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關鍵詞】問政節目;融媒體轉型;未來發展
廣播、電視搭建平臺,政府職能部門廳局長及各處室相關負責人做客直播間,全民參與,直面社會關注、接受問政質詢、倒逼盡責擔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助力政府中心工作,樹立服務型政府形象,在全媒體語境及視角下,構架一個“四面開”的問政平臺。
一、十年融媒發展探索。主動轉型贏得“用戶”
以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黨風政風熱線》為例,2003年,黑龍江《黨風政風熱線》的前身《行風熱線》率先開啟紀檢監察部門與媒體共同打造良好政務,實現“民聲有人聽、民事有人管、民怨有人理、民難有人幫”的行風政風建設新格局,節目通過熱線電話,在廣播直播過程中受理聽眾的問題線索;2004-2007年,扎根黑土,與百名廳局長、萬名公仆一起傾聽民生民怨、解決百姓問題。節目走出了直播間,完成了服務群眾的原始“服務打卡模式”;2008-2009年,實現節目日播,評選最喜愛的“十佳貼心人”“十大溫暖事件”,評比撬動人氣吸引受眾,檢驗政府部門、人民公仆履職盡責的滿意度,從單一的廣播傳播方式向融合發展的軌道前移。群眾投票,實質是一次“粉絲推動融合”的過程,所有的投票者都是一個復合用戶,這些用戶利用報紙、熱線、短信等傳統方式進行的投票,打造了一個全媒體融合互動的“雛形”。
2010年,《行風熱線》登上電視屏幕,輻射范圍更廣傳播效果更立體,職能部門嘉賓在電視屏幕上;在2016-2017年,“黑龍江行風熱線”公眾號直播,“黨風政風熱線“APP首發,真正實現了廣播、電視兩微一端的全媒體互動傳遞。新媒體同步視頻直播,聽眾既是參與者,更是打分者,同時也是提問者。每期節目進行中,針對每一個個體問題及普遍現象,網友評論提問內容上墻,帶隊嘉賓,各廳局各處室負責人現場接受問政質詢,現場全效傳播,真實再現,更緊張更有效更容易直達問題癥結,提高問政效率和質量。黑龍江《黨風政風熱線》節目在新媒體端單期直播瀏覽量從首期的60萬人次突破至744萬人次,電視收視率達到1.44成長率超過200%,居同時段專題類收視率榜首。
二、雄關漫道把握大勢。抓鐵有痕當爭朝夕
作為大型全媒體監督問政類節目,項目組打破常規、勇于創新,在節目風格、呈現方式、播出平臺等方面實現全新突破。記者采訪的層層深入、主持人的抽絲剝繭、部門領導的承諾表態,同時,“黨風政風熱線”改變原有的電話連線方式,更注重全媒體播出形式:(1)把群眾請進直播間,讓部門和群眾面對面、訴求和責任面對面、期待和發展面對面。(2)設置新媒體互動方式,通過虛擬坐席表現網友的提問和點評;通過行業問題綜合調查圖表凸顯網友關注的問題類型;通過滿意度調查柱形圖展現網友對上線部門回答的態度。(3)引入觀察員機制,省政府參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做客直播現場點評論述,引導部門從源頭治理,科學發展,治標治本等方面解決問題。
節目組通過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形式督促問題解決,追蹤問題進展。欄目組以群眾反映問題為導向,以國家頒布的政令法規為依憑,對部門的工作作風,以及群眾反映的痛點問題進行重點跟蹤,同時還對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暗訪,通過鏡頭記錄當事人被當地某系統的各個部門、各個辦公室間被支來支去,辦公人員懶散的工作狀態、互相推諉等。節目組不僅曝光部門的作風問題,更注重對解決問題的思考。由特邀嘉賓、觀察員、現場觀眾一同探討,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政府參事們的精準點評,更是將節目的深度和高度提檔升級。
三、融合發展把脈定向?!皟热轂橥酢辈豢勺詶?/p>
縱觀問政節目的現實情況,一方面要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從全國的問政節目發展可以預見,若無敢直面問題的地方政府,不能有問政節目的發展?!按蚬偾?,打太極”的官員越來越少,但仍然存在;沉疴舊習得以求藥問醫,但仍然需要刮骨療毒壯士斷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窘境已破題得解,但個別地方個別基層的辦事效率,工作作風仍需深化改革。不解渴、不揭丑、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問政節目,不問也罷。真正可以切中問題要害的節目,在“迫切”融媒體發展的當下,更應該立足根本,內容為王。什么是內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帶著感情和責任切實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也許是真正需要挖掘的內容。如同“AI合成主播”贏得了受眾噱頭,但仍然不能完全代替有情感的人類主播一樣,盡管全媒體的手段海、陸、空全棲可用,過度的“包裝”與眼花繚亂的設置,環節復雜的參與,強勢出位的主持人等勢必不能成為問政節目制勝的法寶。只有立足根本,用客觀準確的采訪報道,事實清楚的問題線索,“窮追不舍”的新聞價值觀,讓部門、行業的“紅臉出汗”,才能真正“知恥后勇”,淬火修煉,涅槃重生。
四、問政節目善謀善為,精耕細作善作善成
問政節目至今不覺新鮮,迭代變更豐富發展,行之多年,也曾睥睨其他,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時至今日,問政節目在實現“問”和“答”,“做”和“解”的過程中,也成了媒體形態發展的新亮點。全國100家以上電視臺、廣播先后開辦了此類型節目。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全媒體的融合是一種形式,一種使得核心內容更有鎧甲和溫暖的形式,形式不可孤立存在,無源之水難以長久。依托最樸素、最核心、最直接和簡單的初心,日行千萬里,不忘原點。
問政類節目的巨大潛力和意義價值毋庸置疑,未來可期?!安蝗招抡弑厝胀恕?,任何節目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精耕細作,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人民群眾更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