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侃
摘 ?要 ?隨著視頻網站與移動短視頻媒體的興起,吃播成為一種新的網絡文化。作為網絡青年亞文化,吃播呈現出草根階層對主流文化的抵抗。但同時主流文化也以商品形式和意識形態形式對吃播文化進行收編,借此降低吃播的抵抗性。文章試圖探究吃播作為網絡亞文化的抵抗及收編。
關鍵詞 ?網絡青年亞文化;吃播;抵抗;收編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14-02
網絡可謂是伴隨當代年輕人成長的媒介,因此互聯網中的文化現象也十分多元。網絡青年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網絡青年亞文化在網絡中的表現形式眾多,如惡搞、網絡直播、土味文化、喪文化等。隨著視頻網站與移動短視頻媒體的興起,網民在網絡中的分享從原來的文字、圖片逐漸發展為視頻形式。本文將以吃播為例探究網絡青年亞文化中的抵抗與收編。
“吃播”是2014年興起于韓國網絡的一種以直播吃飯為形式的節目[1]。近年在中國網絡中也形成一股熱潮。在快手、美拍等移動網絡直播平臺中均能見到吃播的身影。一個當紅的吃播主播擁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粉絲,每次直播都有上萬人觀看。許多主播每天固定時間直播吃飯,在鏡頭前吃掉大量食物。主播座位離鏡頭很近,無形中拉近了他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似乎感覺真的有一個朋友坐在對面吃飯。觀眾可以通過留言的形式與主播互動交流,如同和朋友聊天一般。
1 ?吃播對主流文化的抵抗
“亞文化是由特定亞文化群體所奉行的一套生活方式、價值追求,他們將自己從主流文化中抽離出來,反抗主流文化”[2]。吃播對主流文化的抵抗與挑戰分為兩個層面:主播和受眾。
“伯明翰學派認為,青少年亞文化產生和其所體現的抵抗性,源于社會結構矛盾以及文化矛盾”[2]。隨著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大眾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但這種發展并不均衡,社會機會仍不平等。在2011年一位老師在天涯論壇上以《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為題發帖,一時間引發眾多網友回帖。該帖提出了家庭不同帶來的教育差別逐漸增大,遂導致普通家庭孩子發展中的困難阻滯。內容有些殘酷無奈,卻引起很多網友的共鳴。關于高考移民的問題也受到大眾關注,一些人利用關系侵害普通考生的基本權益。青年的出路在哪成為困擾年輕人的重要問題。2005年的超級女聲讓“草根”一詞迅速火爆,引起眾多人的共鳴。傳統電視媒體雖將部分鏡頭轉向草根,但草根想要出現在熒幕上仍需經過重重把關人的考驗。沒有突出才藝的普通人想出名更是難上加難。網絡則向大眾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零門檻”環境。在網絡的世界中,能否得到關注不因社會地位決定。觀眾并不要求主播必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不錯的家庭背景或掌握高超的新媒體技能。吃播用所有人都會的、最簡單的方式獲得關注。直播吃飯只需要一臺手機、一張桌子以及足量的食物即可。主流媒體沒有向他們提供相關的發聲渠道,但網絡賦予了吃播主播一定程度的話語權。僅以聊天的方式無法吸引大量受眾,吃更像是主播與受眾之間的一座橋梁。主播們邊吃邊聊,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受眾。主播通過吃成為網絡紅人,對生活成功的渴望得到了滿足。大胃王主播更是如此,在線下備受批評的暴飲暴食,卻能在線上為主播帶來熱度。許多主播將自己標榜為“為夢想奮斗”。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吃是他們展現個性的方式,受到關注的原因,實現抱負的途徑。
觀眾無疑是吃播熱潮的推動者。觀看吃播可滿足觀眾的替代心理,尤其是為保持身材的年輕女性[1]。現代社會推崇合理搭配飲食。在健康飲食之下,大眾可維護自身健康并保持苗條身材。在以瘦為美的今天,當工作、學習壓力日趨增長之時,許多年輕人還要防備因飲食不規律而造成的“過勞肥”。遇到不愉快時,用吃進行情緒發泄而帶來體重增長的后果是大家所不愿見的。但吃播卻不同,主播吃的分量通常比普通人多。有些標榜為大胃王的主播一餐可以吃超過10斤的高熱量的食物,甚至可直接吃一整只小型烤羊。大胃王主播大多身材苗條,如同擁有吃不胖的魔力。有些觀眾會給主播留言希望他們吃指定的食物或私下郵寄一些零食特產給主播。觀眾通過觀看吃播獲得滿足,希望吃播可以幫他們完成做不到的“光吃不胖”。部分觀眾在留言中表示自己處于減肥期間,只能觀看吃播視頻。有時觀眾會要求主播展示吃飽后鼓起的肚子,讓惡趣味得到滿足。因此,觀眾在觀看直播的同時是一種心理的滿足與壓力的釋放。
2 ?主流文化對吃播的收編
在網絡青年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主流文化的收編。根據伯明翰學派的研究,主流文化對亞文化進行收編的方式有兩種:商品形式和意識形態形式[3]。在收編的過程中,青年亞文化會逐步失去原有的抵抗。主流文化對吃播的收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商品形式的收編。主播將“吃”加工成為商品進行出售,通過觀眾的關注獲得收益。最常見的收益方式是依靠觀眾的“打賞”。觀眾可購買直播平臺設置的虛擬禮物送給主播,平臺也可從禮物中得到分成。打賞不僅來自普通觀眾,其他主播為了能獲得更多關注度,也會選擇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為吃播人氣主播打賞。此外,吃播推銷自己網店的產品也是常見的收益方式。有的直播平臺已開通網店功能,觀眾不用添加主播微信,在直播平臺上便能完成交易。廣告主也會邀請主播在視頻中試吃推介商品。基于這幾種形式,部分主播直播時的聊天幾乎全部圍繞在商品買賣上,更有甚者每天用同一套說辭。此外,部分主播因為會“吃”而被邀請參加電視或網絡綜藝節目,如大胃王桐桐曾參加節目《十二道鋒味》、大胃mini曾參加節目《火星研究院》。當資本進入之后,吃播也慢慢變得不再純粹,主播開始采用一切辦法去迎合觀眾。越來越多的主播不再單純以分享美食為目的,轉變為追求吃新、吃奇、吃多以吸引更多關注。有的主播為博關注,可以一口吞下整顆火龍果。隨著吃播的火爆,從事吃播的主播也逐漸增多,市場運作越來越成熟。不少主播加入專業公司,將吃播當成全職工作。
其次,意識形態的收編。主流文化從未將吃播看成一種正統文化來對待。主播和觀眾都被貼上了“孤獨”的標簽。光明日報《吃播節目盛行的背后》中認為吃播能為觀眾提供的只有幻想[1]。鳳凰網視頻的一期采訪《網紅時代:大胃王貓妹妹》中提及大胃王吃播鏡頭后的辛苦。很多大胃王并非天生大胃,而是在吃的過程中一點點撐大的。許多網友也紛紛質疑大胃王為什么吃不胖,認為他們有催吐的嫌疑,借由傷害身體博取關注。
3 ?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反思
伯明翰學派對亞文化的理解包括三個方面:抵抗性、風格化特征、邊緣性[4]。吃播也體現了亞文化的三個特點:吃播體現了對主流文化的抵抗,采用的反抗方式并不激進,且源于弱勢群體。隨著吃播的流行,普通網友也紛紛拿起手機錄制吃飯視頻發布在互聯網上,但更多體現的是對互聯網流行的參與。在商業和意識形態收編的過程中,吃播的抵抗性逐步降低。但主流文化不應簡單地將對吃播的收編看作終點,應該更多地探究吃播文化流行背后的原因、了解當代網絡青年的心理、辯證地看待網絡青年亞文化。
網絡青年亞文化自身在發展中也需考慮到互聯網的開放性不單使得弱勢群體有發聲的可能,這種開放性也同樣給予成功群體,即成功群體的話語權已從傳統媒體延伸到新媒體。以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為例,一些網友以“成功經驗”分享的形式吸引眾多受眾關注。比如在標題上直接打上“學霸”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或是成績很好、或是考上名校。他們在B站上分享學習經驗,展現生活中光鮮亮麗的一面。這是互聯網多元化的體現。
也有學者認為現今社會時代已發生改變,僅以商品或意識形態的收編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最終結局是簡單粗暴的[5]。在探討網絡青年亞文化時應考慮到互聯網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需客觀看待主流文化用傳統方式對網絡青年亞文化進行收編的效果,且需考慮到網絡青年亞文化在被收編之后是否產生變化。
參考文獻
[1]孫芊芊.吃播節目盛行的背后[N].光明日報,2016-01-09(12).
[2]趙陳晨,吳予敏.關于網絡惡搞的亞文化研究述評[J].現代傳播,2011(7):112-117.
[3]胡疆鋒.意識形態 媒體 商品——亞文化的收編方式[J].現代傳播,2009(1):158-159.
[4]胡疆鋒.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0-21.
[5]馬中紅.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現狀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