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浩,杜勁松,楊旭,褚云凱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智能檢測與裝備研究室,沈陽 110016)
隨著機床主軸特性向高速、高精度、高剛性方向發(fā)展,主軸的動態(tài)特性在其設計過程中需加以考慮。角接觸球軸承作為機床主軸的核心零部件,其剛度特性直接影響主軸整體性能,故有必要對軸承剛度特性進行分析。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軸承剛度做了大量研究,文獻[1]基于Hertz理論分析了滾動軸承在簡單載荷下的變形及剛度計算;文獻[2]分析了角接觸球軸承的載荷分布,并在此基礎上計算了軸承的瞬時剛度;文獻[3]基于滾動軸承受力分析的擬靜力學模型,計算了電主軸軸承的動態(tài)剛度。
上述文獻對軸承剛度做了大量研究,但對軸承動剛度的影響因素未進行分析,鑒于此,以某角接觸球軸承為研究對象,建立了軸承動剛度計算模型,并分析了轉速和球材料對軸承動剛度的影響。
如圖1所示,以角接觸球軸承中心為坐標原點建立坐標系,軸承外載荷可表示為
FT=[Fx,Fy,Fz,Mx,My],
(1)
式中:Fx,Fy,Fz分別為軸承在x,y,z方向的作用力;Mx,My分別為軸承繞x,y方向的力矩。

圖1 軸承受載示意圖
內圈在外載荷作用下的位移為
δT=[δx,δy,δz,γx,γy],
(2)
式中:δx,δy,δz分別為內圈在x,y,z方向的位移;γx,γy分別為內圈相對于x,y方向的角位移。
建立球圓柱坐標系(圖2),內圈與球接觸點坐標為(zp,rp,φ),接觸力可表示為
QT=[Qr,Qz,T],
(3)
接觸點(zp,rp,φ)位移可表示為
uT=[ur,uz,θ],
(4)
接觸力與位移的關系可表示為
Q=Q(u)。
(5)
式中:Qr,Qz分別為球與內圈接觸點在r,z方向的作用力;T為球與內圈接觸點的作用力矩;ur,uz分別為球與內圈接觸點在r,z方向的位移;θ為球與內圈接觸點的角位移。

圖2 球圓柱坐標系
位移u較小,可由軸承內圈整體位移δ通過坐標變換得到,即
u=Rφδ,
(6)
式中:φ為球的角位置(x正方向為0°位置)。
接觸力Q乘以坐標變換矩陣,變換為作用于內圈的等效力,即
(7)
式中:Fbx,Fby,Fbz分別為球作用于內圈的等效力在x,y,z方向的分量;Mbx,Mby分別為球作用于內圈的等效力矩在x,y方向的分量。
軸承整體受力平衡方程為[4]
(8)
式中:Z為球數(shù);j代表第j個球。
由(7),(8)式可得
(9)
(9)式為一組非線性方程,方程中未知參數(shù)δx,δy,δz,γx,γy通常采用數(shù)值法求解,采用Newton-Raphson法將(9)式轉化為一組線性方程,即
(10)
Δδ=δi+1-δi,


(11)
ΔδT=[Δδx,Δδy,Δδz,Δγx,Δγy],
式中:Δδx,Δδy,Δδz分別為內圈在x,y,z方向的位移變化量;Δγx,Δγy分別為內圈在x,y方向的角位移變化量。
在軸承運轉過程中,球與內、外圈溝道會發(fā)生接觸變形,球心由Ob移動到O′b,內溝曲率中心由Oi移動到O′i,如圖3所示。

圖3 球與內、外圈溝道相對位置示意圖
由圖3所示的幾何關系可得
(12)
(13)
li=[(l0icosα0+ur-vr)2+(l0isinα0+uz-vz)2]1/2,
(14)
le=[(l0ecosα0+vr)2+(l0esinα0+vz)2]1/2,
(15)
δi=li-l0i-Δi,
(16)
δe=le-l0e-Δe,
(17)
式中:α0為初始接觸角;αi,αe為球與內、外圈溝道的接觸角;li,le分別為發(fā)生變形后球心與內、外溝曲率中心的距離;l0i,l0e分別為發(fā)生變形前球心與內、外溝曲率中心的距離;δi,δe分別為球與內、外圈溝道的接觸變形;Δi,Δe分別表示球與內、外圈溝道之間的初始間隙。
球受力平衡方程為
(18)
式中:Qi,Qe分別為球與內、外圈的接觸載荷;ci,ce可參考文獻[5]計算。
球受到內圈的接觸力為
(19)
未知參數(shù)球中心位移向量(vr,vz)采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定義(Δvr,Δvz)為下步迭代中未知量變化量,(18)式可轉化為
(20)
對(20)式求導可得

(22)



(24)
為方便計算,定義接觸力向量Q-、內溝曲率中心位移向量u-和球位移向量v-分別為[5]
(25)
(26)
(27)
其中w-=u--v-。
推導可得
(28)
定義
(29)
(30)
(31)
球受力平衡方程可表示為
(32)
(20)式中的Jacobian矩陣可表示為

(33)
即
JB=JBi+JBe。
(34)
(32)式對u-求導可得
(35)
(35)式可轉化為

(36)
w-對v-求導,可得
dw-=-dv-,
(37)
聯(lián)立(25)—(37)式可得
(38)
聯(lián)立(21),(22),(23),(30),(31)式可得

(39)
(40)
通過迭代求解可得接觸剛度矩陣為
(41)


表1 角接觸球軸承主要結構參數(shù)
內、外圈材料為GCr15Z,球材料為Si3N4,在不同預緊力Fz下軸承剛度隨轉速的變化如圖4所示,由圖可知:隨轉速增大,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先減小后趨于穩(wěn)定;當轉速小于1.7×104r/min時,預緊力對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的影響較大,當轉速大于1.7×104r/min時,預緊力對軸承徑向和軸向剛度的影響較小。

圖4 轉速對軸承剛度的影響
軸承套圈材料選用GCr15Z,球材料分別為Si3N4,GCr15Z,ZrO2及SiC時,軸承剛度隨轉速的變化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1)球材料變化時,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隨轉速的變化曲線隨之改變,但總體變化趨勢相同;2)球材料為Si3N4,SiC時,軸向和徑向剛度隨轉速的變化曲線比較接近,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軸向和徑向剛度隨轉速的變化曲線比較接近;3)當轉速小于2.0×104r/min時,球材料為Si3N4,SiC時軸承的軸向和徑向剛度比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的要大,當轉速大于2.5×104r/min時,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軸承的軸向和徑向剛度比球材料為Si3N4和SiC時的大。這是由于材料密度會影響物體的慣性力矩及質量,材料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會影響兩物體接觸形變量,從而影響軸承剛度。

圖5 球材料對軸承剛度的影響
1)隨轉速增大,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會先減小后趨于穩(wěn)定;
2)球材料的選擇會對軸承剛度產(chǎn)生影響,球材料為Si3N4,SiC時,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隨轉速的變化曲線比較接近,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隨轉速的變化曲線比較接近;
3)當轉速小于2.0×104r/min時,球材料為Si3N4,SiC時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比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的要大,當轉速大于2.5×104r/min時,球材料為GCr15Z,ZrO2時軸承軸向和徑向剛度比球材料為Si3N4和SiC時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