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磊
【摘要】在教育體系中,語文作為文字性學科,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平臺。在整個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能拓展學生視野,吸收多樣化思想,還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本文以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作為思考主題,探討融入的教學意義,并提出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今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所以一直以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大眾所關注的熱門話題。當下如何應用合理方法繼承傳統文化,并有效發揮其價值是關鍵。傳統文化本身具有教育意義,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行為處事能夠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將傳統文化融人中職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需改變原有的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將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聯系,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和影響終身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意義
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文化基礎和自制力薄弱,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學習動力,一些學生具有厭學心理,沉迷網絡,教師很難管理。盡管中職教師在日常學習中對學生進行了嚴格的教育和約束,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學生難以深層次認識到紀律和學習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容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其中的思想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處事風格。如我國傳承百年的國學經典,不管是老莊思想還是孔孟之道,都能在為人處世和學習上給予學生啟示。而語文本身內容豐富,充滿藝術美,借助這一平臺進行思想傳授,學生能更加主動地接受教學任務,在獲取基本知識的同時,也可以間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識。
自“中國夢”這一宏大愿望提出以來,我國在教育領域開始看重傳統文化,特別是語文學科,融入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擴展視野,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接觸有益的文化精髓,讓學生樹立愛國責任,提高學習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對于中職生來說,傳統文化的引導能讓他們養成刻苦努力、積極向上的學習習慣,在生活中也能夠形成勤儉節約、謙虛禮貌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來說,有極大作用。
二、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方法
(一)大力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深入感悟傳統文化知識
在文化基礎的掌握上,中職生明顯存在不足,積累的知識量少,在語文教學中大篇幅地講解傳統文化知識,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吸收,而且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不利于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實踐中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學欣賞和領悟能力。同時,可以在一些節日中組織傳統文化參觀活動,讓學生有目的地瀏覽名人古跡,搜集名詞名詩、歷史文獻,也可借助互聯網搜索傳統習俗和文化常識等內容,進而在班級中展開共享傳統文化知識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綜合來說,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將傳統文化的知識滲透在各個方面,讓學生樹立繼承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
(二)創建傳統文化情境,拓展學生語文思維
情境化教學深受學生喜愛,通過創設情境,一方面能夠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在情境化教學中,學生能夠產生情感共鳴,激發探索欲望。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效融入傳統文化。為學生創設豐富生動的傳統文化情境,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一般來說,語文教材中很多優秀古代文學作品都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們不僅是時代生活特色的象征,也蘊含著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感,有愛國情懷,有處事哲理,學生只有在創設的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舍身處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氣息。
(三)增強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影響傳統文化融入的效果,教師需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深化傳統文化融入的效果。從教學目的來說,中職教育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教師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以人才市場對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參考依據,來對語文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進行調整。比如,教師可以在某一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利用課堂十分鐘,讓學生在班級中討論關于傳統文化對自身未來發展的影響情況,從多種思想角度分析已了解的文化知識和傳統習俗,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課后就傳統文化的知識向學生布置研討文章,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此外,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要形象、簡潔,使學生能夠主動、輕松地接觸傳統文化。
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多年來傳承受到極大的關注。在中職教學體系中,語文是基礎性的學科,將傳統文化融人教學過程,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思想觀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大力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并且創建傳統文化情境,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此外,要增強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從而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