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形態構成課程是認識藝術形態的構成規律,解決由具象形態到抽象形態、由平面形態向空間形態轉變意識的設計基礎課程;是藝術設計類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基礎課。因此,為了豐富形態構成課程,需要形態構成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當代藝術相結合,開辟更廣闊的教學道路。
關鍵詞:形態構成;構成藝術;當代藝術
形態構成是藝術設計類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基礎課,藝術設計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包括室內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裝飾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工藝品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形態構成課程是認識藝術形態的構成規律,解決由具象形態到抽象形態、由平面形態向空間形態轉變意識的設計基礎課程。它包括平面、色彩、立體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三個部分分別以獨立的課程形式講述在平面、色彩、立體范圍內的構成規律和構成法則、方法。形態構成是研究探討形式美在所有平面及立體藝術中的構成原理、規律及法則,探討用多變的視覺形式來保證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對于現代視覺傳達藝術的創作實踐,提高思維想象力,啟迪設計靈感,具有奠基的作用。
形態構成課程以形態構成原理講授與形態構成實驗性作業練習的輔導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其中以抽象形態研究為主,研究形態構成的本質要素,并通過對平面設計作品和繪畫作品的分析,了解形態構成原理在創作、設計中的應用及視覺傳達效果,發現和創造嚴謹性、規律性和秩序性的構成美;在色彩形態中通過大量的現實作品分析和欣賞,認識和理解色彩形態設計的目的和意義,從中學習和體會到如何再現客觀物體的抽象形態,創造具有主觀理想的色彩意境;在立體形態中重點說明室內空間形態的立體表現及色彩的綜合視覺傳達效果,通過對各種材料媒介的熟練運用,發展和提高形態的表現技巧,通過對造型思維的邏輯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其設計水平,為后期的課程打好堅實的基礎。
構成藝術是以一種現代設計觀念呈現給我們的一種造型視覺藝術,它是對造型藝術、視覺設計中所涉及的形態、色彩、立體空間以及材料、肌理、質感等課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形態的組合規律、造型結構的組織原則、形式語言的表達等進行研究。從包豪斯學院開設構成課程,發展到所有的設計學院開設這個課程,經過了不斷的完善,更加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構成藝術已發展成為設計院校重要的基礎課程。形態構成課程也是在不斷完善中尋求更多的藝術知識與之相結合,不斷創新,尋求新的教學思路。
因此,我們把目光投放在了當代活躍的藝術市場,我們選擇了很多當代優秀的藝術家及他們的藝術作品作為理論依據和創作引導。
當代的藝術大市場百花齊放,每個優秀的藝術作品都以自己的藝術形式存在著,包括架上繪畫、數碼媒體、裝置藝術等,這些藝術作品的創新都是與時俱進,逐漸走向多元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同時不同的藝術也能滿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比如,近幾年在藝術市場上成交量較高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他的藝術風格有很多,從早期的無主題藝術到抽象畫創作再到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最后到他的風景畫和肖像畫。里希特在他的人生中的40年里跳躍式地變換著自己的畫風和題材,他是一位變化多端的藝術家。我們就要把里希特的這種不同風格的各個時期的作品和追求突破自我的精神傳達給學生,讓他們能夠突破自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構成作品。
談了國外的藝術家,現在我們來說一下中國的當代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在近20年一直活躍在世界藝術市場上,陸續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家推翻了因循守舊,陳腐不堪的藝術傳統,突破自己的創造力,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觀點和創作語言逐漸在當代國際藝術的舞臺上站穩了腳跟。以其中一位藝術家——戴帆為例,他將藝術看作一種思考不可思議的世界的方式,他的作品給我們一種不安而愉悅的視覺體驗。近年來,戴帆通過“DESTROY”開展他的建筑實踐,把他的藝術語言融入設計中,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2014年,他的“中國山西大同造園”參加“造—建筑中國”建筑設計展,他的建筑作品出現在浙江臺州的“海城新區”占地13平方公里,同時他的項目還包括美國得克薩斯州貝爾伍市占地400公頃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項目。
通過戴帆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用藝術的觀點和思考是能成功地運用在設計藝術當中。所以我們把形態構成課程的實踐教學與當代藝術的結合的課題是成立的。
如今,藝術領域出現了很多名詞,如語言符號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而我們藝術設計領域也一樣,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設計是相互影響的。怎么樣去打破人的“慣性思維”,挑戰我們現有的觀念與秩序?這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因此,用當代藝術家的思維方式,用當代藝術作品來引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拓展學生的開放性、當代性的思維方式,用當代藝術作品詮釋當今時代特征的方式來為我們設計領域的基礎教育添磚加瓦,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僅增強及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與藝術氣質,還對藝術設計有了一定的領悟。
因此,把形態構成課程的實踐教學與當代藝術相結合,通過理論與實踐,為我們的課程實踐教學開辟一條更加寬廣的教學道路,并能啟發和運用于今后的教學設計和生活中。
參考文獻:
[1] 辛華泉.形態構成學[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2] 趙殿澤.構成藝術[M].遼寧美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