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佳
【摘要】本文以高校共青團育人體系的構建為切入點,重點梳理并探求了新日寸期高校共青團育人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內容、舉措及保障機制等內容。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共青團;育人體系
一、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做好育人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高校共青團必須自覺接受、緊緊依靠黨對共青團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堅定不移地緊跟黨的步伐,始終做到“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堅決引領團員青年跟黨走。
(二)必須主動融入學校中心工作,服務黨政大局
高校共青團必須圍繞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主動融入學校總體發展進程、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框架,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育的融合發展。
(三)必須遵循規律,服務青年成長
高校共青團必須遵循教育規律、青年成長規律,立足學校特色,尊重青年主體地位,把握青年特點需求,服務青年個性化成長發展,滿足青年多樣化成才愿望。
(四)必須從嚴治團,砥礪前行
高校共青團必須以團章為總遵循,做到正本清源、名副其實,不斷增強團干部和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團組織活力和自身工作本領,錘煉優良作風。
二、新時期高校共青團育人工作的主要內容及舉措
(一)突出政治引領,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1)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可通過舉辦“青馬工程”團學干部培訓班、扶持理論學習類社團等舉措,組織青年學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最新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大力弘揚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
(2)扎實有效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定期開展“創新團日”活動并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等做好思想引領,實現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00%覆蓋。例如:三月的“雷鋒與我們”學習實踐活動,五月的“以青春的名義”詩歌朗誦會,七月的“黨史我來講”、十月的“我和我的祖國”、十二月的紀念“一二·九”運動等主題教育活動。
(3)培育并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二是要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開展好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等主題教育活動。三是要用“身邊榜樣”帶動人影響人。
(4)增強團屬宣傳陣地的輿論引領能力。高校共青團可通過加強輿情收集和研判,利用團屬宣傳陣地開展具有實效性、針對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宣傳教育活動。做好融媒體平臺建設,宣傳報道好學校黨政及團學工作,主動發聲,強化輿論引領。
(二)強化成才服務,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1)豐富校園文化育人的外延與內涵。經常組織積極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為他們搭建鍛煉能力、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可通過建設綠色校園、誠信校園、書香校園、文明校園活動擴大校園文化的外延;通過組織開展藝術展演、藝術惠民及高雅藝術進校園,邀請名人名家和優秀校友來校分享人生體會等活動弘揚主旋律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2)大力開展創新創業育人。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創青春”大賽、聘請創新創業典型和優秀企業家擔任學生創業導師等舉措,延伸學生第一課堂的學習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隊意識和創業能力。
(3)扎實做好社會實踐育人。高校共青團應緊密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堅持社會實踐德育化方向、項目化推進、基地化建設、專業化發展、學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社會實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加強兩課教學相結合、與大學生就業擇業創業相結合、與建立科學長效的管理機制相結合的工作目標,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搭建有效平臺。
(4)全面推進志愿服務育人。高校共青團應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指導、認證等管理機制,實現志愿服務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通過選擇那些黨政關注、群眾所需、青年能為的項目,達到提升廣大團員青年“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育人目標。
(三)統籌上下聯動,扎實做好學生維權和困難幫扶工作
高校共青團應加大對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心理問題、人際溝通困難、上進心不足及畢業未就業等學生群體的幫扶力度,動員和整合校內外資源,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學業,積極融入社會。
三、新時期高校共青團育人工作的保障機制
(一)統籌推進共青團與學生會組織的改革與創新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及有關文件精神,按照《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和《學聯學生會組織改革方案》要求,統籌推進學校共青團、學生會、研究生會組織改革,明晰組織定位和職能,優化組織體系、機構設置和工作機制。
(二)強化基層團學組織建設
應健全內設機構,改革團干部配備考核管理制度。深入實施團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探索學生會建團、社團建團、宿舍建團、實驗室建團、網絡建團等“一個團員,多重身份”團建創新機制,加強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試行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