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堅 張建英 梁 玲
云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礎醫學整合實驗是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以中醫臨床某一病癥為切入點,綜合運用中醫各基礎學科知識及實驗技能,解決臨床問題或詮釋中醫理論的綜合性實驗項目。以《中醫綜合實驗》課程為載體,探索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拓展學生科研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整個過程都貫穿“學生為主體,教師重引導”的教育教學理念,以過程性評價為考核方式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給予評定。本文以中醫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為例,研究中醫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方案的效果。
1.1 進行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篩選探索:整合性實驗項目是開展以“問題”為核心的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即從實驗的設計、實施到結果的分析,均圍繞核心問題或者難以理解的某些理論知識點展開,最終目的是要解決或說明這一核心問題。主要以臨床常見中醫病癥或中醫理論某一問題的解決為主線,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如“中醫藥綜合治療便秘的研究”“氣隨津脫現象的研究”等。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思考,要求學生分析自己的研究方法、結果結論,并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總結教訓,更好地激勵和推動學生不斷創新。
1.2 考評方式:教學改革后的考評方式應立足于對學生所需掌握能力素質的綜合測定,轉變單純性知識學習為重知識、重能力、重素質的培養模式。通過實驗操作、實驗設計、實驗報告、設計性實驗方案論證、實驗結果討論等各個環節全面評價學生分析動手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創新能力。考核的方式如圖1。

圖1 考核方式

表1 教改組與對照組實驗項目舉例
1.3 實施教學改革:選取將《中醫綜合實驗》作為專業必修課,且已完成對中醫各門基礎課程的學習并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中醫學專業本科三年級的60名學生作為教改對象,隨機將這60名同學分為兩組,即教改組和對照組。教改組的學生授課以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為主,對照組的學生授課以常規中醫基礎醫學驗證性實驗為主。課程結束后,兩個組學生,每組分為四小組,7~8人為1小組,讓學生在廣泛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1個實驗項目,通過設計方案匯報討論、實驗用品準備、實驗操作實施以及實驗報告撰寫4個環節完成。《中醫綜合實驗》課程中教改組與對照組部分實驗項目舉例如表1。
1.4 教學效果分析: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并按過程性評價方式進行期末考評,根據統計結果評價教改效果,為進一步優化實驗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2.1 問卷調查量表評價:為檢驗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實施的改革效果,設計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量表[1-2],對教改班學生進行不記名調查,發出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調查問題如下:①你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②通過學習,你是否已了解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③通過課程的學習,對你實驗動手能力的提高及科研思維能力的啟發程度;④課程對你團隊合作意識的強化程度;⑤你認為整合性實驗是否優于以往驗證性實驗;⑥你認為整合性實驗是否有利于提高你綜合運用實驗技能理解和闡釋中醫基礎學科或臨床實踐中常見問題的能力;⑦對本課程期末總評方式的認可度。學生對所提問題打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問卷調查量表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改革后的總體滿意度及認可度、課程內容接受度、對其科研思維的啟發度、對中醫基礎醫學整合性實驗項目的接受度等都評價良好,見表2。

表2 教改班同學調查問卷各題得分統計表(30人)
2.2 期末總評評價:將教改班與對照班學生期末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教改班學生期末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均優于對照班,且平均分與對照班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班同學期末總評
中醫藥院校由于其培養目標與西醫院校不同,所開設的現代基礎醫學課程從教學目的、知識容量到評價標準、質控體系與西醫院校都有巨大差別。故中醫基礎醫學整合實驗,應該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等中醫基礎學科的教學實驗課內容進行精選、整合,從而形成的一門獨立的、新型的、運用科學實驗方法研究和觀察中醫理論的課程。實驗內容體現“重視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淡化學科專業、強調課程綜合和因材施教”的原則[3-4]。
本課題經過教學改革研究,注重在“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實施中醫基礎整合性實驗項目,從實驗內容、考評方式等方面著力推進學生中醫基礎學科知識向臨床運用實踐能力的轉化,達到綜合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教學目標。學生全程參與實驗項目并獨立完成,綜合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實驗技術去解決某個臨床問題,由此培養學生在面對各種觀點信息中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創新精神等專業素質。本課題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及學生滿意度,為進一步探索符合中醫藥學院教育規律的中醫學基礎整合性實驗課程及其質量標準的建立健全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