重動搖著教師的話語主導權地位,互聯網、網校等各種形式的學習方式的出現,知識變得透明、豐富且易于破譯。教師因為占有了知識,這一權力的附著物,便行駛對學生軀體和靈魂的塑造,長期處于話語主導權地位,成為教學中擁有絕對支配權的主體。福柯呼吁結束這種主體。[7]當教師占有知識這個附著物逐漸脫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教師應改變獨白式和主導問題提問式的上課方式,轉向鼓勵學生多提出個人見解的上課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放下教師的“慣習”,“一種社會化的主觀性”[8],不再把課堂當作教師的宣講臺,由控制和被控制,變成了心貼著心,互相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應該去創設這樣一種情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營造民主的氛圍。真正樹立生本的教育思想,把話語權返回給學生。學生在這樣民主的氛圍內,敢于接過話語權,在自我探索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真正成長為有創造力的新一代。
(二)師生關系定位: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杜威指出:“教育的最大浪費是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隔離,應克服學校各部分互相抵觸,重復和不銜接造成浪費;天才教師的貢獻局限于少數學生而造成的浪費是無法估量。”[9]杜威認為,真正地讓學生從教學過程中找到自己,獨立自主地去發現并經過思考,提出問題。因此,杜威也就是第一個將學生推上課堂提問主體位置的教育家。
在課改背景下,教師已不再是給學生照本宣科地灌輸知識,轉而重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課堂主體的變化,由老師變為學生,實際上是教學方式由獨白式變成了對話式。拋棄了灌輸式教育的背后,是把人與世界由分離,又重新放在一起看待了。教師與學生是一起發展,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被動參與者,而是思維的創造者,可與教師平等地進行對話。
(三)建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做平等者中的首席[10]
消解教師的話語主導權是一個過程,由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變為學生為主體。傳統課堂中的教師絕對權威不再存在,教師轉而變成了與學生一樣平等的主體。在平等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自身良好的專業素質,不斷增加原創性的知識,憑借成熟的思維方式,被學生們推為“平等者中的首席”,做到“其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向與情境共存,是內在于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11]擔當起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此時,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下各抒己見,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課堂,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能夠獨立地對所接觸的課堂知識形成判斷、解釋和質疑甚至提出反對意見的本領。這樣,消解教師的話語霸權才是有效而有意義的。教學也由教師單向的輸出,變成學生與教師的雙向理解。做到好的教師教是為了不教。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話語主導權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消解教師話語主導權都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逐步歸還話語權的過程,是教育進步的過程,一方面要求教師意識到教師話語主導權的不足,在日常教學中,去嘗試消解話語主導權,不再一味把好學生定義為亦步亦趨的乖學生,樹立“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的觀念,進而帶動價值取向的改變,使得學生不再是靠標準答案來獲得知識,使得教育受壓迫的現實得以改造,永久的解放教育學中的所有人;另一方面,學生慢慢形成在課堂上敢于發出自己聲音的能力,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探討與自我文化境遇相關的問題,成長為一個有創新意識的未來人才。教師與學生在這個過程的轉變,雙方積極地在課堂上平等建構知識,最終達到民主對話、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輝,謝藝泉. 話語霸權與平等交流——對新型師生觀的思考[J]. 教育科學, 2004(3): 49.
[2](法)米歇爾﹒福柯著,謝強等譯.知識考古學[M].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3:41.
[3]吉標. 教師話語霸權的危害、成因及消解[J]. 教育導刊,2006(7): 52-54.
[4]北京科技干部局, 北京繼續教育學會.創造學及其應用[M].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
[5]韓雪屏. 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05月第1版 , 第417頁.
[6](美)杜威著, 王承緒譯. 民主主義與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第92頁.
[7]徐輝,謝藝全. 話語霸權與平等交流一對新型師生觀的思考[J]. 教育科學, 2004(3): 50.
[8](法)布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173.
[9]甘民. 論歐美課堂提問的主體的演變[J]. 比較教育研究, 2005(1): 87-90.
[10](美)多爾著, 王紅宇譯. 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238.
[11]肖聆伊, 劉長亮. 從話語霸權走向平等對話—對教師話語霸權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7(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