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市育賢小學)
一個人歌唱的好聽與否,是與他練聲的好壞有密切關系的。一般情況下,發聲練習有多成功,唱歌就有多好聽。唱歌練聲,這是科學規律。首先,聽一節唱歌課,學生歌曲唱的好聽與否,就知道這個班的發聲練習是否扎實。聽過很多公開課,內容豐富,但很少聽到發聲練習,如果平時歌曲都這么教的話,可想而知。發聲練習是唱歌教學課必須進行的環節,只占一節課三五分鐘的時間,有時這三五分鐘時間也不能被充分利用。其次,有的練聲曲不適合學生,學生的練聲積極性不高。
1.結合生活認知,做有效的呼吸練習。呼吸練習是發聲練習之前的氣息練習。雖然不建議學生專門去大量的呼吸,但應該讓他們知道,唱歌的呼吸和說話的呼吸是不一樣的,唱歌之前必須吸氣,有氣息支持才能唱出更動聽的歌曲。
怎樣呼吸才是正確的呢?我設計了模仿氣球練習。把自己胸腔、腹腔當作一個氣球,讓學生想想怎么樣變大:吸氣吸得多一點,氣球就大一點;再練習“慢撒氣”,想象氣球被扎了一個小孔,氣息慢慢撒出來。學生很有興趣。我要求學生把原來的氣球變成長一點的氣球,學生的氣息就往腹部送,這個比喻很形象,他們很容易找到感覺。再“撒氣”的時候,時間變長了,慢慢找到了有效的呼吸。結合生活認知讓學生感受氣息,在唱歌中準確運用氣息,并長期的摸索與練習。
2.從興趣入手,以游戲的形式發聲。有的學生找不到發聲練習的感覺,有畏難情緒,就容易放棄,從而導致學生無效練習。還有,不能急于爬音階,喊唱,應從最簡單的練起,為了避免過程僵化,我設計了有趣味的練習:

老師唱一句,學生接一句,學生會循著老師的感覺去唱,唱“喵”音時我首先示范,把字頭,字腹,字尾都咬清楚,最后歸在“ao”音上,學生自然就打開了口腔。唱“呱”時,嘴巴放松,自然張大,唱“嘰”時輕咬字頭,讓學生很輕松的唱出來,同時又有跳音的練習,放松口腔和喉嚨,聲音通過口腔振動而產生共鳴,這些方法只能讓他們去慢慢感悟,否則會適得其反。把理論的東西分解開來,結合字音練習,學生容易消化吸收,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1.發聲練習是從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過程。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歌聲明亮,甜美,純凈,被稱之為“天使的聲音”。一般采用頭聲,輕聲自然的演唱,避免“擠,卡,壓”。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好聽的聲音,什么是有問題的聲音。中高年級的發聲練習可以加一些變化,吸氣時肋骨向兩側擴張,吸好氣的同時打開口腔發聲,用氣息支持著發聲,找最直接、最準確的感受,并加以鞏固。從第二階段的不適應不自然慢慢過渡到能自如的運用發聲技巧。
練聲時應遵循兩點:其一,開和松,即嘴巴張開,喉頭放松,學生唱歌狀態也要放松。其二,收和揚。收,指聲音不要太散,要圓潤,揚是指聲音要有穿透力。以上做法不可能人人都做到,但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2.用“氣、聲、字”三者結合練習。建立符合歌唱的語言,糾正學生咬字,吐字,使他們更規范,符合歌唱特色。在懂得運用氣息的基礎上,以氣帶字、以字帶聲,用氣、聲、字三者結合練習。運足氣,氣是動力;咬準字,字是載體;唱準聲,唱出優美的聲音,是最終結果。音樂教師不能一味拔高,要善于利用自身這件天然樂器,建立良好的發聲習慣。
3.結合歌曲設計相適應的發聲練習,更好地拓展學生的音域。發聲練習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為唱好歌曲服務的,依據要唱歌曲的特點來設計發聲練習,為唱好歌曲打下基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三年級下冊歌曲,《小小羊兒要回家》時,我給學生設計了發聲練習:

氣息要長,聲音有穿透力;還要在中聲區的基礎上拓展飽滿圓潤的低音,強調頭聲位置的練習,同時也要拓展胸腔共鳴的練習,以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還可以結合歌曲情感的需要,用強弱的轉換,讓學生控制氣息,唱出優美的高質量的聲音。
小學生的聲帶和喉頭發育不完整,無論怎樣練習,都要在保護學生嗓音的情況下進行,良好的發聲使聲音張弛有度、圓潤動聽,自如地表現歌曲,為歌曲服務。提升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