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我國城鎮化建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尤其是許多民族傳統建筑,正在被現代建筑所取代。本文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曼線村委會南薅村為例,就現代化影響下南薅村土掌房的傳承方式進行探討,以其為保護和傳承傣族土掌房提供參考。
關鍵詞:傣族;土掌房;改造
現代社會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讓人民共享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使民族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尤其是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曼線村委會南薅村的傣族土掌房為例,探討傣族土掌房在現代化影響下的保護和傳承。
1 南薅村土掌房建筑的現代改造
南薅村位于云南省新平縣漠沙鎮曼線村委會,是一個傣族村寨,全村約有40余戶,海拔480米,年均氣溫24.4℃,全寨坐西南,向東北面。現有耕地273畝,林地4364.7畝。由于地處亞熱帶,全村植被茂密,自然環境優美、光熱條件好,盛產水稻、杧果、菠蘿、反季蔬菜等。據當地資料記載,當地傣族居民為古滇國皇族后裔。[1]全村的民居建筑以土掌房為主。伴隨社會和城鎮化的發展,該村經濟條件已有改善,201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1.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57元。許多傳統土掌房已翻新和改造,融入了現代元素。
該村傳統土掌房多建于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土、木、石結構的民居建筑,一般2~3層,采用土基墻、密梁結構和泥平頂的房屋。[2]
在材料上,泥土選用水田里的水,可防止干裂。木頭采用當地杧果樹、大檳榔樹等做房梁和支撐,石頭為村莊附近的卵石和青石。與彝族不同的是,傣族在材料上采用具有傣族特色的“竹子”,在門窗和祭祀上都可看到。傳統土掌房不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如水泥、油漆、瓦當、玻璃等。
在建造上,該墻體分為夯土墻和土基墻,該村多為土基墻。夯土墻采用泥土夯制而成,土基墻則是將泥土放入模具,經陽光干燥后備用,建屋時用其堆砌而成。大梁置于兩邊墻上,梁中多用丫型木柱支撐,梁上放有碗口粗的圓木,圓木每隔一尺五寸左右放一根,在圓木支架上覆草后覆蓋一層稀泥,再放上細土,平整錘實后即平頂設計。
在空間上,該地土掌房分為單體式和內院式土掌房。單體式土掌房一般由單棟土掌房構成,無院落,房屋多為2層,內部設臥室、廚房、儲糧間、天井等,基本功能布局齊全。內院式土掌房一般由主體土掌房和多棟小土掌房構成,設半封閉院落,院內小棟土掌房可作家禽區、洗漱區等,主體土掌房與單體土掌房的功能布局基本一致,主要為村民生活娛樂所用。
南薅村作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傳統的土掌房許多已經進行了改造。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政府對土掌房的保護措施以及土掌房在使用一定年限后自身安全的需要,由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部分村民對傳統土掌房進行了改造。政府動員村民保護和改造土掌房,在政府和村民的相互協調之下,對土掌房改造的村民,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援助,這樣不僅適應了現代化發展,也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土掌房建筑,因此該村有部分土掌房已經進行了改造,如前村長楊建周家。經過改造的土掌房都是在原有土掌房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材料上,屋體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土、木、石,改造后的土掌房建筑融入了磚塊、水泥、玻璃、瓦當、瓦片、瓷磚等現代建筑元素,給土掌房的外觀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使其更加美觀并賦予現代感。屋內使用石膏粉、水泥、大理石、瓷磚,如墻面、地面和樓梯,尤其是地面裝飾,既要滿足居家住戶的實用功能性要求,又要滿足色彩、圖案、表面質感等裝飾性要求。
對土掌房的改造,多是在原有的土掌房上進行改造,墻體用水泥和磚塊覆蓋,再將瓷磚作為裝飾材料部分粘貼;內部墻面不再是泥土的黃色,將內部墻體和梁柱用水泥等材料進行覆蓋和包裹,為了美觀涂白墻面;地面鋪上了大理石或木地板;屋內家具基本更換為新家具,木門改成防盜門,樓梯不再是木質爬梯,改用水泥和瓷磚修造;窗戶進行了較大改造,將傳統的小窗改成大窗,且安裝了玻璃以增加透光性;在屋檐和平頂用瓦當和瓦片作為裝飾和防雨材料;二層、三層平臺進行改造,地面鋪成水泥地面,并建造了水池、魚塘和花園,三層平臺設電視天線、太陽能和透氣孔;內院式土掌房的土圍墻用水泥和瓷磚包裹,并設裝飾性鐵柵欄,在院內布置上,有休息區、洗漱區、客廳、家禽區等。
經改造后的土掌房,在外觀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現代化程度高,克服了傳統土掌房的不足,如透光性差、木頭老化生蟲和屋內潮濕等。主要體現在外墻加入瓷磚元素后,更加美觀;屋內在原有的墻體和木質房梁上包裹水泥和白灰后,避免了木頭老化后生蟲,導致木頭損壞嚴重,有掉木屑的現象;窗戶尺寸變大,不僅使屋內光線充足,也加強屋內通風,使屋內不再潮濕陰暗;傳統土掌房的樓梯為木質爬梯,角度最大可達75°,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改造后并安裝了扶手,克服了傳統土掌房上下樓的安全問題。
在格局上,對細節進行了優化,使功能分區更為合理,房屋整體模式不變,雖仍為二至三層,但經改造后的二層、三層的平臺使用更加合理和優化了,不僅保留了晾曬功能,還增加了種植區和娛樂區;屋內有部分墻體中間挖出窗口,方便交流與遞送物品;院內設置洗手間,解決了村內廁所距離遠的問題,但改造后的房屋內部的使用面積變小了,其原因與房屋改造有關,在改造的過程中,將原有的土掌房的墻體進行包裹,以致內部空間縮小,但對居住和使用影響不大。
2 土掌房的保護方式的探討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在不斷提高,他們不滿足于居住傳統的民居,新的民居建筑樣式不斷涌現。這就意味著現代民居將有可能取代傳統民居,而導致傳統民居的消失。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目前保存土掌房的村落大多沒有對土掌房進行實質性的保護,但調研中也發現有部分村落雖對土掌房進行了保護,但改變了原有土掌房的基本面貌,這也是最為矛盾的地方。
現代民居也普遍存在一些上述共同矛盾:如,新生活、新設施的增設,帶來傳統民居風貌的變化;新材料、新結構將會改變傳統民居的基本面貌;新材料、新的施工方法將會使房屋建造成本提高,經濟能力也影響著新民居的造型。因此,有學者認為,保護就應是徹底的保護,不應該破壞其基本面貌,如元江縣澧江鎮龍潭村委會者噶村,當地對土掌房進行了徹底性的保護,動員村民搬出傳統土掌房,并給予經濟補貼,建造新村落,對老村落的土掌房進行保護和管理。也有學者認為保護的方式不應局限在保護其最初的面貌,只有讓土掌房繼續傳承下去,才是保護。如南薅村,該村一些村民將土掌房進行了改造和翻新,雖有可能破壞了土掌房最初的面貌,但卻對土掌房進行較好的保護和傳承,使土掌房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得以保存,且滿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保護傳統的土掌房民居建筑確實越來越困難,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筆者認為,保護的方式很多,不應該局限在單方面,不管是保持原貌還是加以改變,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土掌房這一傳統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保護中,不能盲目進行保護,而使傳統民居失去本身的意義,成為破壞性保護。在實踐中,重視研究和解決這些矛盾,避免傳統民居被現代民居取代,又能使傳統民居得以更好地保留下來就是一種好的保護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增祺.滇國與滇文化[M].云南美術出版社,1997.
[2] 楊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吳昊(1992—),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與現代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