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乘 李萬軍
摘 要:在科技飛速發展,多媒體廣泛應用,碎片化信息繁密的今天,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尤為重要。在苗繡的紋樣中可以看到非常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紋樣都是古人對神靈崇拜、吉祥祝福、諧音寓意祈福的體現。本文將通過挖掘施洞式飛鳥紋樣的圖案和文化內涵,探討如何將苗族服飾中的傳統文化核心創新應用,發揚光大。
關鍵詞:苗繡紋樣;傳承;地域文化
1 苗繡圖案紋樣解讀
苗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服飾上的圖案是苗族獨特的語言形式,它的紋樣類型也豐富多樣。主要分為動物紋樣、植物圖案與幾何圖案。傳統的動物圖案種類豐富,主要有:龍紋、鳳樣、鷹羽、蝙蝠、蛙、魚、蝴蝶媽媽、牛等。圖騰觀念是苗族圖案紋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苗族的一個分支是東夷族的后裔,他們以鷹為圖騰,鷹類的飛鳥紋樣因此走入施洞人的生活中。在苗節的典禮上,苗人們也會用鳥雀的羽毛來裝飾打扮自己。飛鳥紋樣大多是鳳凰、喜鵲、雞紋、鷹羽等,其中鳳凰紋樣常與龍紋相結合,寓意為龍鳳呈祥,雞紋大多以斗雞的形態來展現,賦予了紋樣動態的美感。
2 地域文化對苗繡圖案的影響
2.1 使其具有高度識別性和民族性
人、環境、物構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影響人的生活習慣和產品特性。黔東南臺江縣的施洞鎮土壤肥沃,施洞苗族人沿清水江而居,依山傍水,生活富裕。因沿江而居,與外界交流密切,有的婦女會在已掌握的繡藝技法上,融入外來文化的新意,創造新的紋樣。施洞式的“百鳥衣”多以紅、藍、橙三色為主,并運用大量鳥的羽毛制成。袖子上的水云紋更是當地繡衣的特點之一。特色鮮明的圖案,使紋樣更具有高度識別性。民族特有的色彩搭配,使繡衣也富有了民族性。
2.2 地域對紋樣的影響
從紋樣類型來說,依山傍水而居的施洞人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開闊的自然環境使施洞人偏愛方形、菱形的幾何圖案,且偏愛水云紋;而居住在南方長城里的鳳凰苗人,生活不便環境閉塞,其繡衣的款式多以麻栗式為主,紋樣也偏愛精細的“山川紋”和“江河紋”,修養的畫面完整性更加考究,采用點、線、面多種方式構成,紋樣描繪得更加細致。
3 施洞式紋樣價值與傳承
3.1 手工藝價值和文化價值
苗族的繡法有二十多種,常見的有平繡、捆繡、網繡、十字繡等等,數不勝數,是我國繡法最多的一種刺繡。不同的繡法,繡出的紋樣不同,將不同的紋樣以點、線、面結合構成,例如:具有施洞縣地方特點的水云紋,是由幾何圖案按照特有的排列方式,按序排列構成。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苗族人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繡出對大自然的感悟,對“天人合一”信仰的追隨,闡釋出對美的理解。苗族人繡出的每一個圖案的背后都有一個傳說,這些圖案背負著傳承的使命,代代相傳。
3.2 多元文化沖擊下的苗繡現狀
在產品批發化、消費快捷化的當代社會,慢工出細活的手工藝面臨著巨大危機。傳統苗繡的出彩之處在于手工的精美,而問題也出在手工。一件苗裝的制作,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完成,效率低下。在工業發展迅速的今天,服裝紋樣的設計不需要在樣衣上手繪,直接在電腦軟件中完成繪制,再傳送給機器。這種方式比傳統更加準確,機器制作的苗服耗時更少,但也因此出現機繡贗品,服裝粗制濫造,千篇一律的紋樣圖案,從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在多元文化齊發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入侵,導致審美的大眾化,目前施洞青年很少穿,或者不穿老式的民族服飾,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服飾。苗族本族人對苗服的需求量減少,使得很少有人再從事對苗族服飾的創作,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
4 保護發展施洞苗服的措施
4.1 設立大型的施洞文化的苗服繡樣展
在施洞縣當地設傳統苗繡文化展覽中心,以此加大對手工藝的宣傳力度。在展廳內放置品種繁多、紋樣夸張絢麗的圖樣,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定期舉辦繡衣大賽,設置獎項,獎最具創意的苗衣放入展館中,加大對施洞刺繡藝術的宣傳力度,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和藝術修養。錄制繡技教學視頻,主要教學內容貼近生活,例如:花、鳥、風景等,提高人們對學習刺繡的興趣。
4.2 發展旅游業
打造施洞文化景區,提高景區知名度,開創苗繡文化產品,拓寬苗繡文化產品市場,例如將苗繡紋樣繡于不同的材質上,皮包上的花紋、苗繡繡花鞋、苗繡荷包、苗繡布面筆記本、印有苗繡紋樣的紙杯等,將繡樣置于人們的日常用品之上,來滿足人們的實用需求。實踐證明,只有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苗繡,苗繡才能得到發展。在服飾配件上應用不同的圖案元素或刺繡工藝,擴大它的應用領域,推陳出新。
5 結語
施洞苗族歷史文化悠久,苗服上絢麗多姿的紋樣都是古人對神靈崇拜、吉祥祝福、避災祈福的體現。色彩搭配沉穩的苗服顏色,也體現了施洞人勤勞樸實、熱愛生活、安居樂業的人文魅力。傳統的刺繡技藝,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