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慧
摘 ?要 ?喜馬拉雅FM與得到作為移動互聯網付費音頻課程付費轉型上岸的成功案例,讓知識付費、內容付費行業出現新的轉機。喜馬拉雅FM所言“聽,見真知”,得到App所宣“知識就在得到”,都在強調認知與學習的效果。本文試圖從聲音、工作記憶、認知負荷的角度來探究用戶在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的伴隨性使用場景下的認知和學習機制,提出這類課程的認知與學習機制具有:1)聲音誘發學習積極情緒;2)聽覺通道信息獲取易于視覺通道;3)內在負荷與外在負荷較低;4)伴隨性使用下的程序性記憶不干擾工作記憶,這四個主要的特點能夠使用戶取得一定認知與學習效果。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工作記憶;認知負荷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54-02
隨著2010年中國首家移動互聯網音頻平臺豆瓣FM的開啟,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多家移動互聯網音頻平臺迅速發展,用戶過億。喜馬拉雅FM從2016年6月試水付費業務,首個付費課程《好好說話》上線營收3 000萬元。在2018年喜馬拉雅第三屆“123狂歡節”中,3天達到4.35億的消費總額。本文以用戶的學習者身份為切口,從認知科學角度分析移動互聯網音頻平臺課程的學習與認知機制,以喜馬拉雅FM“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和得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兩類代表性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為代表性案例。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出現與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交流方式”[1]。在數字技術下,有聲書曾引領了有聲讀物學習的風潮,但是受限于原創與版權,有聲書未能成為知識付費的主力。喜馬拉雅FM、得到作為知識型付費音頻產品的痛點在于迎合并滿足現代人的知識焦慮、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狀態和移動終端的使用習慣。業內專家認為,互聯網知識服務和知識產品,將更有可能以音頻為主要載體,因為音頻的制作成本和場景更加合適。
1 ?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的認知與學習機制
人類的聲音,如同文字、圖片、影像一樣,不僅是信息的載體,還傳遞著某種情緒和情感。以聲音為載體,將知識凝練在5~15分鐘的音頻中,用戶在多種多樣的使用場景中進行聆聽,對課程內容進行認知和學習,這是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的基本使用與學習過程。本文所討論的移動互聯網音頻課程的有效認知與學習機制都是建立在程序性記憶下的伴隨式使用場景。
1.1 ?聲音誘發學習積極情緒
人類在媒體上的信息加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視覺。但聲音也是信息的載體,并且在人類的認知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正在被重視。研究發現聲音能誘發被試的學業情緒,而學業情緒體驗會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工和學業表現[2]。熊俊梅等學者(2018)在對視覺和聽覺情緒設計的研究中發現,聽覺情緒設計在誘發學習者的積極情緒和提高相關認知負荷等方面有顯著作用[3]。
音調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同個體對聲音響度的感知會因為聽力喪失到個人偏好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音調也不僅是一種個人偏好,還對記憶與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聲音是人們判斷他人的魅力值(attractiveness judgement)和產生他人是否占支配地位看法(perceptions of dominance)的線索。具有更加低沉嗓音的男性被認為充滿魅力值和占有支配地位[4]。而Helfrich等的研究發現,在長時記憶中,相比起平常的中等音調,高音調和低音調的效果更好,這可能與情緒刺激記憶有關。極高的音調和極低的音調與情緒水平的高低有關,從而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5]。喜馬拉雅FM“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和得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都是男性主播,有著低沉穩重的音調,這種嗓音特質容易讓聽眾感受到權威。
1.2 ?工作記憶中聽覺通道信息獲取易于視覺通道
Baddeley等人在1974年提出了工作記憶模型,該模型由三個系統組成,包括中樞執行器(central executive)、語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和視覺空間畫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語音回路作為對應聲音的工作記憶子系統在認知與記憶中起到重要作用。劉佳、劉鑫[6]在測定工作記憶廣度的實驗研究中,通過實驗測量同時呈現視聽刺激時,發現視覺空間工作記憶無論是容量還是保持時間上,都是人們認知活動中一個局限,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才能從視覺呈現的刺激中獲取相應的信息,比較而言,聽覺信息的獲取更加容易一些[5]。這可能解釋了視頻公開課沒能像音頻產品產生變現的原因。用戶在學習視頻公開課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具難度性的學習任務和更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認知資源的學習壓力,對年齡偏小和偏大、教育水平較低的學習者來說,容易受挫而降低堅持動力,因而無法持續使用,難以轉化為付費沖動。
1.3 ?內在認知負荷和外在認知負荷的有效降低
認知負荷理論由心理認知學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認為人在學習或解決問題時產生的認知加工活動需要消耗認知資源,而人腦的認知資源的容量有限。當需要處理的信息過多時,即加工某個信息所需要的認知資源超過了工作記憶的容量范圍時,人們就會產生認知負荷,學習或解決問題的效率反而下降[7]。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教學(instructions)對學習者會產生三種類型的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相關認知負荷。根據認知負荷可加性理論,內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與相關認知負荷三者之和就是認知負荷消耗的總量,當三者之和超過工作記憶系統的容量時,信息加工就會受阻,當三者之和低于或者等于工作記憶系統的容量時,認知加工就會變得順暢。喜馬拉雅FM“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和得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將課程內容的復雜性減弱來使內在負荷較低;課程頁面操作簡潔,弱化社交功能,使聽課過程中聽覺通道和視覺通道上的干擾因素減少,外在負荷也相應降低。內在負荷與外在負荷都較低的情況下,用戶在伴隨性學習中也能實現有效的認知與學習。
1.4 ?程序性記憶前提下的伴隨性學習的可行性
伴隨性學習這一概念可以應用的對象或范圍可以是學習方式、過程和學習內容[8]。人一般不能有意識的同時做兩件事,每種任務所需要的意識加工越多時,它們之間的競爭越大,一個任務的認知需求上升,第二項任務的效率就會相應下降,而當經過更多的訓練使得技能變得更加高效時,意識參與就會減少。喜馬拉雅FM和得到App的使用場景以體育鍛煉、通勤路上等為主。在此熟練操作的程序性記憶下不需要占用太多工作記憶,工作記憶的主要容量由聽課的認知資源占用,因此這種伴隨性學習的效果有一定保證。
2 ?總結與討論
工作記憶的廣度和記憶容量是有限的,而圖形、圖像是一種高度整合的信息模式,實際上減少了需要進入工作記憶中的信息數量,由此減少了需要調用的認知資源,降低了認知負荷。因此,增加對照圖解、圖式的方法來學習課程內容,有助于優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R].2015.
[2]Pekrun, R., Lichtenfeld, S., Marsh, H. W., Murayama, K., & Goetz, T. (2017). Achievement emotion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Longitudinal models of reciprocal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88(5):1653-1670.
[3]熊俊梅,辛亮,高苗苗,等.視覺和聽覺情緒設計對多媒體學習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8(5):1124-1129.
[4]Jones, B. C., Feinberg, D. R., DeBruine, L. M., Little, A. C., & Vukovic, J. (2010). A domain-specific opposite-sex bias in human preferences for manipulated voice pitch. Animal Behaviour, 79(1):57-62.
[5]Helfrich, H. , & Weidenbecher, P. . (2011). Impact of voice pitch on text memory.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70(2):85-93.
[6]劉佳,劉鑫.視聽工作記憶間的相互影響[J].教師教育學報,2012,10(8):225-227.
[7]Sweller, J..(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2),257-285.
[8]戴曼純.二語習得的“顯性”與“隱性”問題探討[J].外國語言文學,2005(2):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