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迎春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應該優化公共服務,努力實現一個新的改善民生。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關注民生的困難,回應群眾的關切,并專注于彌補缺點,優化服務促均衡,持續改善民生品質讓全族人民共享成果。
[關鍵詞]改善民生;各族人民;共享成果
引言
民生問題是涉及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問題,體現了人類自身全面發展進程中的狀態。民生觀則是人們在認識民生問題與思考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所展現的基本想法與根本理念。可以說,民生觀伴隨著民生問題的演變而不斷顯現,它還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習近平高度重視民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民生觀。全面梳理習近平關于民生方面的重要論述,認真挖掘、領會其民生理念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對做好新時期民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民生觀的主要內涵
習近平民生觀內涵豐富,涉及就業、教育、醫療健康、收入分配、扶貧、社會保障、生態保護等諸多方面。它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方式。它的目標是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概括而言,習近平民生觀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維度。
(一)從政治角度看,民生的關鍵是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成立以來把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堅持“人民立場”作為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各級領導機構都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作為頭等大事。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始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是和人民群眾呼吸相通的。習近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民生思想自覺融入“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關于發展問題的理念之中。
(二)從經濟角度看,改善民生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中高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狀態大幅改善。但是,民生領域的改善速度長期低于GDP增速,突出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進而導致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面臨不少現實困境。針對這一重要實際問題,黨中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堅定實現了新的發展理念,認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相互作用,并力求正確處理它們之間關系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建設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和基本要求。檢驗我們各項工作的成效,歸根結底要看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受益,人民生活是否真正改善。在這個前提下,經濟發展就是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生活,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方向。習近平指出,“做一份好工作在維護、改善民生可以提高社會消費預期,幫助擴大內需,并掌握民生也抓發展”。
二、持續改善民生的措施,做到各族人民共享成果
(一)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保障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把人們的健康在國家戰略的高度需要全面的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的人。把握醫療、改革、醫藥的三大重點,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醫療保障制度化、制度化建設。加強和完善我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確保城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醫療服務的充分供給。我們還應該注意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廢除全面支持醫生使用藥物,切斷利益鏈條,和控制藥物供應的質量和價格。同時,我們應該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公平地對待社會資源,形成以公立醫院為主、民營醫療機構為輔的多元化投資和多渠道醫療的新格局,并縮小醫療衛生的資源增k與人民醫療需求的差距,真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做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的重要內容。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創建一個家族企業的家族。對于社會而言,每個人都有一個學校,每個人都有書讀,這符合人民對公平和正義的需求。首先,我們應該在新時期教育的發展中重新審視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注重公平的教育機會和資源,進一步提高中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并專注于促進城鄉義務教育的整合。增加西部和邊遠地區的義務教育,打破對城市招生條件的一系列限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微弱的農村地區和農村地區”。“城市擁堵”的問題在于,每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公平、高質量的教育。然后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加強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滿足社會多層次、多元化人才需求。
結語
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等就業,妥善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確保社會就業持續穩定。提高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推進社保精準擴面讓全族人民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