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張鵬 嚴純
摘 ?要 ?Vlog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態,當前發展勢頭方興未艾。兩會報道期間,眾多媒體開始嘗試運用Vlog形式進行報道,新鮮而活潑的方式與嚴肅的政治議題相結合,讓兩會的報道呈現出更多面,但是Vlog在新聞報道中也有明顯的局限性,這種形式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文章以兩會期間新聞記者使用Vlog進行新聞報道為切入點,探究此種形式在新聞報道中的優點和局限性,為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實際運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 ?Vlog;兩會;新聞報道;媒體記者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49-03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依托此平臺的新聞報道發布方式變得愈加多樣。2019年的全國兩會新聞報道期間,除了引人注目的虛擬主播、縣級融媒體融合的兩會新聞報道,還有一種新的報道形式也引起了大眾的注意,即Vlog新聞報道。
1 ?何為Vlog
究竟何為Vlog?Vlog是Video Blog(視頻博客)的英文縮寫,是個人將自己認為自己生活中有意思或者有意義的東西通過拍攝、剪輯、配樂及字幕,然后上傳至各類社交平臺或Vlog社區,Vlog的創造和傳播過程都體現了一種個人意志。這種形式最先在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出現,被稱為“Vlog”之父的Casey·Neistat讓這種形式變得盛行起來,2015年他在YouTube上堅持18個月日更視頻近600期記錄自己的生活,吸引超過500萬的訂閱者。中國的Vlog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直到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Vlog才進入較快發展的一個階段。Vlog的使用者被稱為Vlogger,國外Vlogger拍攝的Vlog無論在主題拍攝還是剪輯上都較為成熟,國內當前的Vlogger大多還處于一種模仿階段,但也開始出現一些KOL(Key Opinion Leader)的Vlogger,例如明星歐陽娜娜拍攝的一些Vlog在其社交平臺引起很多人的關注。2019年開始有更多明星開始投入Vlog這一領域,Vlog開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并被更多的大眾應用,Vlog的手機應用軟件也開始嶄露頭角,VUE的下載量突破20.5萬,一閃下載量超過11.9萬,新聞、綜藝、B站等社交媒體中開始頻繁出現Vlog的字樣及視頻,2019年4月25日,抖音也推出Vlog10億流量扶持計劃,這也側面驗證了Vlog的發展趨勢。
2 ?Vlog在兩會期間的運用
依托B站和微博的Vlog從2018年下半年發展至今,開始走進大眾視野,但是我們仔細看B站上播放量超過200萬的一些Vlog,其內容似乎與其他短視頻軟件的內容并無不同,其發展的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但媒體記者運用Vlog形式作為重大新聞事件報道的一個補充,卻是一種新的嘗試。
全國兩會的報道是每一年中國媒體報道的主要政治議題,近幾年來,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各家媒體在兩會報道期間不斷運用新技術,大數據、H5交互式新聞、VR、5G、虛擬主播等技術手段介入兩會的報道,這些媒介技術的使用固然使有關兩會的報道形式豐富起來,但也有學者提出“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那么作為新的傳播形式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又如何呢?
在2019年兩會期間,很多家媒體都開始嘗試將Vlog形式運用于兩會的新聞報道,其內容形式的新穎獨特性吸引了一些年輕受眾的關注。其中有三家媒體的Vlog新聞報道在B站上點擊量較多,分別是《中國日報》的《記者小彭的Vlog》、央視視頻的《我的上會Vlog》以及人民網的《兩會夜歸人Vlog》,這三家媒體以Vlog形式報道兩會時期的一些新聞,但是每家媒體的Vlog在兩會報道期間的使用側重也各有不同。其中CCTV央視網的Vlog報道的頻次高、形式多樣,從兩會開始到兩會期間,其形式與內容更像是其他媒體形式報道的補充。“我的上會Vlog”包括央視網記者以手機鏡頭對準兩會報道情況與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外,還讓其他代表委員自己拿著手機自拍,包括軍人代表和少數民族代表,Vlog名稱為“‘90后戰斗英雄全國人大代表趙賀的履職日記”“少數民族代表李紹玉履職記”等。
《中國日報》則是以一位第一次參加兩會報道的新人記者為視角,其中的自我意識比其他兩家媒體更強,因此也更貼近年輕的受眾群體,在B站上的播放量也超過其他兩家媒體,《中國日報》的《記者小彭的Vlog》共有5節包括,平均時長在5分鐘左右,內容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采訪的方向、兩會期間記者們是怎樣采訪人大代表和委員的、接受采訪的人大代表們、兩會結束送代表們離開,每一節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
人民網和人民日報以“兩會夜歸人Vlog”為題,主要鏡頭集中在兩會期間,人民網的記者媒體在地做著準備工作,半夜的人民網辦公室和加班的日常,以及在兩會期間,人民日報記者在兩會發布會期間的提問。此外人民網更是與新浪微博發起#尋找兩會夜歸人#活動,“兩會”這個重大的政治議題不再因為其嚴肅性和時政性而讓大眾感到距離感,以Vlog形式將大眾與兩會緊密聯系起來,受眾對于兩會的議題也有了更高的參與度。
3 ?使用Vlog進行新聞報道的原因
3.1 ?新聞傳播介質發生變化
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在這個時代被一次一次地驗證著。科技的發展更新迭代,而媒介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新聞傳播的介質一次次地轉變擴展,新聞的載體從最初的竹簡、布帛、紙、電視到如今互聯網時代,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媒介融合”也是近兩年新聞行業討論和踐行的重點。借助手機移動客戶端,多數媒體紛紛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客戶客戶端、手機客戶端,進行新聞傳播。“2018年包括人民網、央視新聞等超過500家政府機構和媒體入駐抖音短視頻,粉絲過百萬,同時有多支視頻點擊量過億”[1],這展現了短視頻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傳播力。Vlog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正處于上升發展階段,行業認為Vlog可能是短視頻發展的下一個風口。
3.2 ?受眾媒介接觸習慣發生變化
“根據CNNIC2018年12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國內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同比增長3.8%,其中手機網民數量達8.17億,比例達98.6%。”[2]從兩微一端到抖音短視頻再到Vlog,依托手機移動客戶端,字、聲、圖、動圖再到視頻等融為一體的傳播內容,受眾的接受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新聞傳播形式也隨著受眾的接受習慣的改變不斷地改變著。
“艾瑞咨詢發布《2017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短視頻標準時間長度為5分鐘之內”[3]中國受眾在當下一直接受著碎片化的信息,這已經成為受眾固有的接受習慣,因此點擊量較高的Vlog時長一般在5分鐘左右。
“受眾即市場”,受眾作為大眾傳媒信息的接受者,無論是新聞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受眾仍然是新聞報道傳播的重要一環。因此,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是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傳播中重視并考慮的。
4 ?媒體記者使用Vlog進行新聞報道優勢
4.1 ?制作上的專業化
不同于快手和抖音的短視頻一般時長為15秒至1分鐘,Vlog在時長上沒有過多的限制,平均時長5到15分鐘不等,甚至還有長達60分鐘的Vlog。這為兩會記者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去將媒體記者為兩會做的準備及兩會期間采訪的對象等內容記錄下來,再經過一定邏輯上的剪輯,最后加上記者自己的感想,從內容到形式上較為完整地呈現給受眾。
Vlogger需要有一定的視頻剪輯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將一些用戶會過濾掉,但是各家媒體記者在Vlog的拍攝和剪輯上更具專業性,讓整個Vlog的新聞報道呈現方式不同而且可看度更高。
4.2 ?內容的差異化
與所有短視頻軟件發展的短板相似,Vlog的發展同樣也面臨著內容的同質化困境,vue軟件自上線以來目前已經超過20.5萬的下載量,眾多Vlogger一擁而上,不論是美食或旅行,還是美妝或娛樂,在內容上也都大同小異,用戶總是被相似的內容轟炸著,也會審美厭倦。
但是兩會記者的Vlog在內容上已經與其他Vlogger的內容有明顯的差異化,即使同是兩會記者拍攝的Vlog,但由于每家媒體的定位和側重點不同,記者關注的也不一樣,Vlog最終內容的呈現也各自有不同。例如,《中國日報》的記者就使用英文采訪不同的參會代表,表現新人記者如何應對兩會報道,受眾也能側面了解新聞記者的真實的工作狀態。《央視新聞》則側重于采訪不同的與會代表,并且讓與會代表自己錄制自己的Vlog。《人民日報》發起尋找“兩會夜歸人”活動,偏向于與受眾互動。兩會記者因為報道內容和視角的獨特性讓她們的Vlog與其他的Vlogger拍攝的內容區分開來。
5 ?運用Vlog進行新聞報道的局限性
5.1 ?Vlog本身的特點局限
5.1.1 ?自我性的“繭房”
與之前快手和抖音短等視頻相似,眾多Vlogger將自己的生活各方面分享出來,最后會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但是Vlog與快手抖音等短視頻還是有一點區別,Vlogger在現階段更多的還是處于分享階段,沒有上升到吸引流量的時期,因此眾多Vlogger更多地關注自我的分享,視頻時長比快手和抖音短視頻要長,一般1~10分鐘,30~60分鐘的Vlog也有。
Vlog的拍攝最簡單也是需要一部手機或者微單,是拍攝者記錄自我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或者旅行等,第一人稱的視角體現了更多的個體意志和審美觀點等,使受眾更加關注自我。這種自我性雖然會吸引一部分用戶將其作為自身的“視頻日記”,但是不注重Vlog拍攝的質量、不考慮受眾的接受時長,很容易陷入自我的一種Vlog繭房。
但是如同“信息繭房”的概念,Vlog的自我性容易成為一種自我繭房,內容越來越窄化,達不到傳播的效果,新用戶也就不能被吸引進入。
5.1.2 ?專業性的門檻
Vlog一般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一般涉及美妝、彈唱、旅行等,而且需要拍攝足夠的時長供創作者選取和剪輯。在b站上播放量最多的幾個Vlog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拍攝和剪輯,這都需要創作者有較為專業的拍攝設備和一定的拍攝技能以及剪輯技巧。這就提高了Vlog的入門門檻,這也是Vlog沒有得以快速爆紅的原因之一。
Vlog當前依托微博和B站吸引一些用戶,此外當前的短視頻由于同質化內容嚴重,引發受眾的審美疲勞,于是Vlog開始有了一些的發展時機,但是Vlog是否真的成為短視頻的下一個風口,還未可知。而且Vlog自主性太強也會讓它淪為自我的視頻博客,其他用戶也不一定會點開觀看,專業性的門檻也會限制一些用戶的進入,這都是Vlog自身發展的局限性。
5.2 ?新聞應用Vlog的局限
5.2.1 ?Vlog新聞內容上的局限
Vlog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拍攝而將這些長時間拍攝的素材進行剪輯,再加上音樂、字幕等,這種形式運用于新聞報道中,很容易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點毋庸置疑,Vlog相當于二次創作,剪輯、配樂等都會引起受眾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
新聞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客觀性,陳力丹認為“客觀性是一種新聞職業理念和報道方式”[4],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要充當一個理性的存在,但是在Vlog中,記者本身也成為新聞報道的一部分,客觀性至少在形式上大打折扣。
5.2.2 ?Vlog新聞應用上的局限
新聞本身有著“強烈的時效要求”的特性,而Vlog形式的新聞報道需要長時間的拍攝和后期制作,它不同于新媒體環境中其他的報道形式能夠實時地將新聞事件內容傳達給受眾,只能局限于一類能預測到的新聞事件的報道,像兩會這類固定的新聞報道,作為其他形式報道的一種補充,并不適用一些突發性新聞報道。因此這種形式在新聞報道領域應用范圍不廣。
6 ?結束語
在以往有關兩會報道中,記者的角色是屬于“鏡頭外”,主要的報道內容還是關于會議本身和兩會代表以及人大代表的提案。但是在《中國日報》記者小彭的Vlog中會記錄下記者們寫稿狀態,會詢問外媒記者對于中國兩會的關注點等,《央視新聞》的Vlog同樣采訪了不同家媒體對兩會的準備情況、采訪的關注點等。
記者使用Vlog這種活潑而新的傳播方式與嚴肅的政治新聞報道結合,讓更多年輕的受眾更容易接受兩會的報道,了解兩會的意義、大眾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甚至是國內外媒體關注的有關兩會的議題。更多年輕受眾通過觀看Vlog了解兩會,不同于嚴肅的新聞報道,兩會記者Vlog的出現,讓兩會更多一面呈現在大眾面前。但無論是Vlog本身還是Vlog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都是初探階段,這種形式是否適合新聞報道的發展和創新,仍舊是值得學界與業界探討的。
參考文獻
[1]36氪快訊.抖音:超500家政府、機構媒體入駐[EB/OL].[2018-06-12].https://36kr.com/newsflashes/123999.
[2]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2月[EB/OL].[2019-02-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3]張昕.Vlog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從視覺說服視角[J].青年記者,2018(17).
[4]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