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娜
摘 要:平行比較教學法是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將同一歷史時期,東西方的服飾進行比較教學。在服裝產品發(fā)展史課程中運用此教學法,通過比較教學,增加學生對服裝產品發(fā)展史的興趣,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課堂知識;同時通過東西方同時期的文化碰撞,為服裝設計提供更多的靈感素材,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
關鍵詞:橫向比較;服裝產品發(fā)展史;比較教學;東西方
平行比較教學法是在服裝產品發(fā)展史教學中以同一時期,東西方不同地域服飾產品為教學脈絡,強調理論指導實踐,通過比較研究,引導學生找出同時期東西方服飾文化的異同,通過歷史上中西方文化的橫向碰撞,加深學生對服裝史的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
1 實施背景
服飾產品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記錄了人類的生活點滴。服飾的作用不僅僅是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從服飾起源那天起,人類就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社會觀念等都沉淀于服飾之中,因此服裝產品發(fā)展史作為服裝必修課程,為現(xiàn)代服裝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與靈感素材。對學生來說,服裝產品發(fā)展史是從事服裝設計之前必須積淀的重要知識,學生通過對服裝產品發(fā)展史的學習,了解國內外服裝發(fā)展的歷史及最新的趨勢,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達到古為今用,融會貫通的效果。目前的服裝產品發(fā)展史的教學一般分為西方服裝史與中國服裝史兩大塊內容。教學過程中通常按照時間順序將中西方服裝史分開教學,學生容易感覺枯燥,并且對課堂知識內容印象不深刻,掌握不夠牢固,在年代與服裝風格上容易發(fā)生混淆。因此本方法從橫向時間軸入手,用中西方服裝史平行對比教學法,通過比較同一歷史年代,中西方服裝產品的異同,增加課程內容趣味性,比較中學習,比較中記憶,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記憶。
2 實施方法
按照時間脈絡將服裝史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世紀,近代與現(xiàn)代五大內容,古代服裝教學內容則包括北非,西亞,歐洲及中國的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世紀內容則分為東羅馬,西羅馬及中國的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時期服裝。近世紀按照地域分為西歐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及中國的明清時期。
近代內容可分為西歐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新洛可可時期,巴斯爾時代和S形時代及中國的清代。現(xiàn)代則按照西方的一戰(zhàn)以后及中國的民國,及新中國時期的服裝來進行對比教學,見圖1。
3 教學實施考核與評價
平行比較教學法實施考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對歷代中西方服飾產品的掌握程度,以及歷史服飾元素在現(xiàn)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能力。因此既要求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各時期的中西方服飾特點,對比分析出東西方服飾的異同,又要在現(xiàn)代設中計以服裝史為靈感,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靈活運用歷史服飾元素來進行設計,形成“過程+結果”的方式。過程即學生對同時期中西方服飾文化異同的理解掌握,結果既從中西方服裝歷史的碰撞中取得靈感,更好地運用現(xiàn)代服飾設計當中。
4 結語
平行比較教學法是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將歷史上同期東西方的服飾品進行比較教學的方法,這種教學法在學生和教師各方面都取得成效。不僅能夠讓學生擺脫以往服裝史課堂中只聽不思考的狀態(tài),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也能擴充教師的知識面,有效地促進教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