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鄧碧凡 廖敏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角度內鏡介入治療在難治性鼻出血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100例難治性鼻出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填塞組(n=40)與內鏡組(n=60)。內鏡組采取不同角度內鏡止血治療,填塞組采取鼻腔填塞治療。統計兩組臨床療效、恢復情況(出血量、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時間、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后綜合征反應(發熱、鼻痛、頭痛、鼻塞)發生率、疼痛程度、并發癥(鼻腔粘連、淚囊炎、繼發性鼻-鼻竇炎、咽鼓管功能異常)發生率。結果:(1)臨床療效:內鏡組總有效率100.00%(60/60)高于填塞組77.50%(31/40,P<0.05);(2)恢復情況:內鏡組出血量少于填塞組,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時間、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填塞組(P<0.05);(3)綜合征反應:內鏡組治療后綜合征反應發生率(11.67%)低于填塞組(62.50%,P<0.05);(4)疼痛程度:內鏡組疼痛程度情況優于填塞組(P<0.05);(5)并發癥:內鏡組并發癥發生率5.00%(3/60)低于填塞組45.00%(18/40,P<0.05)。結論:采取不同角度內鏡介入對難治性鼻出血患者予以止血治療,可明確出血部位,提高止血效果,縮短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及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促使患者及早康復,減少不良反應,減少疼痛,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高。
【關鍵詞】內鏡;電凝止血;鼻腔填塞;難治性鼻出血;隱匿出血;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65.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1
鼻出血為耳鼻咽喉科多發疾病,部分鼻出血通過前鼻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如利特爾區出血,但若鼻出血位置較隱匿,則會顯著增加診斷及治療難度[1-2]。難治性鼻出血在臨床醫學中又被稱為頑固性鼻出血,其出血位置多隱蔽,故經前鼻鏡檢查較難發現出血位置,且其出血量較多,無規律性[3-4]。傳統臨床多采取鼻腔填塞對難治性鼻出血患者予以局部壓迫止血,但由于出血位置未明確、填塞治療存在解剖死角,故止血效果不佳,且易增加患者痛苦感,反復填塞還會顯著增加鼻腔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尤其是合并心臟病及高血壓者,極易引發貧血、失血性休克等[5]。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展,難治性鼻出血治療思路及方式得到拓寬,通過鼻內鏡檢查,輔助吸引器可明確出血點,配合等離子、電凝、射頻及微波等燒灼止血方式,可提高止血效果。且有相關研究指出,鼻內鏡下電凝止血創傷小、止血較快[6]。本研究選取我院100例難治性鼻出血患者,探討不同角度內鏡介入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100例難治性鼻出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方案不同分為填塞組(n=40)與內鏡組(n=60),兩組性別、年齡、出血側、合并疾病、戶籍性質、付費方式、抽煙及喝酒情況等臨床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且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選取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既往采取藥物或前后鼻孔填塞、局部壓迫等治療后仍未有效控制、反復發作;(2)單側鼻腔出血;(3)均具有明確出血點;(4)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病變者;(2)合并鼻腔惡性腫瘤者;(3)合并腦血管病變者;(4)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者;(5)合并鼻咽部纖維血管瘤者。
1.3 方法
1.3.1 內鏡組 采取不同角度內鏡止血治療,患者臥位,頭部略后仰,若鼻腔內有填塞物,則逐漸抽出,并于抽取時查看出血來源;用0°、30°或70°鼻內鏡輔助下采取吸引器清理鼻腔中血痂與分泌物,鼻腔內放置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混合液浸潤的棉片以收縮、麻醉黏膜,取出棉片,用鼻內鏡自上至下、由淺入深明確具體出血點,重點探查鼻道后穹窿、蝶篩隱窩、下鼻道、中鼻道、鼻中隔前端等臨床常見出血位置,經內鏡觀察可見活動出血點,或出血部位呈淡紅色或灰色火山口樣或栗粒樣乳頭狀突起,以吸引器輕吸可疑出血點,可誘發活動性出血。明確具體出血位置后采取單極電凝頭(設定功率至20 W)對準出血點中心處啟動電凝,時間控制于2 s以內,可見和電凝頭接觸面快速萎縮為灰黑色,且出血點和周圍黏膜結痂;創面均勻涂抹適量氧氟沙星眼膏。
1.3.2 填塞組 采取鼻腔填塞治療,“層疊式”填塞,選取適量10~20 cm凡士林紗條,前端反折約1~2 cm,鑷子夾前端反折部位逐漸置于鼻腔后上方嵌緊,盡可能以出血點為中心,有效覆蓋術區,并將剩余留于鼻腔外部分呈梯形一層一層自后向前、自上至下連續填塞,確保紗條充滿鼻腔;控制出血后叮囑患者注意休息,并密切觀察其一般狀況,常規給予抗生素、靜脈止血藥物;填塞后48 h內參照患者具體狀況逐漸抽出填塞紗條,若再次出血則重新進行填塞。出血量較小者可修剪合適大小膨脹海綿填塞鼻腔,海綿接觸出血后膨脹壓迫止血點。
1.4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1個月內鼻腔同一部位無出血為治愈;治療后鼻出血次數及出血量有所減少,但仍存在出血為有效;未至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7]。(2)統計兩組恢復情況,包括出血量、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時間、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住院時間。(3)統計兩組治療后綜合征反應發生率,包括發熱、鼻痛、頭痛、鼻塞。(4)統計兩組疼痛程度,依據VAS量表予以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可耐受性輕微疼痛,未對睡眠及飲食產生影響;4~6分為明顯疼痛,對睡眠及正常飲食產生一定影響,需采取對應處理措施;7~10分為強烈疼痛[8]。(5)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鼻腔粘連、淚囊炎、繼發性鼻-鼻竇炎、咽鼓管功能異常。
1.5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0.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內鏡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填塞組(77.50%,P<0.05)。見表2。
2.2 恢復情況 內鏡組出血量少于填塞組,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時間、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填塞組(P<0.05)。見表3。
2.3 綜合征反應發生率 內鏡組治療后綜合征反應發生率(11.67%)低于填塞組(62.50%,P<0.05)。見表4。
2.4 疼痛程度 內鏡組疼痛程度情況優于填塞組(P<0.05)。見表5。
2.5 并發癥發生率 內鏡組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填塞組(45.00%,P<0.05)。見表6。
3 討論
難治性鼻出血為采取對應治療措施實施干預后仍反復出血,且經前鼻鏡檢查難以發現出血位置的隱匿出血類型,其致病因素較復雜,與長期飲酒、抽煙、動脈粥樣硬化、氣候等均具有一定相關性,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了極大影響[9-10]。因此,如何對難治性鼻出血患者予以安全有效治療成為研究熱點。
鼻腔填塞為傳統臨床治療難治性鼻出血的重要措施,雖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易增加患者痛苦感,且多次重復填塞可致鼻黏膜糜爛,并引發繼發性出血與感染等。同時,常規前后鼻孔填塞,由于鼻腔內部結構復雜,出血點位置較深,凡士林紗條難以有效填塞壓迫處于嗅裂、中鼻道及下鼻道深部的隱蔽、狹窄處出血點,且即使可壓迫止血,其操作仍存在盲目性,填塞范圍多顯著超出出血點范圍[11-12]。此外,鼻腔填塞應合理控制填塞時間,避免填塞時間過長造成黏膜損傷,取出鼻腔填塞物后則易造成反復出血,需再次進行填塞治療,進一步增加鼻黏膜損傷風險。另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填塞止血時間長,可營造相對厭氧菌環境,致使大量細菌繁殖,尤其因過度失血以致機體抵抗力較弱時,細菌更易生成毒素,經糜爛黏膜進入血液,內源性前列腺素生成產生刺激性作用,增加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發生風險[13-14]。近些年,雖然填充止血材料不斷發展,高分子膨脹材料在臨床得到普及應用,可有效延長填塞時長,但此類填塞材料于鼻腔中壓力顯著小于凡士林紗條,故難以取得理想壓迫止血效果[15-16]。
隨著內鏡技術發展,難治性鼻出血診治水平得到提升,鼻內鏡具備圖像清晰、視野廣闊、視角多、放大功效等優勢。明確出血點為鼻出血治療關鍵,尤其針對出血位置隱匿而較難止血者[17-18]。本研究所用鼻內鏡包括0°、30°、70°三種類型,可清晰觀察鼻腔到鼻咽部各個部位,準確定位出血點并予以有效止血處理,可避免傳統填塞治療盲目性,減少鼻黏膜損傷。鼻內鏡下電凝創傷小,且費用低廉,易被廣大患者接受[19-20]。徐明錄等[21]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鼻內鏡下電凝止血,其治愈率高達97.6%,且復發率僅為2.4%。肖濤等學者[22]發現采取鼻內鏡下電凝止血者黏膜再創傷出血及糜爛發生率僅為13.33%,且抑郁及焦慮改善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內鏡組總有效率高于填塞組,恢復情況及疼痛程度優于填塞組(P<0.05),表明采取不同角度內鏡介入對難治性鼻出血患者予以止血治療,可更有效提高止血效果,減輕疼痛程度,縮短患者康復用時。分析其原因在于:不同角度鼻內鏡對鼻腔隱匿部位探查,避免遺漏。同時,電凝強度調節范圍大,其探頭較長,可達到鼻腔任何位置,以此安全有效止血。另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治療后內鏡組綜合征反應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填塞組(P<0.05),提示不同角度內鏡電凝治療不僅能有效提高難治性鼻出血治療效果,且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保證治療安全性,對促使患者及早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采取不同角度內鏡介入對難治性鼻出血患者予以止血治療,可明確出血部位,提高止血效果,縮短止血時間、鼻腔通氣恢復及鼻腔黏膜恢復時間,促使患者及早康復出院,減少治療后綜合征反應,且疼痛感較輕、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具有安全性。
參考文獻
王占軍.鼻內鏡下電凝治療難治性鼻出血168例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5):468-469.
G?kdo?an O,Kizil Y,Aydil U,et al.Sphenopalatine artery pseudoaneurysm: a rare cause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J].J Craniofac Surg,2014,25(2):539-541.
王岳衡,李景濤.難治性鼻出血鼻內鏡下止血的療效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5,43(2):210-212.
原紅艷,張淑香.鼻內鏡下難治性鼻出血的診治[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8(7):666-667.
Kobayashi Y,Komazawa Y,Yuki M,et al.Use of anticoagulant or antiplatelet agents is not related to epistax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nasal endoscopy[J].Endosc Int Open,2018,6(1):E104-E110.
賈子欣,張瑞玲,劉海寧,等.鼻內鏡下治療難治性鼻出血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3):3677-3679.
蔣傳亞,紀東.鼻內鏡下老年難治性鼻出血治療臨床分析[J].安徽醫學,2016,37(3):321-323.
烏日娜.鼻內鏡下治療難治性鼻出血的臨床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