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體現(xiàn),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命脈,也是維持我國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重要屏障。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禮樂文化仍能為我們提供可借鑒的積極因素。歷史發(fā)展至今,學界對于禮樂文化皆有著不同認知,但無論何種認知,都無法脫離禮與樂兩個基本概念。本文以我國當代教育與文化現(xiàn)狀為背景來探究禮儀文化的傳承與消解,重審禮樂對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禮樂文化;教育;傳承;消解
1 禮樂文化的歷史淵源
我國的禮樂文化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關于禮儀文化的記載,而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對于能夠參加禮樂活動的人也有著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甚至能夠作為區(qū)別人與人等級的工具。通過這些周密、嚴謹的儀式規(guī)定漸漸形成了人們行為道德的一種標準,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人類行為準則的一個符號載體。筆者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從筆記史料中入手,探尋禮樂文化的歷史作用以及對當代教育的價值。
巫術禮樂應是禮樂文化的最早形式,起源于祭祀神明,具有崇拜之意,這時就已經具備了禮樂社會層面的功用。在巫樂祭祀活動中,音樂象征神靈,樂律對應星宿,樂器的布局象征方位,表演者的裝束反映音樂內容,賦予了作品象征、暗示的寓意。雖當代已經很難見到這種原始的、瘋癲的巫術禮樂,但其表現(xiàn)特征與精神內涵仍然延續(xù)著,我們在許多地方仍能看到相似形式的祈福求子、神人對話等活動。其之所以能夠在今天仍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人對于神、天等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而當這種膜拜儀式依照一定的模式、時間反復舉行后,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習俗或制度,而這種習俗或制度往往不會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影響、消亡,反以一種頑強的姿態(tài)成長與后世,成為民族、民俗的一種標志,有些因素還能夠以符號的形式融入民間音樂或歌舞之中。巫術禮樂在當代的體現(xiàn)形式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體現(xiàn);一是直接意義的,如當今社會嚴令禁止卻屢屢出現(xiàn)的信神現(xiàn)象。禮儀文化的傳承,絕不只是形式的繼承,更應該以科學的規(guī)范、時代的洞察力以及堅定的人生信仰來打破過去偽科學的音樂格局,追求積極向上、與時代同步的,能夠催人向上的音樂形態(tài)。如軍隊用樂、婚宴用樂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其形式更加多樣化,時至今日,禮樂幾乎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
2 禮樂文化的當代價值
“禮樂”由“禮”與“樂”組成,最早出現(xiàn)于《論語》。禮樂并用,內外兼修,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在野史筆記中,不乏對于“禮樂”作用的記載,例如《東坡志林》中“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典故紀聞》中記載“今天下無事,惟當休養(yǎng)斯民,修禮樂,興教化,豈當復言用兵?”等等。首先,當代禮樂一改過去過分重視人神的關系,開始逐漸關注與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次,禮樂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營養(yǎng),拓寬領域,逐漸發(fā)展成為整個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標準,充分發(fā)揮了它能夠維持社會穩(wěn)定、豐富人們精神世界、強化道德標準的社會公用。
國際化形勢愈加強化的今天,外來思想、文化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必然會造成強烈沖擊,我們須及時自省、反思,尋求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以求其在當代的持續(xù)發(fā)展。傳統(tǒng)禮樂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政治功能與教育功能,可減少等級下的沖突維持政和、人和的狀態(tài),有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與民族發(fā)展。先秦時期便已經有周公制禮的記載,周公為形成禮樂思維還制定、推行了系統(tǒng)完備的典章制度,將人們正常的生活各方面都納入其中。孔子與孟子充分繼承并發(fā)展了這套禮樂思維。我們難以設想,如果沒有儒家對于禮樂文化的發(fā)展、保護與弘揚,那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將會走多少彎路。相較于當代,對于音樂的娛樂與審美功能反而關注較少。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進,物質文明的迅猛發(fā)展,人們逐漸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方面,作為禮樂之邦,傳承禮樂的重要途徑就是讓禮樂走進課堂,培養(yǎng)孩子的禮樂意識。以中學生為例,中學階段正是他們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yǎng)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通過禮樂文化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對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還能夠幫助他們梳理正確的道德觀念,正如孔子所言,禮樂具有重要的教化功用。此外,禮樂文化走入課堂能夠極大地豐富與完善當今的教育體系,推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 結語
不管社會文明進展到何種程度,作為人們重要精神文明、文化形態(tài)以及行為規(guī)范的禮樂都不會過時。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禮樂文化曾擔任過引領民族前進發(fā)現(xiàn)的導向,今天,它也必然會被人們重新審視并借鑒運用。禮樂文化中的尊師重道、愛國愛民等民族精神,無論是過去、今天還是未來,都將為炎黃子孫的前進道路指明方向。國家與民族的團結與凝聚,中華文明必將永垂不朽,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要素。
參考文獻:
[1] 李仲立.西周禮樂文化的內涵是“德”[J].社科縱橫,2005(3).
[2]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許可(1995—),女,安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