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涌
最近,抖音平臺上出現了一位“陳征博士”,他不僅是第21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大學物理老師,也是一位樂于實驗的“短視頻科普達人”。
不僅活躍于短視頻平臺,此前在電視屏幕上,陳征也同樣活躍。起初,作為物理老師,陳征只要求嚴謹和完美,在電視節目實驗設計上和導演組有過不少爭論。但隨著節目的推進,以及陳征對于科普工作的深入理解,他對節目實驗的呈現形式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最開始我不大關注實驗的趣味性和用戶接受度,只單純執著于實驗的嚴謹和真實。但后來通過對照實時收視率曲線看播出時,發現了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一到實驗原理講解環節,收視率曲線就呈斷崖式下跌,到下一個實驗接著又重新往上爬。這讓我知道,科普工作一定要考慮觀眾的接受度,要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在保證科學嚴謹性的同時,降低用戶接收知識的難度門檻,如今我認為科普工作應多些趣味性,要更加‘接地氣。”
2017年前,陳征在一個論壇帖中被一張傅里葉變換動圖點醒。傅里葉變換是一種分析信號的方法,簡言之就是公式復雜、抽象,堪稱理工科學生的噩夢。但在這幅動圖里,復雜的波形通過圓圈套圓圈的動圖變換,簡單解釋了圓周運動疊加的真諦,使在紙上難懂的“傅里葉變換”復雜性陡然降低了好幾個度。
正是這次巧合讓陳征對影像闡釋科學知識的優勢又有了新的認知,于是,隨著實驗類小視頻逐漸登陸抖音平臺,2018年陳征也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賬號,開始分享自己的“科學實驗”,目前陳征的抖音賬號主要以有趣、易學的各類物理學小實驗為主。
“酒香也怕巷子深”,陳征認為,抖音平臺在激發大眾科學興趣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抖音令原本“酒香而巷子深”的科學知識與科學家們,走到“街面”上來,讓大眾對它們了解更深更有系統性,抖音已經成為科學的“迎賓者”。
陳征明白,復雜的科學難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如何抓住大眾的注意力是科普的重要著力點。
“科學家只有讓科學變得好玩起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也能將更多優秀的人才爭取到科學領域”,陳征也在身體力行,將科學變得更加大眾化。面對知識碎片化的問題,他認為,“科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我們要尊重客觀事實。我們可以把一個完整的體系,按照規則進行系統的碎片化處理,令大眾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一個個碎片了解通透,碎片們貫穿起來就成為他們心中完整的科學體系。”
目前,抖音上已經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近1.8萬個,累計發布超過300萬知識類短視頻,累計播放量已超過3388億。陳征在未來的計劃中表示,他將在抖音平臺上進行“精彩科學”系列實驗的內容策劃、制作與發布,通過短視頻形式,持續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
“抖音平臺要做的不是讓普羅大眾變成科學家,而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引起大家疑問、討論。讓有學科基礎的人將腦海里的知識融會貫通、產生頓悟,讓科學小白擴展認知領域,打開知識地圖。未來,希望我們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陳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