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德育困境在現實中不斷的存在,表現之一是學生品德發展不理想,而品德發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品德與心理本來有著必然的聯系。品德往往表現為一定的心理特征。只有德育系列化,在龐大而完備的德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全,沒有缺失和遺漏的道德空白,德育系列化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會產生對學生心理發展的終生影響。
關鍵詞:德育系列化;品德;心理發展
一、德育系列化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塑造學生品德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從根本上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標,德育困境在現行中學教育中是不爭的事實。逆反的學生、與老師對立的學生、追星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厭煩學習、沒有人生目標追求的學生比比皆是。研究心理因素對品德發展的影響,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品德不良的真正原因,從源頭上消除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不利因素迫在眉睫。德育系列化是逐步深入學生心理,讓學生從不同的、系列化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感悟人生,理解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從而發自內心接受教育的必要措施,完整的、系列化的德育培養體系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和保障。
正處在人生成長特殊階段的中學生,身心都尚未成熟且發展不平衡,心理特點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敏銳,見多識廣,在科技和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喜歡獨立思考,也有主見;他們渴望獨立而在現實中又依賴性強,渴望理解又心靈閉鎖,不愿意交流真實想法;他們性生理發育成熟,而心理上相對幼稚;他們喜歡自我表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較多,顧及他人想法和感受少,團結協作能力弱;他們意志脆弱,在從小受到過多的照顧和寵愛下,確定學習目標時抱負遠大,實際過程中,一旦和預期的目標產生不同,就意志脆弱,思想動搖,沒有堅定的意志力知難而進;他們心理壓力較大,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家長、老師確實有意或無意對孩子的學習提出過多要求和希望,超越其承受能力,壓力下心理相對孤僻和敏感,如果是學困生更會出現封閉和逆反心理。他們自我期望值高,承受挫折能力低,自由權利意識強,責任義務意識弱,現實中自尊與自卑同在,理想與失落并存。他們辨別能力弱,看待處理問題簡單、幼稚,遇到一些不良現象,往往好奇的隨波逐流,甚至是走向極端。
德育工作在這些情況下更加嚴峻和復雜,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完善德育系列化內容,通過全面有效的德育系列化途徑和方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突破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道德素養。德育系列化,在龐大而完備的德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心理健全,沒有缺失和遺漏的道德空白,德育系列化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二、德育系列化對學生心理的終生影響
精心設計完善中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德育工作,使德育系列化的行動分別從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自我意識教育、責任意識教育、習慣教育、挫折教育、性格、健康的情緒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價值觀教育、網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開展。這些專題教育形式從靈活、有效、多樣,從學生的興趣、經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結合區域、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容整合,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啟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保護等內容,形成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終身影響。
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基本層面。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做好一個人,做善良、正直的人,勤奮的人,誠信的人,自律的人,負責任的人。從小事做起從,從具體的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言行一致做起,并持之以恒。另一個是發展層面。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遠大理想,高尚境界。采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育能將兩個層面高度融合。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幼年時期,學生知覺、興趣、美感、道德情感多為感性體驗,少年時期是活動積極性和認識積極性最高的時期,也是最愛參加集體活動,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并且身體進入成熟期,思維深刻性得到明顯提高。此時采取符合其心理特點的德育系列化教育,反復體驗和深刻觸動在每一次的活動場景中,心理感悟也不斷的螺旋式上升,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學生思考中悄悄走進其內心深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他們的心態產生預期的變化,使其按照美好的期待自我塑造。還幫助學生對待成功與失敗形成正確的態度,對于不足的,如驕傲自滿或自卑的同學,調整自我肖像,樹立全面的、有體系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在成長中體驗和學習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并由此而產生的意志品質具有長久性和穩定性,會影響到孩子終生的習慣,需要在教育中規范和體系化。
心理因素是影響學生品德發展的重要原因。發現學生品德背后的心理問題。用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合理引導,用體系化的德育做積極的心理建設,形成強大的教育力量,培養出新時代陽光、上進、有朝氣、有理想、有素質的學生,真正實現教育為人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2]曾文星.青少年心理問題.心理與健康,2002年第04期
[3]吳錫改.論學生心理問題的三個層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04期
[4]張向奎.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心理資源,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