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的深度介入使現代設計呈現出數理性的特征,其中非常典型的是現代設計形態中的參數控制結構。在參數控制結構中,一部分造型呈現出多維的、富有層次感的線性結構;另一部分則體現出具有體塊形式的構成感,這兩類造型規則,在自然造物和現代設計中均有體現,是自然、科技、人文三者在藝術設計領域有機結合的產物。
關鍵詞:現代設計;形態;參數控制結構
現代設計是藝術創意和技術手段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在相互交融、促進的過程中催生出許多具有奇特視覺美感的形式語匯,同時,技術的深度介入使現代設計呈現出強烈的數理性特征,其中非常典型的是現代設計形態中的參數控制結構。
參數控制結構來源于參數化的概念,是設計形態數據化的結果,參數化源于建筑設計領域,并在近些年逐漸延展至家居設計、產品設計以及視覺傳達等多種設計學科中。參數化在建筑領域的本意是將建筑看作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將各種影響因素看作參變量,在綜合考量的基礎上建立參數模型,并以此控制建筑的形態和結構,使其在建模后便于調整,并能夠適配于不同的環境,給予設計多解性的方案,參數控制結構來源于參數化技術手段,成為現代藝術設計中一種非常特殊的設計形態。現代設計中的參數控制結構分為兩種類型——線性結構和體塊結構形態。
1 線性結構形態
參數控制下的線性結構形態表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和豐富性,這類造型往往充滿了科技的幻想,在構形規則中,設計者將富有感性特征的曲線、曲面和具有視覺理性邏輯的體塊相結合,在空間中呈現多維度的層次變化,空間和韻律是這類形式的顯著造型特征。
在人造物的過程中,層次感和邏輯性是保證視覺美感和功能性并存的重要手段,人在編制的過程中,始終遵循著數理規則,以數據的控制使線的穿插體現出嚴謹的邏輯性,正是因數據的運用,人造的編織物才呈現出對稱、和諧的視覺效果,以及良好的功能性,這一點在現代設計中也有體現,現代設計形態,特別是大體量的造型設計,也必須使用數據的控制使造型呈現出和諧的視覺美感,以及功能性的完善。
對于現代設計來說,計算機技術使人能夠更輕松地實現數據的變化和控制,因此,這些可變的數據就是參數,這種參數控制形態常常出現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皮造型設計上,例如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的建筑表皮圖形,就是極具有代表性的線性結構參數形態。該建筑的整體設計采用空間包裹的概念,用一個線性結構的具有生態功能的外殼,包裹兩個層級結構的建筑實體,使建筑實體和表皮之間形成共享的公共空間,設計師利用線的交織,在構形規則中采用數學規則建立特殊的線性形態,整棟建筑的表皮呈現出具有數理性的參數控制線性結構形態。
現代設計形態中的參數控制線性結構形態與代表自然形態的鳥巢以及人文手工藝的編織制品相比,具有同樣的造型理念——他們都是線性構成的結果,但以北京鳳凰傳媒中心為代表的線性結構形態是基于數據建模產生的,是人對數據的分析考量與感性的設計創意相結合的產物。在計算機的幫助下,由參數值控制的整體形態將設計創意通過數據化的手段體現出來。如果沒有計算機的參數控制,這類造型是很難通過人工手段模擬并實現的,參數的控制使設計形態呈現出具有數理規則的形式美感。
2 體塊結構形態
現代設計中,參數控制結構的另一種類型是體塊結構形態,這類造型使塊面結合的數理感與充滿幻想的科技感巧妙的融合,體塊的構成關系上表現出嚴密的邏輯性和數理性,設計者在形的創意構建上顯現出很強的構成意識。
與線性結構形態一樣,參數控制的體塊結構形態在自然界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原型,例如松塔的造型。松塔通常呈現出下大上小的水滴狀,整個造型由多個棱錐體插接構成,構造上呈現出體塊化的形式,這種集團式的體塊結構使松塔具有結實、穩定的形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松塔的局部排列是按照某種數學規則建立的,美國學者金伯利·伊拉姆在《設計幾何學》一書中闡述:“松塔一般擁有8條順時針方向的螺旋線,13條逆時針方向的螺旋線,這個比例非常接近于黃金分割率”,[1]可見自然界中的松塔造型規則并非簡單的體塊的堆積,而是在參數邏輯規則下誕生的,擁有隱含的數學依據。
松塔中數學規則之下的體塊結構表現出美的造型,在現代設計中以參數控制的體塊拼接也能實現變化萬千的現代造型。中國設計師張周捷的代表作品《Digital Object》,運用了等腰三角形這個基本元素,通過計算機自動生成的算法結構,構建家居產品,這些產品有相同的“參數基因”,因此外形上呈現出既相似、又不同的面貌,設計者張周捷創造的正是參數控制下的體塊結構圖形,他以塊面結構和計算機的數據算法相結合,在設計過程中尊重邏輯,不做預設,用計算機實現塊面的數據化自然結合,通過參數變化,盡量減少人為干預,保持設計的開放性。
3 結語
參數控制結構體現了現代設計中數理分析的基本理念,是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結晶,在設計者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參數數據控制著設計形態的整體變化,參變量影響著造型的基本結構,在這類形式中,數理性的參數控制主導著設計的整體面貌,使一部分造型呈現出多維的、富有層次感的線性結構;另一部分則體現出具有體塊形式的構成感,這兩類形式的造型規則,在自然造物和現代設計中均有體現,是自然、科技、人文三者在藝術設計領域有機結合的產物。
參考文獻:
[1] 金伯利·伊拉姆(美).設計幾何學——關于比例與構成的研究[M].李樂山,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10.
作者簡介:茹天(1990—),女,西安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