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偉
摘 要:本文大膽涉足了圖像話語理論的冷區和禁區,仔細、深入地探究和闡釋語境的概念,解構并分析話語實踐結構及本體的話語運作機制,結合中國知識共型的各級歷史先天,根據本土文化的心象型思維特點,以“象”為切入點將中國圖像所倚仗的文化語境的始動和演變歷程,在思想和語法背景、主體建構、主體意識分析這幾個區塊對其及語境境層球的外向動態擴展做了簡要的剖析。
關鍵詞:知識型;話語綜合體;話語域;權力架構;互滲律;比附;語境境層
什么是圖像語境?中國圖像語境,即中國圖像話語語境。首先,從語言學上來講,語境通常是指雙方或者多方在當下交流時所處的語言環境或者主客體及周遭的情狀或狀況,這種語境多指向語言性,而圖像話語語境則是指作為媒介物的某圖像與作為受體的人在發生信息傳遞關系時的環境或者情狀,它包括社會時代或政治背景、社會文化和思想及時尚、風土人情,包括受體的性格、稟賦、品質、理想、追求等一切要素的總和,而這種語境多指向社會性。其次,法國哲學家福柯曾說過:歷史語境是知識的生產,是知識的動態運作。而他也曾明確指出,所謂知識型的基礎,是某一時期可以發現的關系的總和,[1]是各種知識的總關系。也就是說,除了作為話語語法和話語規則的“分散中的規則性”暫時固定,以相似性[2]連接起來的知識卻是動態的、運作的、變化的,它在實現其話語功能的同時也在不自覺地形成和展現一種文化符號系統,這就是知識型,這樣我們就有充分的理據認定所謂語境與知識型是同一個意思,或者說,語境就是知識型,它其實是人們身處其中而廣角放大這一社會知識型時的別稱,圖像系屬文化范疇,要解構圖像話語語境就必須打破主題的圈囿,將視野投向廣闊的社會文化思想和語法的整體。再次,語言意義上的語境由于其強烈的交互性而凸顯出當下的語言環境和交流狀況,而話語意義上的語境,尤其在古代,處于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所說的第三級延異或者替補,鮮有交互狀態,即缺少交互性,因而呈現出一種單向的展示言說狀態。那么,如果需要一次性把話語向受體傳達通透和徹底,就必然要從思想的理據性及合法性出發去盡表其語義的旨歸,比如信仰、價值、道義、責任、人性訴求的對壘和高等深層次的追問和訴求,那么,我們就有理由稱語言意義上的語境為顯語境,稱話語意義上的語境為潛語境,圖像話語的語境屬于潛語境。最后,為避免表述生僻和單一,我們在本文中將語境和知識型兩詞同用。
知識型的社會話語實踐結構解析。首先,法國哲學家福柯認為,一個社會的話語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存在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可以就話語的實踐結構做一個整體拆解和多元、立體及動態的系統描述,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思想的集合,是這個社會的話語目標和意義依據,我們可以稱之為話語源,在這個話語源下,一切如法律、制度、規則、道德、倫理、典章、技術、學科知識等話語綜合體(或者叫作話語范疇),都可以視為話語源的出處,這些話語綜合體的話語內容不但是制定者意志的體現,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思想的投射,也就是說,話語精神最低限度上不得與話語源有所抵牾。其次,話語綜合體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實現性話語綜合體如政令、指令、軍令、計劃、程序等等,這類話語綜合體的顯著特點是在國家強制力的督促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話語付諸或接近現實;第二類是條件實現性話語綜合體如法律、法規、制度、條例、合同、契約、公證等等,這類話語綜合體的顯著特點是在個人行為在觸犯這些話語綜合體的情況下,由國家機器將這些話語綜合體事先聲明過的后果實施在這個觸犯者個人身上;第三類是非實現性話語綜合體如道德、操守、守則、技術、學理、學科知識、證明、風俗、恥感標準、公序良俗等等,這類話語綜合體的顯著特點是沒有任何強制力的介入,在自覺和自律的作用下,將自我納入這些話語綜合體的精神框架之內。再次,在一個社會中,各個話語綜合體各自遵循著各自的話語語法和規則,以各自的陳述形式各司其職,但是他們的話語功效卻能突破它們各自的轄制范圍,延伸到別的話語綜合體的轄制范圍之內,比如,法律的話語功能不僅僅是懲惡儆奸、伸張正義,同時它也能起到教育和教化國民的作用,因此,這里我們又要引入一個概念,即話語域。話語域是指話語通行并能發生效力的范圍。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話語綜合體的話語域不僅僅在它自身的轄制范圍內,也延展向其他綜合體的轄制范圍,這也就使得各個話語綜合體因話語域廣泛、功能歧雜而呈現出重復、重疊、交叉的錯綜復雜局面。從次,身處社會中的話語對象總是在由事件引發的話語綜合體在話語域的話語控制即權力的相互博弈和制約中取舍進退,但特定的知識型以社會輿論為監測要素,往往出于某種思想及理念,通過向某個話語綜合體施壓、評論的方式,使這個動態社會話語系統不斷自我調整,使它處于正常的運行狀態。最后,話語綜合體權力架構支撐起的知識型也不斷地在心靈層面改變著話語對象即各個話語個體的理性水平、意識、意志、感性、志性、無意識、本能、集體記憶等個體性因素,而個體性因素由量變升華到質變就會顛覆整個社會的知識型,于是斷裂發生。
知識型的中國古代社會話語實踐結構解析。首先,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集合即社會的話語源像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都經歷了原始互滲律思維的階段,逐漸到達現代邏輯思維的高度,但是中國是受神話集體表象影響最為嚴重和冗長的國家,中國古代社會并沒有像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說的那樣,各時期的知識型完全發生斷裂,其思想和文化斷層總藕斷絲連。其次,與其他西方國家和民族的主客二分的哲學思想基礎不同,天人合一、天示人從、知天守命的思想從人對天的敬畏轉移至對天子即帝王的崇拜,中國古代社會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等級社會無不體現出權力架構自上而下、生殺予奪的全權統攝特點,社會話語綜合體中話語域超出自身轄制范圍的較少,但是話語綜合體的實效和真值卻很高。再次,各話語綜合體表現出來的話語控制即權力的表現形態各不相同,掌控著實現性話語綜合體和條件實現性話語綜合體的統治階層,其話語權力形態是國家機器的王命、政令等世俗權力,而依賴非實現性話語綜合體的被統治階層,話語權力形態是思想和道義,看起來,這二者的權力大小不對等,但是要知道,古人即便是在封建專制社會,無論上下等級,都有個全體尊奉的道德和倫理思想共識,那就是道統,而且道統的地位與法統的力量是等量齊觀的,甚至在義理上還要高于法統,在尊儒敬孔的古代中國的全民共識中,即便是帝王也要受約于昭昭天理和王行君范,況且各朝代的清流、諍臣及官僚建制中所設立的言官和史官的話語權力對封建專制統治有著糾正和自潔功能,因此,再強大的世俗權力也要受制于道統和法統權力的自律體系。另外,在中國商代和魏晉時期產生和引入的道釋二教的自然論和因緣說等教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士庶對立、官民對立,因此,中國古代社會的話語實踐結構在權力架構上達到了長久的平衡。
中國古代社會話語實踐中的話語本體之話語運作。如上所述,中國古代先民是尊奉天人思想的族群,這就使得他們的思想長期受到自然崇拜和神話集體表象的浸潤,因而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心象比附思維,這種思維主要分為三大類,即易象比附、神物比附和自然比附,下面我們分門別類地對它們進行逐一表述。第一,易象比附。易象比附來源于原邏輯思維的周易和陰陽五行理論,這一理論的中樞理法就是將自然萬物乃至人生狀態從方位和時令的集體表象上按照互滲法則比附成為各種五行屬性和卦象,然后進行易理上的推演、演繹和計算,最終得出一個準確的結果或正確的應對方法。起初,先民以此怯病求健、辟邪納福,然而隨著易理的社會泛化,它開始延展和滲透至建筑風水、軍事、醫學、天文、地理、歷史等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第二,神物比附。在農業出現以前,先民賴以生存的社會生產方式是原始狩獵,而自然資源只有原始生物,因此,對自然生物尤其是動物的重視上升到了與己等高的高度。另外,在原始泛靈觀念的作用下,先民認為一切萬物如自然物、獵物、裝飾物和產品,都有著自己的靈魂和物格,因此他們積極與之進行神巫等靈媒介入的對話和溝通,而當這種崇拜由平視抬升到仰視的高度,龍、鳳凰、麒麟、貔貅、玄武等神物及其神格便出現了,并且,這些神物成為統治階層的指代和驅邪的靈物,并積極滲入人們的想象,成為權力的象征、驅邪的符號、文學和藝術美話語的代表。第三,自然比附。古代先民處于一種天人感應、天人互動、對話自然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因為在先民的主觀認識中,物我同一、難分彼此,先民降己格為物格或升物格為人格,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然互滲思維使然,最終將自然及其狀態內化為本己的表達語匯和方式,即詩性話語方式,這一詩性的話語方式總是以相似性為基點,在“搜尋—比對—吻合—連接—構成”的比附模式中完成。起初,這種相似性法則馭使下的比附只是在同類事物、同群個體之中進行,但隨著先民們思維水平的發展,比附的場域超越了原來的范圍,最終本物與比物的勾連綜合上升到了人與物、神話與現實、抽象與具象、虛設與實在的高度,再詳細敘述,這種比附的內容主要包括面目、形狀、性情、性狀、狀態、時間、方位、結果等等,這一比附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而獨特的整體意象思維模式和話語特點,并且,隨著這種自然比附的深化發展,它的功用逐步超越了自然認識而到了踐行應用的符號化階段,它參與了封建社會制度和等級秩序的建立、社會規范的確立等諸多內容,非但如此,在后期,它還以文化的面目即隱喻和轉喻的修辭形式滲透人們的精神生活,以文學和藝術作品凝縮的美長存于中華子孫的集體記憶中。下面,我們就以“象”為切入點,通過對其話語規則和語法的相似性大范圍的合并,將中國圖像的知識型從神話類象、踐行意象、秩序象征、中西雜糅這四個時期分別加以分析和闡述,并根據知識型或語境境層球的外向擴展過程作動態上的推演和說明。
神話類象時期的知識型,“夏朝—商朝—西周”時期。第一,思想和語法。雖然奴隸制國家建立,中國古代先民出于對自然世界混沌一體的神秘和不確定,以等通性融入自然世界,與自然互悉相通,確立了自然神格的高度,通過占卜讀辭的方式向神靈求得對命運的正解,并以一種類比的原始邏輯去推演和認識自然萬象的形成及變化規律,這就是周易易理的廣泛運用。第二,話語主體的建構。自然的不可知和生存形勢的嚴峻迫使邏輯思維本就處于萌芽狀態的先民建立起混沌的、直觀而又直覺的、一體化的類象認識模式和幼稚的話語主體,一如法國學者拉康的鏡像理論,這種主客體不分、心物合一的孩童主體是基于一種集體意識的主體,例如以父親的類象去類比天等。第三,主體意識的分析和闡釋。主體所有的話語總以一種向上綻放出的本真期待在某種超驗狀態中獲得某種聯結,以去蔽的實在性向無限的不確定性發展,期待固著于某種特定的應許。
踐行意象時期的知識型,“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思想和語法。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時代,[3]中國社會面臨著天子失官、禮崩樂壞、藩不屏周、各自為政、深刻而劇烈的社會變革,在這一時期,伴隨著諸侯霸分王權、逐鹿中原,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大興私學、爭鳴問道,各家思想和語法不拘舊學藩籬、脫穎而出并大放異彩,天文、軍事、醫學、數學等學科相繼創立。第二,話語主體的建構。其一,官師一體的貴族教育壟斷體制被打破,私學的興起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精英人才,將以士為代表的話語才杰推向社會。其二,春秋時期各諸侯激進求大、招賢納士的國策以及公卿貴胄的食客豢養舉措普遍施行,曾一度出現過“高屋大廈尊寵之”的現象,這大大刺激并拓展了話語個體的話語空間,結果獨立的各話語集團的諸侯國爭霸無形中促成了所有諸侯國社會話語精英的浮出、集結和生成。第三,主體意識的分析和闡釋。在經驗和知識中滋長出來的求真意志如其所是,呈現了命運的不確定性,并以志性縱橫的意象踐行在疏明之地,向存在闡明意義所倚,最終濃縮為一種歷史話語的本源演歷。
秩序象征時期的知識型,秦朝——晚清。第一,思想和語法的流變。隨著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三教九流之中,有著深厚歷史先天的儒家思想及典范作為全社會行為規范總綱的地位就此確立,它在發展上經歷了魏晉、隋唐和宋明這三個重要階段。首先,一直被勸導執行名教禮儀的魏晉時期的統治者從未放棄嚴苛而腐朽的門閥制度,所有的社會話語權被統治階層壟斷,知識只能在空玄和虛靜中獨善其身。其次,士族的世襲壟斷被打破,大唐科舉制度向廣泛的庶族階層發出吁請,使得被政治松綁的話語個體和話語綜合體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最后,隨著漢文化的成型和收縮,宋明官僚政治的冗贅、僵化和腐朽,理學和心學在事君和濟世的窄徑上負重蹣跚。第二,話語主體的建構。從等級的形成和破除,再到等級和秩序的重建,等級和秩序建構了社會話語,也建構了在這一秩序中起落浮沉的話語主體——士大夫階層,不管死諫還是忠從,都只是權力意志下寵辱不驚的秩序衛道者在勤王正綱。第三,主體意識的分析和闡釋。在滿含嗟嘆的自詡和象征中,忠直在志性的驅使下齟齬前行,以死亡為工價、為信念,將真理去蔽,或者在知性的給予下,回轉身去,留存一副士大夫的嶙峋風骨,放逐執著,在廣闊而感性的詩性世界,聞道釋諦、夢會周莊,前者以方孝孺為代表,而后者以蘇軾為代表。
中西雜糅的知識型:晚清——當下。第一,思想和語法。伴隨著啟蒙運動的高歌猛進,英國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解放和資本運作涉足全球的時代背景下,西方炮艦把鴉片和商品推向東方時,也捎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西方思想和知識在自然和人文領域與國學進行話語的激烈碰撞,尤其是在哲學領域。第二,話語主體的建構。個體主體被剝離之后,無論是德國哲學家康德、黑格爾抽象出來的現代主義理性主體還是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英國學者吉登斯列出來的后現代主義個性主體,一經高語境下的士大夫集體主體便發生范疇分裂和雜糅,內圣外王轉而成為內圣外洋,身心從中西二元生硬對分,每個中國人都被建構成為哈密瓜型的、白皮黃心的畸形主體。第三,主體意識的分析和闡釋。將傳統集體主體安置在現代性的高閣,不勝孤寒的猶疑總不想讓視平線與地平線相距太遠,神的高度與人的平實總不能和睦,但終歸于向死而生的無意義消解。
中國古代社會知識型或語境境層球外向擴展的動態推演。中國是一個高語境的國家,其原因是我們這個民族相當重視傳統,一般來說,各時期、各朝代對待前朝制度、思想和文化等歷史遺存的態度總是尊重和有選擇的繼承,而不是割裂和棄絕,因此,社會知識型的興替不像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說的那樣出現明顯的知識斷層,如果我們將中國古代社會比作一個內球體,那么這個內球體的外殼就是這個社會的知識型,即語境,當一個社會的思想和話語方式有了質的飛躍,它必然引發話語語法的改變,那么新的知識型境層將形成并向外占據,取代原有的境層裹住社會內球繼續行使影響和調控社會話語的天職,而被頂出的舊知識型境層雖然在影響力上小于新的知識型境層,但仍在外圍透過新知識型境層對社會內球施加作用,無論秩序象征取代了踐行意象還是踐行意象取代了神話類象的各種知識型,都是這樣。可以說,隨著社會內球不斷地運動質變和境層外殼不斷增加,整個境層球不斷膨脹變大,從反方向說,隨著整個境層球的變大、境層的增加,大小固定不變的社會內球,其文化內涵則越來越混雜和豐富。另外,當西方文化加入社會內球之后,其自帶的知識型只會被減弱或消解,若說到與本土知識型境層融合,那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將當下的圖像語境現狀總結為:公共空間擠占私隱空間、報道連續壓倒事件、刺激強度消解文化深度,在視覺性話語比肩語言交流的時代,如何構建現代良性文化語境、重建綠色精神家園的問題逐漸被排上了議事日程,但我們堅信從話語源的文化思想和語法入手,解構社會話語的構成關系,厘清它的流變脈絡,對話語歷史體系、實踐和功能及圖像話語語境的更新必然有著非凡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福柯.知識考古學[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191.
[2] 福柯.詞與物[M].莫偉民,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 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