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漪
【摘要】節氣反映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隨之形成的節氣時令文化,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人,創造出了無數的名篇佳作,其中立春深受唐代詩人的喜愛。通過對唐代立春詩的分析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與精神生活,還可了解到唐代人民在節令期間真實的生活寫照、民俗風情等。
【關鍵詞】節氣;立春詩;時令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的節氣。最早的節氣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尚書·堯典》中就已經出現了“二至”“二分”的概念。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記載了和今日完全一樣的、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于歷法。
節氣反映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隨之形成的豐富多彩的節氣時令文化,不斷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人。生活在其中的詩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深厚的生活積淀,并將自己的感情投射于其中,由此生發出靈感,創造出了無數的名篇佳作。唐代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節令詩。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深受唐代詩人的喜愛。
一、立春詩中的物候、農耕色彩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農業立國,節氣與農業息息相關,節氣所反映的一年之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成為了指導人民農業生產與生活的重要依據。白居易《立春后五日》中寫道“立春后五日,春態紛婀娜。白日斜漸長,碧云低欲墮。殘冰坼玉片,新萼排紅顆。”從中可知立春之后,白日變長、氣濕漸暖、新的花骨朵生發出來。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沈儉期《立春日內出彩花應制》等,也都揭示出了立春之后,季候變化和草木生長情況。
羅隱《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中提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對于以農業為主的傳統中國社會來說,立春的到來意味著一年耕作時節的到來,農民要開始準備農耕了,同樣也意味著希望的到來、希望的播種。從詩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仿佛在扳著指頭計數,盼望和歡呼立春之日到來的心情。
二、立春詩中的民風民俗
二十四節氣有著其獨特的風俗習尚,豐富多彩的節令活動成為了人們平淡生活的調味劑。為人們帶去幸福與快樂的同時,也體現了勞苦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反映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各自不同的文化心態與價值取向。詩歌忠實地將傳統節氣中的民俗記錄了下來,反之,這些民俗習尚也為古代節令詩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韋莊《立春》中提到“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唐宋時期每逢立春日,婦女與兒童剪紙或綢作旖戴在頭上或系在花下,以慶祝春日來臨。春幡也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除民間互相贈送之外,皇帝也給朝臣賜金錫幡勝,臣僚們插戴在頭上入朝稱賀。
冷朝陽《立春》中說到“土牛呈歲稔,彩燕表年春”,立春時節還有著在迎春儀式上“打春牛”的習俗,又稱為鞭春。春牛是用桑木做骨架,冬至節后辰日取土而塑成。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為象征,由春官執鞭,有規勸農事、策勵春耕、祈求豐年的含義,也是喜慶新春、聚會聯歡的形式。
杜甫《立春》中有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春盤也稱五辛盤,五辛是指“立春以蔥、蒜、韭、寥蒿、芥辛嫩指菜雜和食之,取迎新(辛)之意,謂之五辛盤。”食五辛盤祛除舊年陳氣,助發五臟勃然生氣,有利于健康,寓迎新之意。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中寫到“二日立春人七日,盤蔬餅餌逐時新”。盤中新鮮的蔬菜瓜果拼成五顏六色的春盤,既與生機盎然、姹紫嫣紅的春天相呼應,又表現了古人期盼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在唐宋時期,春盤風靡一時。每年立春前一日,皇帝都要賞賜百官春酒春盤,擺盤十分精美講究。
從祖輩延續不斷的迎春活動中,人們得到一種生命活力的釋放,更獲得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這些描寫古代民風民俗的詩作,猶如一幅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節日民俗的生動材料。
三、立春詩中的人生思考
盧仝《人日立春》中說到:“從今克己應猶及,愿與梅花俱自新。”春去春又來,人應當和梅花一樣,經歷了嚴酷寒冬的考驗之后,逢春而新發。儀容打扮順時節而更新,心靈也應煥然一新,立春之日也應是反省自新之時。
楊巨源《城東早春》中有云:“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詩人不僅僅是在寫景,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不僅要善于發現富有生命力的、美好的事物,還要積極扶持、愛惜新生事物、善于發現人才。
唐末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吳融在其詩《渚宮立春書懷》中寫到“春候侵殘臘,江蕪綠已齊。風高鶯轉澀,雨密雁飛低”。春天已悄然來臨,但風高雨密、鶯澀雁低,景象陰郁寒冷、壓抑凄迷。景中處處表現出憂國之情、愛國之心。
結語
通過對唐代立春詩的分析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與精神生活,還可了解到唐代人民在節令期間真實的生活寫照、民俗風情等。從而窺見其當時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有利于增加我們對中華民族及民族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認識,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從而能起到保護傳統、傳承文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