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璐
【摘要】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逐漸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審美能力的重要責任。在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中仍舊存在著音樂教學理論滯后、音樂教材建設不完善以及音樂教學方式單一化等問題,因此,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創新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在本文中,筆者重點探討了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創新的應用層面以及音樂課堂教育創新的具體應用措施。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新策略;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校教育中,除了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公共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修養和能力,也同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目前,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正在不斷的規劃與發展中,在此過程中,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創新策略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重點。
一、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創新的應用層面
(一)音樂教育基本理論的創新
在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中,音樂的聆聽、欣賞、評論等教學內容的展開仍舊是圍繞音樂教學目標而定,沒有深層次挖掘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應該突破音樂課程的局限性,在音樂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之間尋找關聯性,以培養學生全面的人格發展與思想素質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相關理論的創新、拓展和延伸中,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思索,如何在音樂教育發展中對高校學生進行核心素質教育,如何探索多元化的音樂教育領域,如何在音樂教育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只有音樂教育理論不斷發展和創新,才能夠指導高校音樂實踐的有效展開,為實踐工作提供科學、客觀、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導。
(二)音樂教育中教材建設的創新
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在教材建設上普遍存在滯后性、不全面性,沒有辦法適應新時代高校的教育要求和心理需求,因此,高校音樂教育中教材建設是一件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在音樂教材建設中,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首要需要遵守音樂教育發展的內部規律,為學生提供科學的音樂教育內容和方式。同時,音樂教材建設需要遵循高校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訴求出發,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和生理發展狀況,為學生提供具有價值性的、適應性的音樂教材。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各種新的音樂形式和種類應運而生,因此,音樂教材建設需要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能夠根植于大眾音樂生活進行音樂教材的補充、更新和創造。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由于許多學生并沒有音樂學習基礎,因此,音樂教材需要具有生動性、情境性的特點,讓高校學生在輕松的、情景化的教材內容中更容易理解音樂理論,更適應音樂教育方式。音樂教育創新需要與民族音樂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在音樂教育中,高校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西方的音樂教學理論,更需要從民族音樂形式出發,在民族音樂的學習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從而樹立音樂文化自覺和音樂文化自信。音樂教育理論是音樂教學實踐的思想指導和理論準備。各地高校對于本校音樂教材編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不同的高??梢愿鶕陨淼恼w情況和學生情況進行音樂教材的研發、設計和發布,因地制宜地進行音樂教育理論的創新活動。
(三)公共音樂教育的組織形式的創新
高校中的音樂教育應該具有更多的組織形式,而不僅僅是以教師為課堂核心。在公共音樂教育組織形式的創新中,需要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產生音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公共音樂教育也需要延伸到課堂之外,不斷探索音樂教育與音樂社團之間的融合,探索音樂教育與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融合,讓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與潛移默化中加強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
二、高校公共音樂課堂教育創新的具體應用措施
(一)互動式音樂教學策略的展開
在課堂中,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溝通,更應該形成學生與教室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在系統化的教學溝通和互動中,可以塑造積極的、全面的音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音樂自主學習氛圍。對此,高校的音樂教師需要首先對高校學生的音樂學習動機、需求以及環境做出詳細的分析,從行為學角度探究學生的音樂學習特點和偏好,為后續的音樂課堂互動實踐做好情況分析和方法鋪墊;其次,在互動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地位,參與到學生之中,放松對課堂的管理權力,將自主討論、自主探究以及自主決策的權力留給學生,形成一種寬松自由的音樂教育和學習氛圍,增強學生音樂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種小組談論活動、小組探究活動的展開應該與教師授課相互融合。學生也需要與整體的教學環境進行融合,充分利用高校教學課堂中的多媒體環境、教學工具,在情景化的教學氛圍中提升音樂學習的效率。
(二)利用音樂情境展開教學活動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理論教育,更需要將具體的音樂情境融入到教學環境中。音樂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是社會中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的一種文化表現,在深層次中融入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音樂會與聆聽者和學習者之間產生共鳴,滿足聆聽者和學習者的情感訴求和心理需要。為了幫助學生提升音樂學習的效率,高校音樂教師需要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搭建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感受和想象中,提升自身對音樂教育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音樂教育中情境教學法需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與自身特點和課程內容相吻合的音樂場景,從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聯想中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習興趣和效果。因此,音樂場景的搭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種是通過學生感官直接刺激,讓學生能夠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音樂場景。對此,音樂教學需要借助多媒體環境中的音樂展示以及視頻展示功能,在試聽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到具體的音樂場景;另外一種是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來進行音樂場景的搭建。音樂源于生活中的具體場景,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音樂的不同情感,幫助、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生活情景的回憶、聯想,將生活實踐納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將音樂內涵和素養聯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改善課堂環境的不足,擴展音樂教育的運用邊界。
(三)突破音樂教育的空間局限
盡管在高校中,公共音樂教育主要通過課堂形式來進行教學,但是在創新策略中,只有突破傳統音樂教學的空間限制、聯動整個高校環境,才能夠實現音樂教育的閉環,產生良好的音樂教育效果。因此,音樂教育需要與高校的社團活動、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相互聯系起來,為學生搭建無邊界的音樂教育環境。首先,在高校音樂教育創新中應該重點關注音樂社團的建設、扶持和發展,在學生群體中拓展音樂社團的影響力。高校相關部門應該對高校內部的音樂社團發展提供充分、專業的音樂教育資源,并在學生中加強宣傳。除此之外,公共音樂教育也應該積極拓展自身的線上教育途徑,通過高校自身的網課平臺進行視頻教育資源的發布,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空閑化的時間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
三、結束語
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應該突破傳統音樂教育的局限性,在音樂教育理論中融入學生素質教育的需求,以促進學生全面身心發展為最終教育目標。同時,在教材建設中,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高校環境、音樂教育客觀規律以及學生的身心需求進行教材的創新化、時代化發展、更新和補充。在具體的教育措施中,音樂教師需要注重多元化課堂教學的探究,利用系統化的互動模式、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音樂教育的認知和理解,并不斷地將音樂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和娛樂中。
參考文獻
[1]楊慧娟.論學前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創新策略[J].藝術科技,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