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歌唱藝術中,存在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美聲唱法”關注的是演唱的技巧與規范,“民族唱法”更關注字正腔圓,要求聲情并茂,而“通俗唱法”則講究“口語化”與“多樣性”并存。要能夠正確地看待“三種唱法”之間的關系,對聲樂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三種唱法”的風格體系及其關聯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三種唱法”;風格體系;關聯
由于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狀況、語言風俗等方面不同,在歌唱藝術中出現了多種唱法。其中,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這“三種唱法”具備不同的表現形式。唱法的屬于獨特的延長模式,因為演唱風格、發聲原理以及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這“三種唱法”在歌壇中爭相斗艷,一度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態勢。
1 “三種唱法”的風格體系分析
1.1 美聲唱法的風格體系分析
在16世紀的意大利出現了美聲唱法,興起于佛羅倫薩,隨著意大利歌劇的興起,美聲唱法逐步成型是在17世紀,已經有了四百多年的歷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洋唱法”。到20世紀,美聲唱法開始傳入我國,經過幾代歌唱家的共同努力,從80年代初期,美聲唱法在我國走向輝煌時期,逐步走向世界。從某種意義上,美聲唱法屬于演唱風格的一種,嚴格來說是一種聲樂學派。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加上音樂方面的專家與學者的共同研究,其唱法理論與訓練方式變得相對完整,也相對系統。[1]借助美聲唱法屆的依據格言就是“懂得呼吸和吐字才能懂得歌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就是綜合運用和訓練唱法,而且有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訓練方式,讓人體的發音器官能夠充分調動起來。通過科學的發聲訓練,突破了歌唱者更換聲區可能產生的障礙,主要強調胸、腹部的呼吸,要保持喉頭的穩定,讓聲帶保持在最佳狀態,具備頭腔共鳴的穿透力。在處理聲音高位的時候,要把歌唱狀態保持在高音、中音以及低音三個區統一起來,讓頭腔共鳴活動完美保持,這樣能夠更加自如的運用發音的技巧,掌握聲音的強弱、力度等,讓人體發生器官產生共鳴。其利用自身的嗓音條件,加上鼻腔、頭腔等的共鳴,減弱了聲音的共鳴性與疲勞感,變得更加的清晰、純正、圓潤、有力,體現音色流暢的美。
跟其他唱法相比,美聲唱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混合區唱法。對聲音位置的要求比較,主要強調高位置安放聲音,起唱也需要高位置。要注意運用和調整氣息,運用聲音的強弱變化來控制氣息。因此,美聲唱法在用氣的時候,會產生上下腹的對抗,要讓隔膜氣息對聲帶產生相對的壓力。在美聲唱法中,主要關注的就是“共鳴”,還有“關閉”,要求很強的“頭腔穿透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聲音集中”。在風格表現方面,美聲唱法各具特色,其演唱技巧、音色韻味等都其獨特魅力。比如,美聲唱法的大師級人物帕瓦羅蒂在演唱高音的時候,就會露出其上齒,橫向張開嘴呈現“O”形;豎唱法的典型代表是卡拉雷斯,他在高盛唱法表現的時候,會把嘴巴拉得很長,呈現“O”形。而多明戈就屬于折中一些,在這兩者中間,更偏向于豎向唱法。[2]
1.2 民族唱法的風格體系分析
這種唱法建立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之下,建立在中國語言的基礎上,在發展中借鑒了傳統的民歌與戲曲等唱法,結合發聲唱法中的一些優點形成了民族唱法,是跟西洋唱法相對。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在表達思想情感的時候也有會不同的方式,導致其演唱方式不同,音樂風格也不同。民族唱法包含了四種唱法,有戲曲唱法、民間歌曲唱法、說唱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歌是民族聲樂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其演唱形式比較多樣化,風格比較鮮明,民族特色明顯,而且語言也比較生動,表達出質樸的情感,具備濃郁的地方特色,跟當地的方言土語等結合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唱出不同的風味。代表作有山西的《走西口》,還有山東的《沂蒙小調》等,即便是同一首《茉莉花》,江蘇唱法跟河北唱法就截然不同。在我國,最早出現的民歌也可以叫作“土嗓子”唱法,演唱的比較真實,帶給人很強的親切感。比如,陜北的“信天游”唱法在高聲演唱的時候就采用了假聲唱法。這種演唱方式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原生態演唱方法,跟當地的語言結合在一起,地方特色明顯。有的還有說唱,聲音明亮,位置也比較靠前,但是呼吸不深,產生的共鳴不強,就會顯得不是那么的柔和、圓潤。[3]總之,民族唱法的聲音相對比較明亮、也比較甜美,通過聲音和吐字傳情,呈現出聲情并茂的效果。歷來民族唱法都講究字正腔圓、字清腔純,主要是因為漢語發聲的特殊性。運用丹田呼吸,以氣發聲、以氣發力,以聲傳情。民族唱法在繼承與發揚中求得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科學化的發聲方式,其獨特的魅力與民族風格讓其屹立于世界聲樂之林。
1.3 通俗唱法的風格體系分析
跟其他唱法相比,通俗唱法的主要特點就是簡單易唱,由于普及性強導致其發展也比較快。其音樂形式簡單、運用直白的語言來表達生活的情感內容,是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內心情感的反映,特別容易讓人產生共鳴。通俗唱法比較講究隨意性、強調個性化、特色化,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即興發揮,甚至可以說人皆可唱。在通俗唱法中,“口語化”的創作主要是建立在說話的基礎上,發音比較靠前,也比較集中,帶給人親切的感覺,好像在跟觀眾進行親切的交談。這種唱法講究的是自然,就是沒有經過修飾與訓練,有重聲、輕聲以及直聲等。在演唱的時候演唱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發揮自身的優勢。這種唱法對話筒的要求比較高,演唱者可以自主調節話筒音量,尤其輕聲與氣聲,是內心獨白的語言表現,假如不靠話筒就很難準確表達歌曲的內涵。在演唱方面,通俗歌曲講究的是個性,演唱者自身聲音存在差異,演唱風格也存在差異,就讓通俗唱法產生了可能性,也賦予了通俗唱法的多樣性。事實上,通俗唱法要保持氣息暢通,還要求在吐字方面達到“說話”式的自然的感覺,不需要考慮共鳴問題,因為共鳴完全可以通過電聲擴音來解決。通俗唱法明白如話更貼近收聽者的心靈,先氣后聲、氣多于聲、氣聲融合。在運用共鳴體的時候有很大的隨意性,有的演唱人員為了追求嗓音的特色就會下意識的進行胸腔共鳴。還有的演唱的聲音接近于耳語,一旦離開話筒就導致其原生缺乏共鳴。總之,通俗唱法講究的是個性化的聲音,還講究樂感,一般來說,通俗歌曲都在自然聲區以內,所以從唱法上看更像是說唱,不需要考慮共鳴方面的問題,也不用過分強調聲韻問題。通俗唱法咬字基本是在口腔、唇舌等部位,注重語言的個性化。
2 “三種唱法”的關聯
有一種說法,美聲唱法唱的是“聲”,民族唱法唱的是“字”,通俗唱法唱的是“情”。這“三種唱法”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也具有不同的市場,三種唱法長期共存。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化素養也在逐步提高,對于演唱者的水平和要求也在增強。對于美聲藝術來說,其發展要走民族化的道路,演唱風格也要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要逐步擺正“洋為中用”的關系,可以運用美聲唱法的科學化原理,結合民族傳統聲樂意識的風格,演唱創作之后的歌曲,這樣才更加符合民眾的審美心理,引導觀眾的審美趨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眾的審美品位,融入時代元素,體現中國人樸素的情感。[4]對于民族唱法來說,要想在飛速發展中呈現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因為其繼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也吸取了國外歌唱藝術的精華,其獨特的發生技術與音色都讓其中國人最喜歡的藝術,也是迎合了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而通俗唱法跟其他兩種唱法相比,在技能技巧上并不是特別規范,講究的是感覺。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多通俗歌手并沒有深刻理解通俗唱法的聲音概念。在真假聲結合與切換的時候,并沒有精確的把握到位,加上發聲方式不科學,導致聲帶出現問題。無數實踐證明,中國通俗唱法的發展方向就是具備美聲唱法的基礎,還有演唱流行歌曲的感覺,要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正如著名音樂教育學家楊仲子所說:要能夠引進西洋音樂的學理與技術,來增強我們國家之所未有,實現國樂的創新,讓大眾知曉音樂存在的價值,實現美感教育的普及。
3 結語
聲樂藝術是人們唱出來的帶有語言的音樂,也是人類的本能化創造的藝術,是思想情感的表達。“美聲”“民族”以及“通俗”三種唱法在唱法方面的立足點相同,目的也具有一致性,只是其表現手段與形式存在差異。要弄清楚“三種唱法”各自的特點與關聯,從而實現我國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46.
[2] 中國音樂舞蹈大百科全書.人與歌唱藝術部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102-103.
[3] 吳曉麗.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特點及風格[J].晉中學院學報,2017(10):15-16.
[4] 張連葵.論“三種唱法”的風格體系及其關聯[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0):25-26.
作者簡介:汪梅娟(1973—),女,碩士,副高職稱,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