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吉煒、袁莎、任潔、王中山等古箏演奏家對《楓橋夜泊》樂曲引子、慢板、快板、再現慢板的演奏處理手法進行比較,探索其中的人文意蘊。
關鍵詞:《楓橋夜泊》;王建民;古箏協奏曲
《楓橋夜泊》是王建民的古箏協奏曲作品,本文選取吉煒、袁莎、任潔,王中山等演奏的版本進行比較,試析此曲的演奏技巧與藝術表現之美。
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之藝術表現:
作品《楓橋夜泊》采用了“散板-慢板-散板-快板-華彩-慢板-尾聲”的曲式結構。但不少古箏大師都會對作品在譜面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編:吉煒的版本省略了慢板與快板間連接的散板部分以及華彩部;袁莎則將慢板快板間的散板、華彩后慢板的前半段進行了改編,用古箏模擬古琴的音調;而任潔版將鋼琴部分改編為交響樂,融入木魚、沙錘、蕭、笛、排鐘等,賦予《楓橋夜泊》更詩意的畫面感。王中山的版本算是這幾個版本中最遵照譜例的了。
1 引子
在樂曲開頭的四個音程中,糅合了昆曲的音調素材,別具傳統韻味。詩歌描寫的地點是姑蘇,開篇寥寥幾個音,便如同身臨其境般,畫卷徐徐展開,將聽眾感觀迅速代入,可謂巧思。
在其他大師作品中,吉煒和袁莎的版本,都采用前重后輕,前急后緩的處理方式,差別在于吉在第三個和弦無揉弦而袁有揉弦。王中山版本則輕重對比不是很鮮明。相比之下,筆者覺得任潔在樂曲開頭的處理上更有昆曲的風格韻味,揉弦恰到好處。雖然只是寥寥幾個音,卻能體現演奏家美學思想。
《楓橋夜泊》引子部多次運用低音區不協和音程的撥弦和高音弦泛音相交合的方式,模擬出“夜半鐘聲”與陣陣回音的效果,照應詩句中景象,極為巧妙地通過虛與實的融合,來表達作品中的意象與意境。
引子部撥弦與泛音相交錯,加之鋼琴顫音的渲染,形成一種參差不齊的朦朧感。袁莎版本的引子部,節奏相對齊整,而吉煒版輕重起伏更清晰,節奏也相對自由。王中山版本節奏規整,泛音極具穿透力。任潔版由于要和交響樂團進行配合,節奏自然不會過于自由,且更突出重復的和弦,在一個樂句內同一個和弦反復多次,則體現了詩人此刻內心的躊躇和彷徨。引子部任潔的版本的古箏演奏應該是筆者聽過的所有版本中相對較還原原作譜例的版本之一了,古箏與交響樂相得益彰,豐富的配器使氣氛渲染更加濃厚。
2 慢板
引子與慢板間有一段鋼琴過渡獨奏,王建民僅用寥寥兩句樂句,將詩人徘徊流離、內心凄愴之心境呼之欲出。任潔版的交響樂代替了鋼琴伴奏,改變了配器,加入木魚、笛、蕭等樂器,畫面感更為強烈,相較鋼琴獨奏為伴,交響樂版伴奏情緒更為飽滿濃郁,感同身受。
慢板依舊延續引子的創作手法,采用了大量低音撥弦手法,高音弦同音交織,形成深淺錯落的聽覺層次。
袁莎和任潔對于慢版的處理上較為相似,滑音輕柔,刮奏飄然。吉煒版相對另外兩個版本,揉弦、劃弦用得較少,撥弦沉穩,揉弦克制,輕重有度,不失情懷。袁莎和任潔版本的慢板部分,對于揉弦滑音的運用,雖柔不哀,彰顯另一種孤寂韻味。而王中山大師對于《楓橋夜泊》慢板中,滑音和遙指的處理,則流露出近似陜北民歌的凄離。筆者認為,此出所傳達的悲,應該是內斂的悲,而過于明顯厚重的滑音,會使悠然清冷之意境全無。
3 快板
快板持續快速的重復音給人一種一直處于激烈斗爭中的情緒,卻無所適從的緊張感。王建民將旋律的起伏埋于快速的連音和點指中,在為演奏者提供技巧展示的同時,不失去旋律的美感,實為難得。對于快板的處理上,王中山首先速度上就略慢一些。快板的再升華部分王中山用得較多演奏家都采用的處理方式,即與前部點指斷開,再進行提速。而袁莎版本則直接以刮奏取而代之。任潔的版本在表現和速度上沒有那么收放自如。筆者認為吉煒的版本更加妥帖,進行的節奏隨樂句的推移越來越快,卻張弛有度。在點指技法部分速度三次提升毫無拖沓,如此激烈的內心爭斗,最后只用一個低音終結,仿佛盡力掙扎過后依舊無法改變現實的無奈和悲壯。
4 再現慢板
再現部慢板中,作者再現了慢板的主題旋律。王建民采用左側琴弦刮奏技法,產生一連串無調性音階,別具一格。袁莎版本刪減了前兩個樂句,弱化了鋼伴,但這個版本古箏的揉弦運用的非常出色。吉煒版一如她之前的演奏風格,揉弦和滑音運用的較少。而再現慢板部分,任潔版本的配器優勢得以明顯的展現,運用蕭和古箏進行配合,蘊含著昆曲的腔調和江南絲竹風情。
5 尾聲
尾奏部的旋律在不停重復的單音背景下彌漫。慢板后接踵而至的尾聲輕柔的仿佛聽不見,在鋼琴顫音渲染的一片朦朧里。任潔版的尾聲以吹管樂器和若有若無的弦樂為主,作為尾聲的氣氛烘托,以排鐘模擬鐘聲。其他幾個版本中,吉煒版本的鋼伴則顯得尤為突出,聽郎朗的演奏能夠感受到空間的由近及遠,處理得細致入微,恰到好處。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3] 夏海蕾,雷瓊.意境:音樂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J].理論界,2006(07).
[4] 張梅.探析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審美特征[J].大陸橋視野,2012.
[5] 張少康.論意境的美學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4).
作者簡介:林心蕾(1994—),女,福建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美學方向201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