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職業院校藝術類設計課程存在著與市場脫節,教學內容陳舊,滯后于相關產業的發展,學生技能訓練不足,跟不上企業用人需求變化的弊端。本文就開發適應創意文化產業工作崗位的“工作室”項目課程,項目教學的開展、課程模式的運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工作室”制;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分工越來越專精,專業化技能的完備也逐步成為行業企業對藝術類設計專業人才的要求。當前職業院校藝術類設計課程存在著與市場脫節,教學內容陳舊,滯后于相關產業的發展,學生技能訓練不足,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的弊端。開發適應創意文化產業工作崗位的課程,并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創新教學內容,培養多元、靈活、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以“工作室”制教學為載體,構建項目課程,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不失為藝術設計類課程創新模式的一種有益嘗試。
1 “工作室”制項目課程的內涵
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專業特點就是創造活動與實踐,以實操為主,是設計者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1]。“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聚合式教學模式,項目課程作為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體,實行課程的綜合化和模塊化,讓學生在工作任務的引領下,樹立“學習即工作, 工作即學習”的理念,在工作過程中自主制定計劃,自主開展學習探究活動,獨立構建自己的行動知識和行動能力,促進隱性知識的形成[2]。這種教學模式正契合了藝術類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在課程構建中建立細化專業方向的工作室,在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置“工作室” 課程項目包教學,使人才培養具職業的針對性和適崗性,完成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實現與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
2 “工作室”制項目課程模式構建
2.1 “工作室”制整體課程模式思路
根據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專業化要求,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不同方向的“工作室”,通過“工作室”導師與學生的雙向選擇,設置學生進入“工作室”的準入模式。“工作室”實施項目化教學,把“課堂”搬到“工作室”,學生掌握專業必備知識的同時,朝專業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實現教學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有效對接,扎實推進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每個方向的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學生性格、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設計有遞進難度等級的不同項目來彌補學生個體差異而導致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以使承接同一方向化課程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能力高低和學習興趣,選擇相應的項目學習實現個性化教學。
2.2 基于崗位需求,開發工作室項目課程包
對接核心能力,提煉工作任務,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工作室項目課程包。通過組織行業企業專家和專業老師,進行崗位及工作任務分析,提煉用以組織課程所需的工作任務,明確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協同參與,根據創意文化產業的特點,職業崗位的要求,對完成工作項目所需能力進行分類,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在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設計“模擬項目+生產性項目+企業真實項目”的“工作室” 項目課程包。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開發工作室項目課程。參照設計師崗位工作標準和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制定課程標準,對接崗位技能,將設計師專業關鍵技能,融入“工作室”教學內容中,實現教學與工作任務、“工作室”與實訓場所的互通對接。
2.3 基于工作任務,開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式
通過到行業企業深入調研,動態掌握企業對崗位技能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開發的“工作室”項目課程包,調整原有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以校內“工作室”為主課堂,相關企業實訓基地為補充,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課程包以企業的崗位工作內容為根本,在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工作任務為教學項目,將設計師崗位核心能力培養導入到項目課程中。教學方式以項目為主,設計模擬項目、生產性項目、企業真實項目的遞進式訓練,企業導師與校內教師聯動交替進行項目指導,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團隊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使學生專業能力與協作能力得于更大程度提升。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緊扣平面廣告設計人才的需求,注重平面設計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模擬項目訓練崗位基礎技能后,加入企業真實工作項目,與合作企業聯手進行設計師崗位工作任務項目訓練,并從有合作協議的校外企業、設計公司獲得實戰項目制作,形成校企聯動教學系統,提升學生參與實際工作項目訓練的實戰能力。
3 “工作室”制項目課程模式運行
3.1 三段式階段培養的“工作室”制課程實施模式
高職藝術設計類“工作室”制課程模式根據學生的學業基礎,采取三段式遞進完成的人才培養:第一學年為儲備專業基礎技能階段,掌握專業初級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學年為提升專業核心技能階段,進入“工作室”學習相關設計師職業崗位對口的專業項目課程。通過“工作室”遞進層次的工作任務項目實訓,掌握設計師崗位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核心能力;第三學年為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在“工作室”和校外頂崗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進一步拓展專業技能,并取得相關設計師職業資格證書。該模式充分考慮了在學生掌握專業必備知識的同時,實現學生朝專業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滿足創意文化企業用人的需求。
3.2 雙師型師資的“工作室”制項目課程教學團隊
校企共建模式利于促進教學與課程體系建設,利于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利于構建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3]。要滿足“工作室”制課程教學的要求,將課程體系發揮到最大效果,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引企業設計師進工作室,實施“教師+企業設計師”互動教學的工作室專兼教師合作機制。以專業帶頭人,“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為主力軍,聯手相關企業一線的行業專家組成團隊帶領學生完成工作室項目,實現校企交替互動教學,培養學生實戰能力。建立教師每年到企業頂崗實踐鍛煉的長效機制,培養實踐教學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同時引入企業中掌握設計前沿資訊富有經驗的設計師進入工作室指導教學,建設符合“工作室”教學模式、校企聯動的專業教學團隊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得以有效實施的保障。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課程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適用性,通過“工作室”制項目課程的構建,改變了高職藝術設計類教學內容滯后,行業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不能及時增補應用到教學中的舊有課堂教學模式的短板。“工作室”制項目課程以實際項目為導向開展個案教學,既有獨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具有融合性、開放性、互動性、可選擇性等特征[4]。根據學生的學業基礎不同、學習能力高低不同、學習興趣不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實現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提升了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志港.藝術設計類專業以學生為中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以沈陽工學院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10):141-143.
[2] 吳玉紅.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項目“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實踐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1(4):109-111.
[3] 夏敏燕,張新月,楊曉揚.基于能力本位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設計,2018(05):62-63.
[4] 周惠林.關于“工作室制”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J].藝術設計研究,2012(S1):126-128.
作者簡介:宋麗梅(1975—),女,貴州人,本科,專職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