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偉 孫全平 楊素濤
摘要 套種是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的農業生產模式,西藏土地資源有限,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西藏農牧業的發展。以青稞、飼料玉米、箭筈豌豆為對象進行作物套種研究。結果顯示包含箭筈豌豆的套種組合能有效改善土壤養分;青稞單播的效益最低,青稞、飼料玉米、箭筈豌豆按照1∶1∶1組合套種的飼草產量和單位面積效益最高,青稞、飼料玉米按1∶2比例套種的產投比最高。
關鍵詞 西藏;農區;套種;單位面積效益;產投比
中圖分類號 S 3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2-002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2.00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tercropping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at makes full use of space and resources. Tibets farmland is limited. Improving the using efficiency of farmland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ibet. We adopted the used barley, field corn and vicia sativa for the research on intercropping.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planting crops with vicia sativa could improve soil nutrient effectively. Barley with clean culture had the lowest economic benefit. Barley, field corn and vicia sativa with intercropping ratio being 1∶1∶1 had the highest forage yield and benefit per unit area. Barley and field corn with intercropping ratio being 1∶2 had the highest inputoutput ratio.
Key words Tibet;Agricultural area;Intercropping;Efficiency of unit area;Inputoutput ratio
套種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可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的農業生產模式。套種利用作物生長的“空間差”進行多層次、多作物立體開發,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土地單產,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1-3]。西藏雖然耕地面積大,但優質耕地相對較少。利用間作、套種可有效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單產[4-6]。鑒于此,筆者以青稞、飼料玉米、箭筈豌豆為對象進行作物套種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2017年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自治區農牧科學院4號試驗地進行。4號試驗地位于拉薩河谷流域(91°02′31″E,29°38′34″N),海拔3 662 m,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年降水量200~510 mm,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全年日照時間3 000 h以上,太陽輻射強,空氣稀薄,年平均氣溫7.4 ℃,晝夜溫差較大,冬春寒冷干燥且多風,年無霜期100~120 d。土壤為典型砂壤土,土層較薄,一般土層深度為40~50 cm,基礎肥力薄弱。
1.2 試驗材料
試驗用青稞品種為喜瑪拉22號,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抗倒性強、適應性強、“糧草”兼顧等優點。
1.3 試驗方法
根據試驗地情況,小區設計為3.5 m×5.7 m,小區面積為20 m2;播種方向為南北向。青稞單播行距為25 cm,播量為225 kg/hm2,套種行距全部為30 cm,玉米播量為37.5 kg/hm2,箭筈豌豆播量為225 kg/hm2。試驗共設13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小區底肥統一使用袁氏復合肥,施肥量150 kg/hm2。控制所有的小區灌水量與追肥量一致,排除因水肥條件不同而引起的長勢區別。各處理詳見表1。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和Excel軟件建立分析模型。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項目的土壤檢測采取混合樣的方法,即每個處理的3個重復取出的土壤樣品進行充分地混合后進行檢測,與本底值(CK)進行比較。由于項目使用的試驗地是多年的熟地,土壤質地與養分較為均一,在取樣時也采取了多點取樣混合后檢測的方法。
2.1.1 pH。
由圖1可知,處理②、③、⑤、⑩、B13的pH降低較多,說明箭筈豌豆在生長過程中能降低土壤pH。這是因為豆科牧草根系土壤酶活性高,在固氮過程中根際pH下降。
2.1.2 土壤有機質含量。
由圖2可知,處理⑧相較本底值增幅最大,其次為處理②,說明箭筈豌豆與青稞的套種能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文獻顯示,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套種可以形成良好的土壤團粒結構,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的主要原因[7]。
2.1.3 有效磷含量。由圖3可知,與本底值相比,處理②、B13的有效磷含量顯著增高,有5個處理有效磷含量降低。在所有的處理中,所有包含箭筈豌豆的處理有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可能原因是箭筈豌豆在固氮過程中的分泌物導致根際pH下降,減少了磷向無效磷方向轉化,促進磷養分的有效性,進而增加了有效磷的含量。處理⑤、⑥、⑦和B12均減少,說明玉米的生長過程會導致土壤有效磷含量減少。玉米與箭筈豌豆套種過程中有相互作用,土壤有效磷的變化不大[8-9]。
2.1.4 水解性氮含量。由圖4可知,在全部處理中,水解性氮含量相較本底值幾乎全部有所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施用袁氏緩釋肥和后期追肥尿素的過程中導致水解性氮含量的增加。此外,箭筈豌豆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從而增加土壤中的水解性氮[3,9]。
2.2 不同處理對青稞產量和生物量的影響
2.2.1 青稞產量。
在西藏,由于青稞是主要的糧食作物,而玉米、箭筈豌豆等一般作為牧草作物,保證農牧民口糧充足是根本,因此,項目在分析產量時主要考察青稞與不同作物套種時的單位面積產量[10]。
由表2可知,青稞單播籽粒產量最高,為4 926.30 kg/hm2;其他包含青稞的套種組合產量遠低于單播,這首先是因為單播是行距小于套種,株數遠大于套種;其次是因為套種小區內最多有2/3的面積在種植青稞。
2.2.2 生物產量。
根據青稞秸稈及飼草產量的總和測算產鮮草量,結果顯示,飼料玉米與箭筈豌豆按2∶1比例套種飼草產量最高,為30 765.45 kg/hm2,其次為飼料玉米與箭筈豌豆按1∶1比例套種,產量為29 880.90 kg/hm2;而青稞單播的飼草產量最低,為1 693.50 kg/hm2。
2.2.3 單位面積的效益值。
根據市場價,按照青稞2元/kg、飼草0.6元/kg計算,將不同套種組合的單位面積收益進行匯總。
由表2可知,在所有的套種組合中,處理⑧的效益最好,其次為處理B11,而處理①的效益最低,即玉米、青稞、箭筈豌豆按1∶1∶1套種的效益最好,為18 936.96元/hm2;玉米與箭筈豌豆按2∶1套種的效益其次,為18 459.27元/hm2;青稞單播的效益最低,為10 868.70元/hm2。
2.3 不同處理對產投比的影響
該研究種植模式篩選主要依據單位面積的產投比進行比較分析(表3),以確定最適宜西藏農區的套種模式。
通過比較可知,單播玉米的產投比最高,其次為玉米與青稞的套種,產投比均超過了10.00;產投比最低的為箭筈豌豆單播。根據西藏的傳統農業作物栽培模式,考慮到西藏以糧為本的現狀,推廣飼料玉米與青稞的套種是較為適宜且易于推廣的模式。
3 結論與討論
(1)箭筈豌豆與各類作物的套種均有改善土壤肥力的特點,但在試驗過程中發現,箭筈豌豆生產過程中容易貼地生長、不易收割,且易于侵占青稞生長的空間,作物糾纏度高,收獲不便。
(2)試驗在遮雨棚下進行,前期遮雨棚有一定的增溫效果,作物生長普遍快于同期播種在露天的作物;但后期雨季到來,遮雨棚下的灌溉僅根據實際生長情況進行,這導致試驗作物長勢較遮雨棚外弱。
(3)在所有的套種組合中,飼料玉米與青稞的套種是表現較好的組合,明顯高于其他的套種組合。
(4)綜合考慮青稞產量、土壤肥力變化、投入產出比及農牧民生產習慣,得出青稞與玉米按1∶1套種(處理⑦)是最適宜于西藏農區的套種模式。
參考文獻
[1]劉鑫,陳小榮,雍太文,等.西南地區不同套種模式對土壤肥力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15):104-109.
[2] 樊麗生,鄭聯壽,王俊,等.玉米套種綠肥模式對連作田土壤肥力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20):221-222.
[3] 尹煦昌,馬淑時,喬凌媛,等.糧肥間套作研究——第一報:套種綠肥對當年玉米生長、籽實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1982(3):38-44.
[4] 關樹森, 劉國一,尼瑪扎西.西藏一年兩收套復種技術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4(1):39-46.
[5] 宋國英.西藏主要農區復種飼草經濟效益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6] 次仁央金,李軍.西藏主要河谷農區套復種多熟種植研究初探[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26(4):105-113,120.
[7] 金濤.西藏農業發展糧草免耕復種技術初探[J].西藏農業科技,2005,27(1):22-27.
[8] 毛吉賢,石書兵,馬林,等.免耕春小麥套種牧草土壤養分動態研究[J].草業科學,2009,26(2):86-90.
[9] 胡正遠,袁志英,何漢宣.和田地區小麥留行套種玉米技術總結[J].新疆農業科學,1991(1):15-17.
[10] 韋澤秀.西藏中部農區青稞與豆科作物復種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西藏農業科技,2006,2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