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摘要】自新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時間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所以教師的作業布置也應當變得生活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由于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數學空間與圖形知識難以有效掌握和應用,雖然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但是卻無法進行課后知識鞏固與理解。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簡要分析如何布置數學實踐性作業,通過具體的實踐性作業布置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實踐性作業;空間與圖形
根據相關研究學表明,人們對于知識的認知規律是由動作轉為表象,由表象建立起概念符號。所以要想提高學生對于空間與圖形知識理解和認知,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布置實踐性作業,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由抽象的圖像概念轉換為具體的思維認知。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空間與圖形表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置實踐性作業加以培養。
一、結合生活情境。設置生活化實踐作業
空間與圖形教學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雖然小學生具備了部分生活經驗,但是對周圍的事物與現象仍然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在布置實踐型作業時,應當根據學生好奇心較強這一特點,緊密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數學知識變得生活化。
例如:以學生的家庭為情境,引導學生認知位置。也可以以搭積木為前進,引導學生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圓柱體和球,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運用數學眼光看待事物,從而增強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生布置真實的實踐性作業,切實減少知識與問題間的差距,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鼓勵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探究玩具激光燈射線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從而掌握射線相關知識點。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采用合作實踐模式
傳統的作業布置大多數是書面形式,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可以選用合作實踐模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知識探究。通過課后的知識總結與小組討論,學生能夠了解到自身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之處,也能夠從其他同學中的觀點中增長新知識,感受到不同的思維過程與思維方式,學會用多元化的方式考慮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能力。就需要教師提供多元化的作業模式,學生采用實踐探究的形式,例如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后,可以布置以下作業:“同學們,你們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以下的測量和計算任務:測量教室地面的周長,并計算出面積。計算數學書的面積。”然后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測量以及討論計算,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也會感覺數學知識,只要通過動手操作,便能夠豐富認知,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由于部分學生的幾何圖形基礎較差,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會產生各類錯誤,所以教師應當及時根據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教師先給學生每人兩根鐵絲,一根長為24厘米,一根長為16厘米,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后將這兩根鐵絲圍成長方形,探討一下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交流,有的學生認為,周長長的繩子長方形面積大,有的學生則認為這句話半對半錯。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且通過測量得出結論,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
三、布置空間實踐性作業,加強學生思維感知
空間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所需的重要因素,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應當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將空間觀念當作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觀念,例如學習“位置與順序”這節知識點后,教師布置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在操場上了解前后上下左右,并且描述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幫助學生構建空間觀念。學習“認識物體”這節知識點,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練習動手搭建出學生喜歡的東西,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感受復雜物體的形狀以及簡單幾何體間的關系。
當前我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生可以在課后應用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科學技術優勢,布置實踐性作業:“同學們,你們在課后觀察一下升降電梯與纜車、風車與吊扇的運動情況,找不到實體的,可以去網上觀看相關運動視頻,然后分析他們的運動是相同的嗎?然后將它們分類,用本子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以及具體的觀察實物,在課后能夠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教師布置觀察類實踐作業,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也會不斷思考探究,很快融人平移與旋轉的知識學習中。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空間與圖形教學,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個體觀念,能夠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布置形式,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認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實際內容以及數學問題,設計多樣化的實踐作業,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操作,或者是通過觀看視頻掌握其中的運動規律,從而提高數學知識的理解認知水平,有助于學生不斷地拓展空間立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