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講述的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話題。當我琢磨著請哪位男同志來回復一下的時候,恰巧王巧琳說要請我喝下午茶。巧琳一直從事青春文學的創作,平時少不了對男生女生的觀察——對了,何不請她來說說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印象中的巧琳是“小女人”和“女漢子”的結合體,這么糾結的靈魂,應該會有有趣的答案吧。結果作為代價,她讓我當場讀完她新作《我們的秘密》里的一個章節……可以說,我也是為讀者盡力了。
——你們的信使 ? 夏烈
本期“神秘答主”
王巧琳:網絡筆名Q點調皮,頭條文章作者,青春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眼淚成塔夜微涼》《心上刺青》《絲絲心動》《你的心是無法登陸的島》等。
陳鑫朵同學:
你好!很高興讀到你的來信,恰巧之前和朋友有過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實在覺得有緣。我先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吧,中國人(其實是全人類)特別講究一個“分寸”,但少年往往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不管是做事還是想問題都比較容易走極端。你的表弟還是個初中生,正是好動愛玩的年紀,平時只愛畫畫不愛運動,難免會讓家長擔憂。大多數的父母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陰柔,而是害怕孩子只有陰柔,于是想法設法“糾正”“警告”他,卻被孩子誤以為思想僵化、舉止粗暴,“代溝”由此產生。
之所以強調這點,也是想對你們說,放輕松,不必太困惑。我年少時也常常追尋一個答案,是非得是分明的,那個年紀無法真正理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意境。青少年并非真的無法判斷對錯,而恰恰是對對錯過于執著,認為這個世界應該就是有確定答案的。但就如同流行趨向的不斷反轉和復古,我們也知道,這整個世界是在不停地循環的,循環中,自有前進。
好了,聊回我們討論的陰柔性。在我看來,它是對性別審美單一化的一個新挑戰,沒必要一棍子打死。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性別教育其實是比較單一的,男孩子不該哭泣,不該喜歡花花綠綠的東西……一旦被打上“娘娘腔”的標簽,對他個人而言簡直是一場災難。我始終覺得,夠不夠man,不該是形式上的問題。我寫過一本小說《我們的秘密》,其中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男孩突然擁有了女性化的陰柔嗓音卻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為“娘娘腔”。在這個過程中,周圍人包括親密者的誤解,以及傳統的認知,讓他無法接受自己。這時候就極需要一個包容的聲音,一個更加相互理解的群體,“陰柔化”其實是召集了這部分力量的。當“陰柔”成為一種審美,我們開始樂意展現自己從前可能因為有些羞怯而隱藏的東西。然而物極必反,如今“陰柔化”勢頭太盛,反倒成了亟須解決的社會性困惑。
與其討論陰柔,我們不如換個詞——溫柔。我覺得,這才是打破性別模板的一個詞匯。溫柔無論用在男生還是女生身上,都是一個讓人無法抗拒的詞匯。溫柔,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理解成包容。你的表弟還小,而世界這么大,可能性這么多,應該學會包容和欣賞更多的東西,讓他勇于新的嘗試和挑戰。要做一個溫柔的人,而不是一個柔弱的人。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該讓自己變得強大。這個強大,絕不僅僅是外在的一個變化,更多的是能力、心理以及責任感之種種。
所以,我認為你該告訴你表弟的,不該是陰柔到底對不對,而是做個溫柔的人。你要幫助他接受自己,挑戰自己,或許天性柔軟,但這并不妨礙他有豐盈和強大的未來。柔弱的肩膀無法扛起人生,但沒有人會說,柔軟的肩膀不足以扛起明天。努力做個溫柔且強大的人吧,至于姿態如何符合“體面”,其實真的可以放在第二位。
現實永遠比小說更精彩,溫柔而陽光的歌手吳青峰從前是一個被大家嘲笑為“娘娘腔”的柔弱中學生,我很喜歡他說過的一段話,送給你們:
“如果你想要做的不是長輩所控制的你的樣子,不是社會所規定的你的樣子,請你一定要勇敢地為自己站出來,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然后把世界變成我們的。”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