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發生了改變,村規民約的集體認同感日漸式微,傳統鄉村倫理文化的“退場”滋生為鄉村社會的道德“并發癥”。如何科學貫徹、實施習近平所倡導的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新鄉村社會。將鄉村倫理的精神融入鄉村建設和轉型的過程中,來促進鄉村經濟的提升和道德準則的優化。通過從禮樂文化中發展形成的鄉村倫理精神,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完成鄉村倫理文化的重建,提升文化自信和城鄉人民對于鄉村的態度轉變,形成現代社會下適用于鄉村發展的新型鄉村倫理文化,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增強集體認同感,進一步促進中國鄉村的現代轉型。
關鍵詞:鄉村倫理;現代轉型;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加速了鄉村的基礎建設,促進了產業的多元化,然而社會大眾對于鄉村的觀念依舊沒有改變,青年人才和農民依舊不愿重返鄉村發展。如何高效率、高標準地完成鄉村轉型成了鄉村發展的最大問題,思想的轉化是實現轉型的關鍵。鄉村倫理的式微導致鄉村傳統社會模式的瓦解,而新模式卻遲遲不能成型,鄉村社會發展將處于一個漫長的尷尬期,鄉村倫理文化的重建是現階段打破僵局的引擎。
1 倫理的傳統觀念
“倫理”作為一個融會古今中外的、源遠流長的詞,其詞義也是相當的富有內涵。簡單地說,倫理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相處模式或是處理某些事件的方式。人類對于倫理精神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甚至將其歸類于一門學科,倫理學體現了人類對于倫理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倫理學的出現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道德和利益問題的出現,需要通過倫理的方式將其進行科學化的、整合化的處理,保持社會各方面和諧發展,利益得到有效的分配,使人類社會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
家庭倫理:中國的家庭倫理產生于鄉村,發展到城市。家庭一般是由具有相同或相對接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地位的人們組成的,他們通過長久的相處和繁衍形成了一個相對龐大的家庭,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關系,比如父子、夫妻、兄弟等。他們的相處方式存在差別,卻又有相似之處,必須形成正確的相處方式,建立完善的家庭倫理精神。
中國在不同的社會時期,家庭倫理觀念都是因社會的發展而發生改變。傳統社會的家庭倫理重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于長輩的尊崇和侍奉是單一的,不存在現代社會的人人平等的說法。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極強,農民處在社會最底層,而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也同樣在他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無論是社會上層的貴族還是底層的農民對于自己的家庭倫理精神都大同小異。在21世紀,全球化加速了社會的迅速發展,新觀念轉瞬就變得陳舊,而道德倫理觀念的更新卻嚴重滯后,在鄉村社會中這種滯后表現得極為明顯,部分村民的倫理觀念甚至還停留在舊社會,傳統的家庭倫理顯然與社會的發展現狀不符。我們并不是要將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推翻,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現代家庭的倫理觀念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
城市中的家庭倫理觀念轉型較為順利,“家庭倫理精神從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取向轉向個人和家庭雙重價值取向;夫妻人倫規范從夫權中心轉向平等伙伴;父子人倫規范從反向度的孝發展為雙向度的愛?!盵1]鄉村家庭倫理的轉型與城市社會脫節,如何完成鄉村倫理精神的現代化發展是鄉村社會進步的關鍵點。
2 鄉村倫理的歷史變遷
鄉村倫理的形成是在人類的發展中同步進行的,人類在發展中形成文明,文明的繼續發展形成部落和過度,使人們能夠不斷變換的社會環境中站住腳的原因是倫理的發展。
2.1 鄉村倫理的發展規律
中國倫理的發展經歷兩個重要部分,一部分是鄉村傳統倫理精神,另一部分是現代鄉村倫理的轉型。傳統鄉村倫理是在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下,與一定范圍的人相處所產生的自給自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準則?!盁o論是勤勉重農的生產理念,還是信任互助的人際交往,抑或是村規民約的制度設置,傳統鄉土倫理都顯示出封閉、穩固和平衡的基本特征。”[1]
2.2 鄉村倫理的作用及影響
鄉村作為人類社會的起源之地,農業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產業,倫理在農村村社會應運而生。“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敗則國家衰敗”,[2]鄉村的發展伴隨著經濟等各方面的進步,倫理精神的促使,經過多年的磨礪,才逐步形成了城市社會。早期的鄉村倫理是在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中形成,適應著當時相對狹小的居住環境和人際關系?,F在看來,傳統倫理中的“三綱五常”業已成為糟粕,子對父的單向敬愛、臣對君的絕對臣服、妻對夫的逆來順受已經不適合自由、民主的現代社會。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道德和利益的沖突問題,鄉村倫理的主要作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鄉村倫理的出現是經過不斷實踐才形成的,對于當時鄉村的生產理念或是人際交往都是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鄉村倫理精神對于鄉村社會的發展是必要存在的。
3 鄉村倫理的現代轉型
倫理作為鄉村社會最主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倫理的現代轉型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傳統的鄉村倫理與現代社會處于斷層的狀況,要使倫理適應現代社會,得到更好的銜接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早期的鄉村倫理早已不適用于當今的鄉村社會環境,但是并不能全盤否定,經過千年發展的傳統倫理觀念自然存在著無法撼動的部分,這部分內容是適用于現代社會的,如果推翻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甚至會觸犯法律。所以我們需要用“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方式來對待轉型前的鄉村倫理。對于鄉村遺產的保護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社會中最為寶貴的財富,這些文化遺產是在經歷了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現代化探索之后仍然保留的重要歷史內容,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就是對鄉村倫理精神的保護。
第一,關于地方性的鄉村倫理都存在地域特色,這也是需要保留的部分,是當地村民始終保持其對于故鄉的依戀與敬畏的最基本方法,合理的保留鄉村倫理的理性內容,從而影響到城市居民。
第二,鄉村經濟的建設要擺在最為重要的位置,經濟的發展始終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在把握鄉村的獨特性之前,必須要讓鄉村的經濟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從而促使著倫理的改變,鄉村經濟的現代化促進鄉村倫理的現代轉型。但是必須在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開發利用鄉村資源,從而推動鄉村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城市居民要改變對于鄉村的傳統觀念,要用現代人的先進思維去平等地看待有待發展的鄉村環境。國家對于社會資源的分配要平等對待,優化鄉村倫理精神中不適用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因素,增進鄉村人民的文明素養和城市居民對于鄉村倫理的普遍認同感,以及農民對于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創造出城市和農民對于鄉村未來生活的期待感。
第四,要重新重視血緣和地緣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利益關系。呼吁廣大鄉村的年輕力量回到故土,進一步加強對于鄉村的建設,科學地改造鄉村。
4 鄉村倫理的返場
鄉村倫理的現代轉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連接它與現代生活完全融合的橋梁。在轉型期間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使鄉村倫理精神以全新的形式回到鄉村?如果說“家庭和鄉村,構成了中國倫理精神的兩大源泉”,[3]那么鄉村倫理精神的返場會造成巨大影響,鄉村社會中的家庭關系也可以得到深層次的發展,從而改善農村的人際矛盾、經濟矛盾和利益矛盾。
鄉村倫理精神的返場途徑也就是倫理內容的傳播方式。
第一,通過現代媒介的傳播。傳統媒介的呈現形式相對單一,獲得信息的途徑比較直觀。在古代社會信息傳播的形式一般是影視劇中可見的飛鴿傳書、快馬傳書或是狼煙烽火。在近代社會,出現了寫信、電報的傳播方式,后來更為方便的電話又傳入中國?,F代社會的傳播媒介趨于多元化,網絡的傳播方式流通速度快,信息量大。
新媒介的傳播方式可以分為靜態傳播和動態傳播。靜態傳播的方式分為二維傳播和三維傳播。二維傳播包括平面類紙、交友網站等平臺進行傳播。三維傳播包括雕塑、建筑,文創產品等。通過在鄉村和城市的博物館和各大活動區域設立雕塑的方式來傳播傳統倫理文化,通過創造景區和舊建筑翻修等方式將舊時代的鄉村生活重新呈現出來。動態傳播包括宣傳片、VR技術、話劇、電影等形式更加能增進人們興趣的方式來傳播鄉村倫理文化。
現代媒介對于信息的傳播雖然廣泛、迅速,但是在其多向傳播的過程中,卻逐漸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所以在鄉村倫理的傳播中要多通過人們認證的、具有權威性的組織、機構、個人等發布,通過大眾認可的平臺傳播,可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新媒介的傳播方式多與現代設計掛鉤,將藝術融入鄉村文化重建從而促進鄉村振興,設計以更吸引人眼球的豐富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為鄉村倫理重建描繪多樣色彩。
第二,通過政府技術和經費的資助。在鄉村建設人才缺乏的情況下,中國對于鄉村的治理方式和經驗也相對薄弱,農民的關系日益松散導致了群眾中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為了鄉村重新恢復相對穩固的地位,各地政府開展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培養更多鄉村建設人才來引導和促進鄉村建設。
城市的資源開發已經處于一個瓶頸期,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政府的干預可以合理地開發資源而不超過預期的水平,盡量不去破壞鄉村環境優美、舒適的特征,解決工業污染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問題。對于開發資源的利用需要一定的資金,政府補助資金來整修破舊的鄉村建筑用于居住和參觀,新修倫理相關的雕塑、壁畫等。建設度假村、旅游區、避暑勝地等即是加快鄉村建設的手段,又是保護鄉村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氨P活遺產資源,將遺產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使鄉村文化旅游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繁榮、產業轉型、環境保護提升、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4]建立具有鄉村倫理特色的講堂、展覽會、博物館等,設立景區、發放宣傳冊、成立保護組織等,都需要政府的干預來實現。
第三,通過群眾自發的實踐活動。政府的干預提高了鄉村和城市人民對于倫理的認知度,群眾的自發實踐活動進一步完善鄉村倫理的返場,增加人民對于鄉村文化保護和開發的責任感。群眾的自發活動分為群體和個人兩種。群體必須要在一定的范圍內組織,可以是以街道或者社區來組織進行相關活動,個人自發的宣傳,可以通過個人的名義資助街道、社區或者政府的活動。群眾自發的活動因為資金和經驗有限,范圍也比較小,所以起著輔助和衍生的作用,主要活動項目包括分發宣傳單、社區宣講會、居民調研等。通過人民自發的鄉村保護和建設,挖掘更多被政府忽視的文化和經濟項目。
第四,通過國家法規和政策的制定。鄉村在倫理精神的影響下早在古時就形成了以地域進行管理的村規民約,國家制定相關制度是要以權威性的平臺進行制度的頒布來略帶強制性的為人們提供鄉村倫理的相關精神內容,從而貫徹依法治國的精神。
第五,必須抓緊新農村中的道德建設。社會的不斷發展,道德的問題一直伴隨其同步進行,傳統社會通過倫理內容和單薄的法律體系進行管理和制約。現代社會,道德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法律的管制雖說卓有成效,但是法律涉及的范圍依然不能覆蓋所有方面,居民的素質低下、誠信缺失等問題的治理不能夠通過法律的途徑進行約束,現代轉型后的倫理精神可以幫助道德建設順利進行下去。新農村中的道德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它可以說是為鄉村倫理的建設提供一定的依據和手段,與鄉村倫理轉型可以是同步進行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5 結語
現代鄉村倫理處于一種滯后階段,鄉村倫理的發展跟不上社會的步伐,原因在于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忽視了鄉村的內在需求,從而導致了鄉村倫理并沒有成功轉型。當今社會,影響企業、行業、產業的因素有發展環境的變化、消費群體的變化、驅動模式的變化,如何推動文創產業轉型升級,如何持續助力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了國內文創產品的發展現狀。結合正在轉型期間的鄉村倫理打造“文化+”的文創產品是實踐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露璐.中國鄉村倫理研究論綱[J].湖南師范大學科學學報,2017,46(3):1-3.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R]. 2018:5-6.
[3] 王露璐.倫理如何“回”鄉村?[J].博覽群書,2017(05):105-107.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中心.鄉村遺產保護與文旅發展共識(蘇州共識)[R]. 2018:1-8.
作者簡介:徐婧(1996—),女,江蘇蘇州人,蘇州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