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桑榆
摘 要:高校學生社區在基層黨組織工作建設中已越來越受到關注,而書院制為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使其黨建工作呈現多元性、多樣性、自治性的新特性。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豐富組織生活、創新宣傳教育、完善考核評價、采用“導師導生”相結合等模式加強書院制下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為祖國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書院制;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模式
近年來,書院制已成為高校學生教育培養的一種新型模式,主要通過“通識教育+大類專業基礎+專業+X”的組合路徑開展人才培養。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外傳統的“學院制”,打破了以班級為管理單位的學生管理制度,以學生公寓為載體,建立起以書院為單位的學習、生活、起居、交際社區。由此,隨著書院制培養模式在高校的興起,同時也給高校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變化,對于傳統的依托于院系管理的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那么,如何在書院制的高校學生社區建立科學合理的黨建工作模式,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社區教育和發展功能,成為高?;鶎狱h建工作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1 書院制下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的新特性
書院制的教育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高校學生社區的教育性和發展性功能。而黨建工作在走入高校學生社區的同時,也呈現出了以下三點新特性:
1.1 多元性
高校傳統的基層黨組織構建形式一般是將“支部建在班級上”“支部建在院系上”,由此,就造成了黨支部的支部成員結構體現單一性,譬如:專業單一、年級單一等。而書院制下的高校社區黨組織構建形式是將“支部建在樓棟上”,因此,黨支部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班級、年級,就呈現了其“多元性”的特點。書院制打破了專業、年級等束縛,學生社區中有樓棟黨支部和樓層黨小組,這樣的成員構成既有橫向的同宿舍同年級專業、又有縱向的不同層次不同院系的混搭,有利于激發支部活力,提高學生黨員之間相互學習、交流的熱情。
書院制的學生社區模式則非常有利于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黨員學生之間相互研習,為他們搭建了互補的平臺,為黨員學生從“多元性”找到“統一性”提供了可能。也釋放了學生的自主性,為高?;鶎狱h組織注入了活力。
當然,黨組織成員構成的“多元性”對于黨員管理來說也會構成挑戰,如何建立適用于各學科學生黨員的考評體系?如何調動占比多數的高年級黨員的積極性?如何建立對占比少數的低年級黨員指導幫扶?如何充分利用多元性的優勢?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1.2 多樣性
高校傳統的學生黨員教育一般是以院系或班級黨組織為單位,通過集中學習、上黨課、開會、集體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單向式”輸出型黨員教育。而書院制下的高校學生社區黨員教育形式則非常多樣化,通??梢越Y合書院制“第二課堂”通識教育的特點,例如,開展樓棟黨員沙龍、黨員文藝匯演、講黨員小故事、競選社區“公益”黨員、黨員宿舍評比等教育學習活動。開展黨員學習教育的場所也可以是樓棟大廳、樓層活動室、學生社區廣場、學生社區網絡會議室等,這些多樣化的場地為黨員學習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也提供了載體。
當然,書院制下的高校社區黨建工作不止是在黨員教育活動方面,還體現在黨員培養方面。學生黨員的成長過程一般由較為固定的聯系人、所在黨組織其他成員、教師等人員進行考察培養,但是,在書院制下的高校學生社區,對學生黨員的考察培養就更加多重化和貼近化。例如,可以是與學生黨員本人起居生活在一棟樓的高年級正式黨員與之成為聯系人、并對其在宿舍平時生活的表現情況進行考評和建議,可以是學生社區樓棟輔導員對多個學生黨員進行深入宿舍的心理、學業指導,也可以是由各個樓棟黨支部一起聯合舉行較大型的學習培訓活動等。由此,書院制下的學生社區黨員教育形式就呈現出“多向式”互滲型的特征,充分發揮了書院制學生社區的教育功能,體現出了“多樣性”的新特點。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具有“多樣性”的教育活動不但能夠深入人心,而且能夠激發學生黨員的創新力和感染力,塑造出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學生黨員,與此同時,還能夠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1.3 自治性
書院制下的高校學生社區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大為不同,書院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書院制下的學生社區一般會形成“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實現“四自”,即“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1]學生樓棟輔導員則協同“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開展對學生黨員的管理和培養。這樣的模式體現出書院制下的學生社區具有“自治性”的新特點。其一,由于“支部建在樓棟上”,而學生的起居生活離不開宿舍樓棟區域,所以樓棟學生黨支部可以自發地將相同樓棟的學生黨員組織起來開展各種學習活動,非常便捷而有效;其二,“支部建在樓棟上”能夠讓群眾更加貼近地監督學生黨員,而學生黨員和其他非黨員朝夕相處,有利于他們增強自律性、提高自我要求、加強黨性修養;其三,社區中的學生黨員能夠通過靈活多樣的書院制管理模式,從被動接收教育變成主動獲取教育,大大加強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其四,書院制下學生社區的“自治性”為學生黨員也提供了個性化的自我服務平臺,并不是單向地接收黨組織的服務,與此同時也為學生黨員服務群眾提供了廣泛的渠道,提高了學生黨員在組織服務方面的參與度,也拓寬了黨員服務的受眾面,提升黨組織的影響力,易于形成品牌形象。
2 加強書院制下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的有效模式
2.1 豐富組織生活模式
組織生活是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基于書院制下學生社區黨建工作中呈現出的新特點,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豐富組織生活模式:第一,以志愿服務為引領,將黨組織生活豐富化,學生社區可以開展“一名黨員,一面旗”的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創建學生社區服務基地,拓展學生黨員面向群眾的幫扶服務項目,甚至還可以向外拓展社會志愿服務,建立《黨員志愿服務檔案》,培養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提升黨性修養、陶冶個人情操;[2]第二,以建設樓棟黨建陣地為抓手,占領學生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比如,由學生黨員自發地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帶入學生社區的每一個宿舍,通過“不忘初心跟黨走”“打鐵還需自身硬”等主題互講或“紅色家書”誦讀等活動,使得黨員自我教育和宣傳教育深入樓棟、深入樓層、深入宿舍,讓這些活動形式成為黨組織生活的一部分,提升黨組織生活的品質和效果;第三,以持續教育為基石,將“榜樣”教育融合到黨組織生活中,以先進結對幫扶、樹立黨員先鋒、傳頌榜樣事跡等多種形式對社區學生黨員進行持續教育,以模范學生黨員為排頭兵,帶頭深入學生樓棟黨支部中,成為黨組織生活中的“強心針”,堅定學生黨員信仰、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持續教育豐富書院制下學生社區黨員組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