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琪
你有多久沒逛過動物園了?
你還記得上一次認真觀察動物是在什么時候?
動物園,這個幾乎快被大家遺忘的地方,卻是花蝕老師最喜歡且最重要的工作場所。一動不動地觀察棕熊,記錄長臂猿的歌聲……一走進動物園,他就有忙不完的事。因為熱愛,他還為自己制訂了一個特殊的動物園游覽計劃——走遍40多個城市,參觀50多所動物園。在他看來,逛動物園才不是什么休閑娛樂,這可是件正經事。
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自然教育
記:您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特殊的動物園游覽計劃——走遍40多個城市,參觀50多所動物園。這個計劃現在進展到哪一步了?當初為什么會想到制訂這樣一個動物園參觀計劃?
花:我從小就喜歡動物園。在我印象中,從我不識字的時候開始,爸媽就常給我讀自然科學類的書。我有一套書,叫《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的第二冊,我能從頭到尾背下來。之后,我就慢慢喜歡上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相關的內容。之前我在果殼網工作,萌發了把國內動物園跑一遍,看看國內的動物園現在是什么狀態的想法,不過當時在上班,沒有時間實現這個愿望。后來我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就有充裕的時間實施這個計劃了。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走過41個城市,參觀了56所動物園。
記:參觀走訪這些動物園時,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動物?
花: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北京動物園一頭冬眠的棕熊。棕熊館里有一根很粗的水泥管,館內還有些落葉、樹枝。棕熊就自己把落葉、樹枝收集起來墊到水泥管里睡覺。棕熊的冬眠情況和許多嚙齒類動物或爬行類動物不太一樣,它們會睡得比較淺。我在棕熊館外站了挺久,發現棕熊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兒,它突然抬起腦袋看了我一眼,是一臉剛醒來,什么都沒反應過來的樣子,我覺得特別可愛。
記:該怎樣判斷一個動物園是否是優秀的動物園呢?
花:最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就是動物園對動物好不好。動物園是做科學研究、自然教育、動物保護的地方,如果它對動物不好,這些事情都無從做起。所以,對動物好不好是評判一個動物園是否優秀的基礎標準。另一個標準就是這個動物園有沒有盡可能地復制動物生存的自然環境。如果能夠讓動物的居住條件盡可能地像野外環境,它們的身體狀態和行為狀態會比較自然。
記:有同學說:“動物園本身就是帶有原罪的,因為它們讓動物失去了自由。”您贊同這種說法嗎?您覺得動物園存在的原因或者目的是什么呢?
花:我是同意這個說法的。因為動物園畢竟是“園”,它的確剝奪了動物的自由。就算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再認真,還是沒有辦法讓它完全像自然環境,實際上對動物還是有虧欠的。那么,動物園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科研、動物保護、自然教育。我覺得對于公眾來說,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自然教育——幫助大家了解自然,喜歡上自然,從而走上保護自然的道路。
記:那么,怎樣才是參觀動物園的正確“姿勢”呢?您能不能給我們的讀者提供一些建議。
花:在動物園,有絕對不能做的一件事情:投喂動物。因為動物的食物是有專人科學調配的,如果你投喂了不合理或者過多的食物,會影響動物的健康。我特別推崇大家在動物園做一件事: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不能只看一個動物長什么樣子,還得看它們生活是什么樣的,它們是怎么吃東西的,怎么和同類交流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投喂了動物,動物的自然生活情況就會被破壞,它們只會等著你給它們喂吃的。這樣,觀察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最后一點,觀察要有耐心,也需要有洞察力。我舉一個例子——觀察長臂猿。長臂猿這種動物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行為——唱歌,而且它們唱得非常好聽。長臂猿是群居動物,它們唱歌是為了和其他家庭成員溝通,也為了告訴別人我們家在這兒,這是我們的地盤,你們不要來侵犯我們。長臂猿唱歌的時間一般是在早上,為了聽長臂猿唱歌,你可能得很早去動物園等很長時間,或者一聽到悠揚的猿聲時,立馬跑過去,這樣才能聽到它們好聽的歌聲。
記:您曾經在果殼網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報道的工作。能和我們談談這是份怎樣的工作嗎?
花:我在果殼網的日常工作更偏向于媒體的工作,之前我做了很多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報道,經常跑保護區,所以和各個環保組織也挺熟。我也是果殼《物種日歷》的作者之一。每一年,《物種日歷》的策劃團隊會定好下一年的物種列表,我們作者會根據興趣在列表里選擇內容進行撰寫。去年我寫的是雪豹,之前我寫過白頭鵯,這些都是我很喜歡的動物。
記:在果殼網工作期間,您報道過許多野生動物保護的案例和故事。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和我們分享一兩則?
花:我之前采訪過一個在印尼做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姑娘。她當年做過一件很厲害的事情,就是為了調查穿山甲走私和盜獵,裝作從中國來的買家,臥底進入偷獵者的倉庫收集證據。那件事其實非常危險,甚至會讓她有生命危險,因為會觸犯一些人的利益,但她還是堅持做了。她對我說:“我從沒有想過,第一次見到活的穿山甲會是這樣。”有一個讓她痛哭的場面——印尼郊區的一座倉庫里,角落的穿山甲鱗片堆成山,一只活的穿山甲趴在上面,正在舔舐死去同伴的甲片。這個故事讓我至今難忘。
記:前面提到您從小就很喜愛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的內容,喜愛到怎樣的程度呢?
花: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生物課。我媽在中學閱覽室工作,所以我就把閱覽室所有相關書籍都看了。我當了六年的小學科學課代表,之后我在初中和高中當了六年的生物課代表。高中我參加了省里的生物競賽,比賽中途我突然拉肚子了,所以只做了20分鐘就交卷了,結果我還拿到了省級一等獎。
記:您那時有想象過自己的未來生活嗎?當時您的理想是什么?
花:我當時就很想做與生物相關的工作,夢想以后能到處跑,去野外觀察動物。我從小就愛看野外觀察的紀錄片,常看Discovery(探索)頻道。Discovery有一個主持人史斯夫·艾爾文,外號叫“鱷魚先生”,他有個節目叫《鱷魚獵手》,會去野外觀察鱷魚等動物,我當時就很想成為他那樣的人。現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愿望實現了。
記:看了這么多的野外觀察的紀錄片,中學時有學著電視里的研究者,拿起望遠鏡,和朋友們一起去野外觀察動物嗎?
花:中學沒有這樣的時間,這樣的觀察是從大學開始的。上大學后,我會抽空去當地動物園看動物,還會趁旅游的機會去別的地方看動物。我就讀的大學是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我們學校有一個傳統,就是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要在夏天參與野外實習。大學的每個暑假,我都參加了一趟野外實習,大一的暑假去廬山做植物調查,大二去北戴河做海洋生物的調查,大三是在湖北西部的山上做生態調查。
大二暑假,我們在北戴河做海洋生物的調查,每天的工作就是抓螃蟹挖貝殼,然后用這些東西做鑒定。其他專業的同學會做偏海洋地質的調查,每天的任務是看石頭。常常是我們挖了一堆貝殼回來,然后先把好看的貝殼全部撿走,再把不好看的貝殼扔到樓下去。結果沒多久,這些不好看的貝殼也被其他專業的同學撿走了。暑假的野外實習其實是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野外工作,它告訴我在野外應該怎樣做調查。
記:所以,您在大學階段學習的專業應該也和生物相關吧?
花:對,我的專業是生命科學。我本科時的研究項目是鳥的方言現象。不同地區的鳥,尤其是與候鳥相對應的留鳥,不同種群之間的叫法是不一樣的,唱段不一樣,音色上也會有差異。我們當時研究的是一種叫白頭鵯的鳥。每年四五月,它們進入了繁殖期,公鳥互斗雌鳥圍觀,我們就會在學校里到處跑,錄下它們的歌聲。每天的早晨和下午,我會拿著一尺來長的定向話筒,滿學校跑,尋找白頭鵯的蹤跡,然后端起家伙開始錄音。收集好錄音后,我會在電腦上處理這些鳥叫聲,把唱段可視化,和其他地區同類鳥的叫聲作對比。還有一種研究方法是把某一個種群的鳥叫聲錄下來,放給別的地方的鳥聽,然后看它的反應是什么樣子,和它正常的反饋是不是一樣。
記:如果有同學有和您類似的職業愿望,比如當野外探險家、大熊貓飼養員等,您覺得他們在中學階段可以提前做哪些準備?
花:一方面,一定要學好中學的課程。另一方面,很多學校的生物教學還是從課本出發的,但實際上,生物學習還是需要從實踐出發,如果去更多地觀察活生生的東西,會更容易培養學習興趣。比如在課外的時候,盡量多去參加一些這方面的志愿活動,我國有幾個非常不錯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可以參加它們組織的志愿活動。
記:普通中學生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提高動物保護素養或者自然保護素養呢?
花:真的要提高素養,第一是不要去購買或使用野生動物制品,比如藥方里面的穿山甲鱗片,或者是像犀牛角、象牙這類的飾品。第二就是給生活垃圾做分類,盡量少使用塑料袋。
記:能不能推薦一些紀錄片或是書籍給我們的讀者,讓他們可以更好地參觀動物園觀察動物,或者提升自然保護素養?
花:BBC有一個劇,叫《我們的動物園》,是講英國切斯特動物園建立時候的故事。日本也有一個紀錄片,講的是如何從一個特別差的動物園逐漸改變,變成一個很好的動物園。這兩部片我都很推薦大家觀賞。還有,去動物園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就是帶上望遠鏡,這樣觀察起來就會方便得多。
(整理:金文先 嚴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