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璟 李惠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建筑行業領域拓展的日新月異,工程造價逐漸成為當下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各高職院校對建筑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培養也傾注了更多心血,不斷為我國建筑行業人才儲備添磚加瓦,隨之相應的,市場對于人才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面對現階段工程造價專業的就業形勢,各高職院校需要積極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專業素養以迎合市場需求。本文以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為切入點,通過對其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中的應用展開探究,以期能為調整教學結構,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找到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工程造價 工作室 教學模式
一、工作室教學模式概念
工作室教學模式,即理論講解與實際操作相互融合的教學新形式。其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更側重于對學生職業技能的鍛煉,借助教室對課程與實操雙向培養,以實現教育模式的優化與創新。工作室教學模式主要以工作室為基點,從教者會選擇在學生理論知識夯實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技能的講演,以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層理解與實際應用。工作室教學涵蓋了工作室、實踐項目、工作室學生三個部分,以這三個要素為核心展開工程造價的學習進程。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的基礎相對薄弱的情形,因此加速教學體制的改革,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就顯得尤為緊迫,研究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職建筑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應用中的可行性也十分重要。[1]
二、工程造價專業教學的現狀
我國近現代以來,建筑領域的發展可謂是瞬息萬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導致對工程造價等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面對不斷膨脹的市場需求,我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開設工程造價專業,為建筑行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但由于學校缺乏對相關專業的培養體系,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忽略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導致學生整體職業素養較低,無法做到學以致用,這與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宗旨背道而馳,因此各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對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的提高,調整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培養全方位工程造價技術人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增強學校與企業公司之間的合作與聯系十分必要,以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學習場地。[2]
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校資金要求較高,但相對于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教學,其教學成效收益頗低。且隨著各高職院校學生數量的逐年增長,師資力量就顯示十分緊缺,因此現階段高職院校應著重于對教學結構的優化與創新,將學校資金力量注入新型教學模式,摒棄傳統工程造價單一理論教學形式,實現向多方位理論與實踐融合的轉變,進而提升學校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職業素養。[3]
三、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的應用
1.工作室
工作室的主要構成角色大多由各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老師充當,考慮到學校教師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可以找專業的工程造價企業人員來充當工作室的角色。各高職院校應注重在工作室教學模式成立前的準備工作,針對工作室教學提前規劃方案,建立完整的運作體系,指定好工作目標及工作內容,同時對于工作室內的學生人數進行限制,例如規定各工作室的學生人數不得低于70人,對于工作室成員較少的團體,將其劃分至興趣小組,在由多個興趣小組構成大型工作室,進而減少對教學資源的浪費。
2.實踐項目
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中的實踐項目主要體現在對招標文案的策劃制定和對施工項目的編審上,同時還附帶一部分的咨詢業務。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成立往往需要較高的工程造價專業技術的支持,因此學校需要在其成立前,積極與各工程造價公司溝通達成合作,通過對企業內部相關工程造價程序進展的借鑒與學習,從而在工程造價工作室教學模式中更快速地實施與應用,與實際情況的高度吻合,方便學生迅速融入工作室教學環境。
3.工作室的學生
由于現階段各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大一新生專業素養相對較低,無論是理論知識的掌握還是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上都相對較為薄弱。因此,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在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有一定了解而職業技能缺乏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室教學模式通過采取對學生單獨劃分班級的形式,制定相應的選擇標準對校內大一下學期的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按照選擇標準進行篩選。被選擇的學生將通過工作室教學模式對大二、大三的課程進行學習,而未進入工作室的學生則仍采取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由此可見,工作室教學模式在工程造價專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專業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為進入工作室教學模式打實基礎,進而培養自身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以迎合就業形勢。[4]
結語
總結上文,現如今建筑行業如雨后春筍,發展勢頭迅猛,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市場需求,各高職院校應加快教學模式調整創新的步伐。工作室教學模式在高職工程建造專業的應用,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工作室教學模式中不僅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更需要專業教師的教學輔導,通過從教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答疑解惑,進而方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全方面掌握,從而達到工作室模式的教學目標,為建筑行業的市場需求提供更加優質的專業技能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馮明兵.對高職“工作室化”教學模式幾個關鍵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33).
[2]陳紹敏.高職高專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7(05).
[3]詹笑冬.建筑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3.
[4]王群,王博,高華鋒.基于工作室模式下工程造價專業創新教學的探索[J].四川建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