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 劉俊夫 唐源梓
摘 要:現代新媒體設備的完善和互聯網的普及,促進了網絡文化的繁榮盛行,同時隨著高校校園多媒體數字化、信息化等設施的完善,新媒體的介入為校園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網絡平臺和物質技術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也強調了網絡信息事業的發展對推動高校文化建設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新媒體對于傳統網絡而言,有著其傳播具有信息量大、載體多樣、傳播性強、互動便捷等特點。微信、微博、抖音、交互網絡電視等新媒介在如今廣泛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態勢。本文對如何發揮新媒體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作用和建設豐富校園網絡的舉措作具體闡述說明。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互聯網文化機制
0 引言
新媒體的更新換代,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和發展,帶動了校園網絡文化朝著更高更遠的地方發展奮進。現如今高校大學生中占有網民主體很大的比例,截至2018年6月,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據三成。因此,高校互聯網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機制,致力于反映校園文化為宗旨,提供網絡文化主要包括體系制度文化,學生行為文化,精神文明活動和物質文化四部分,它以網絡為介質,集中反映在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狀態,生活及其行為。涵蓋著校園精神建設文化各方面,包括全校師生思想政治建設,文化活動以及生活等各方面。[1]利用新媒體這一網絡平臺,融入校園生活各方面內容,更加全面地反映全校師生的真實的生活,這為傳播積極向上正能量,豐富校園網絡文化內容激發其新活力。
1 當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校園網絡文化設施不完備
校園網絡硬件,軟件設施不齊全,不管是校園內移動光纖的覆蓋率還是辦公室和教室網絡設備的不完善,都極大地反映了校園網絡設備的殘缺。衡量一個學校的軟文化不僅是圖書館的藏書量和教師隊伍的科研成果,還有學校的網絡硬件軟件設施是否齊全和完善。校園網絡設施的完備與否牽涉到學校全體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教師職工的在校辦公效率和便捷程度。四川幼專分為三個校區,每個校區分隔距離較遠,信息溝通交流受限制,學生了解各個校區的信息和最近發生的動態便主要從學校官方網址,微信,微博等方面獲取,但學校的多媒體設施并不完善,例如廣播音響,照相機等必備的傳播新聞的硬件設施急缺,存在多個校區共用一臺相機的情況,很多大型活動需要東西兩個校區周轉使用一臺多媒體設備,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同時,在教學多媒體設備中,學校西校區教學中存在著一批老式教學多媒體設備,該設備噪音大,操作性不強,電線纜出現了僵化退化的現象,阻止了教師教學的生動化,直觀化。
1.2 校園網絡設施監管護理制度
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成效和校園網絡設施運行過程中是否得到專業隊伍的維護和管理有密切聯系。校園網絡設施監管和維護工作不嚴謹,許多人乘機鉆空子,偷取辦公室網絡信息庫資料,竊取學生管理庫信息嚴重影響學校無線網工作的協調性及網絡秩序。同時學校官方微博作為一個信息公開平臺,許多道德程度不高的同學在微博下面留言語言粗俗,指控他人言行,或者肆意評論,攻擊他人,對校園官方網絡秩序造成影響,給他人心理帶來創傷,影響校園文化的整體性建設。
2 加強改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途徑
2.1 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完善管理維護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中指出,要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學校各部門部署商議建立職責分工體系,責任落實到具體負責人,設置學校新媒體監管人和維護校園文化建設的監管人,及在校團委設置學生會新媒體部門。各部門需要進行通力配合與交流,學校網管部門應在校園網站、網上輿情、網絡信息、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好維護、監控和建設。學校信息中心應在校園網絡安全建設方面負責,保證校園網絡能夠安全平穩運行,并對校園網內的校園網絡資源進行統一分配和管理,并定時定期對校園內的網絡資源進行維護,保證校園網絡工作能夠正常的運行。學校實驗與設備處、后勤與資產管理處以及學校相應部門負責購置相應的硬件設備。各部門按照“管理與負責相統一”的原則,對網絡運行進行日常維護和信息管理與監控,并及時處理問題并進行反饋。[2]對于網絡突發事件,我校各部門還要加強處理問題的應變和效率,比如建立四川幼專網絡輿論分析處理機制和網絡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輿情匯集整理、分析和快速處理的職責。
2.2 重點加強學校網絡隊伍建設
網絡群體的主力軍是我校青年教師和學生,要壯大網絡輿論引導潮流,奏響網絡的主旋律,就離不開這一主體。現如今高校大學生中占有網民主體很大的比例,截至2018年6月,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據三成,并且我校以幼教專業為主,女生居多,容易受到網上輿論影響,要形成網絡環境的良性發展,新媒體網絡建設重要性對于我校日趨增強。學校要出臺激勵措施,通過引導專家學者以及學生群體重視網絡文明、參與網絡育人,加強網絡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系,才能夠將新媒體網絡陣地搭建好地基。調動高校相應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和學生骨干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對互聯網建設的重視程度,促使他們把教書育人的領域從教室課堂、辦公室與寢室生活擴展到網絡空間,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網絡文化建設中來,打造一支網絡骨干隊伍,使之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中堅力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導與創新,同時,這對全社會網絡空間的發展也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隊伍建設上,要建立完善的網絡工作隊伍培養培訓考核、激勵評價機制,進一步統籌協調網絡建設、網絡管理、網絡評論、網絡研究等幾支隊伍,從而促使他們發揚壯大。加強培養培訓,做到有任務、有考核、有獎懲、有淘汰,著力打造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頂得住、打得贏的“網絡紅軍”“網絡鐵軍”。[3]加強激勵評價機制,發揮專家學者、教師以及學生群體的積極性,讓學校網絡隊伍逐漸壯大。進一步統籌協調建設、管理、評論、研究等隊伍,把網絡隊伍的建設做得越來越好。
2.3 完善學校網絡文化評價機制
完善我校網絡文化評價機制,關鍵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體系。在網絡育人,促進學生發展的方面需要得到學校重視,不斷構建并完善網絡創新評價機制,積極構思學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建設,創新學校網絡文化機制并強化管理。學校因現實情況,目前分為三個校區,多校區辦公主要依賴網絡平臺的建設與交流,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主要靠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學校可積極鼓勵教師撰寫網絡文章、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等,將優秀成果納入學校網絡數據庫中來,并列為職稱、先進工作者評選的重要參考指標。學校還應該積極探索網絡文化成果的評價認證機制,研究制定相關的解決辦法和意見,使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網絡平臺、網絡文化建設,形成強大的合力,將四川幼專網絡、新媒體平臺成為網絡引導的“風向標”。同時應成立網絡陣地建設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專門的網絡建設規劃、出臺專門的有關網絡建設的文件、建立專門的機構、設置專門的崗位,將學校網絡文化建設穩步推進,將網絡平臺運行與校園文化建設統籌管理,統籌協調網絡平臺運行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步運行。[4]在網絡上產生較強影響力的優秀文章學校定期進行篩選,學校再推送給青年教師以及學生群體,讓他們對優秀的網絡文章進行評價,并充分調動高校青年教師和學生群體參與文章的寫作,并發表到網上,還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上推送優秀的文章,讓青年教師和學生群體充分加入其中,發揮微信公眾號的作用。并設立激勵機制,優秀的網絡文章將納為科研成果統計、列為職務職稱評審、先進工作者評審、優秀學生、三好學生的評選的重要因素,激發和調動廣大青年教師以及學生群體在網絡上發文、發聲的動力,構建一個良好的網絡平臺。
2.4 利用網絡陣地,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重視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開發利用網絡傳播發散的及時性和快速傳播的特點,正確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傳播消息,引領全校師生新思潮。學校設置利用網絡渠道發送學校新發生的大事動態,利用網絡投票等功能,讓全校師生參與公平公正的投票環節,做到真正的公開公正透明民主,同時將網絡文化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利用網絡平臺宣揚學校思想建設內容是互聯網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而新媒體這一形式突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和講座的邊界,人們更多的是習慣查看手機里的信息,接收網絡上的思想輿論影響,所以人們常說:思想領域的熱點在網上,輿論引導的難點在網上,思想教育的重點在網上。新媒體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面臨的“極大量變”,從很大程度上來看,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點輔導手段,學校應充分考慮新媒體資源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等特性來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得以打破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時空限制,拓寬思政教育工作渠道,促使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的同時,又能與其產生良性互動,暢所欲言發表教育言論,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同時又不應該忽略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把網上的輿論引導和線下思想工作結合起來,做到線上線下的深層次結合。
參考文獻:
[1] 任祥.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2).
[2] 仝澤民.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7(5).
[3] 王國順.淺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J].湖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
[4] 仝澤民.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路徑[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