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建筑都是人類改變自然環境、創造和改善的一種人工環境使之達到滿意的狀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知識的生產與傳播發生巨大的變化,傳播速度快、信息可采取量大、覆蓋面廣這些優點使各大高校在教學中普及應用互聯網的方式教學。但在普及應用互聯網方式時,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結合互聯網時代對中外建筑的改革與要求,提出問題分析和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中外;建筑;改革
1 建筑史學概述
在人類沒有誕生前是沒有建筑的,那個時候生物都生活在洞穴中,后來有了人類的存在,窩棚被人類賦予了建筑的意識。所以,建筑從誕生的那一刻算起,其就背負了兩種職能,一種是居住,一種是美觀。西方早期的建筑理論家吉狄翁提出“建筑對于我們生活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由此可見建筑的好壞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關鍵。先天性的大環境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居住的小環境,先從建筑開始。建筑學在國內被分為國內建筑和國外建筑,在教學系統中簡稱為中外建筑。
2 中外建筑史教學中的改革必要性
2.1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由于學生注重的特點不同,有些專注中式建設,有些偏向于西式建筑,而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又各有細分,且每個人的實際受教育水平不同,對新知識的接受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由于這些大的差異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大部分的高校做的都是講解通用易懂的知識點,講解內容較廣、無法做到細致深入的課程。
2.2 教學方法課程單一、課堂缺少互動性
建筑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提前做好的以二維圖片配以文字做成PPT課件,配以講師程序化的課程講解,這種課程方式提高了上課的利用率。[1]省去了板書圖畫的時間,但這種填鴨式的講學課堂信息量過大,對圖片的記憶沒有板書的記憶力深。容易造成信息過大無法完成消化,難以把握知識點。建筑學在各大校一般都是大課堂的形式上課,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和學生無法完成互動和交流,老師無法完全把握學生的吸收結果。
2.3 缺乏實踐性
在建筑學上來說,教學實踐有助于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如果沒有教學實踐的環節僅憑課堂教師結合圖片演示的結果,對于學生來說無法完成認識一個建筑的完成,也理解不了建筑其中的精妙之處。現代社會發展更加注重實用性人才,從人才培養規律和環境來看,學生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在課外的學習是無限的。
2.4 考核方式不合理
建筑學的考試是以卷面問答和涂畫表格兩種方式完成的,這種以書面的形式容易讓一些學習不努力的學生有機會抄襲別人的問卷。對相當一部分認真學習的學生是不公平的,另外一方面建筑學不像其他學科按照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建筑學更重要的是動手實踐能力,考核方式以這兩種方式組成,容易造成一部分學生學習松懈。平時不努力學習,考試時候死記硬背也能考出不錯的成績,考完就全忘了。[2]對學習缺乏熱情,存在畏難心理。
3 在中外建筑史教學改革的措施
3.1 采取分班制
大班課程使得老師在講解上無法細分講課,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可適當采取分班的制度,比如分國內建筑和國外建筑的課程,這樣對于老師來說備課可以更為容易一點,也可講解更深入的一些知識點,有條件的高校可再進行細分,例如可分為蘇州建筑、杭州建筑等等。
3.2 多種教學手段并用
在課堂上講解時老師可適當和學生增加互動,比如多提問、讓學生對上一堂進行評價以及自由提問環節,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提高興趣,老師又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進行相應的調整。
3.3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
采取實戰相結合的方式對于應用型的高校建筑課程來說,需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但由于條件不足,一定數量的高校無法做到讓學生有實踐的可能性,學生無法體會到前人大師作品的高山流水的精妙絕倫性,只能從圖片上解,這種對于沒有親身體會親身觸碰對于他自己的創作沒有沒有靈感啟發的,學校可適當增加教學實踐環節進行彌補這項不足。[3]
3.4 改革考試方式
在考試中,可增加平時成績計量,還可加入動手操作模型分數,畢竟建筑更重要的是對于操作實踐能力,不能紙上談兵。現在的動手能力培養可以在以后就業中,對于實際建筑物的設計更能有把握力和了解,這樣不僅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為未來的就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3.5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
“互聯網+”時代,人人能夠共享知識,獲取知識的來源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和教材。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到所需的知識,同時在獲取知識效率大幅度提升時,相關的成本也在逐漸下降。而且獲取的知識會更快,幅度也會更廣。在這種大的趨勢下,學生和教師相互間可以建立微信群,實現知識共享。既可以傳授交流知識,又可以更好了解全面了解學生的想法。
4 結語
建筑不屬于即時消費的媒介,它是以時間為媒介代表特定的一個時期,向后人講述前人的事。那么在應用型高校來說應以指導思想為原則,培養目標為方向,不斷從各個方面對中外建筑進行改革探索。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方法,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能快速與社會接軌、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促進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延存.《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探析[J].科技信息,2016(12).
[2] 吳敏,姚曉潔.城鄉規劃專業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探討——以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例[J].安徽建筑,2016(6).
[3] 寧玲.《中外建筑史》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7(2).
作者簡介:李小娟,甘肅人,本科,四川商務職業學院設計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營銷,廣告策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