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
【摘 要】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是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對資本主義教育不公平現象進行批判的同時,對未來社會教育公平進行了構想。正確認識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特征以及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教育的構想,可以為我國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推進指明了方向,即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關鍵詞】教育公平;當代價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到,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可見,總書記高度肯定青年一代在社會發展、國家建設以及民族未來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要發揮青年在社會和國家中應有的作用,應當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教育,從而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目前,我國教育還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所以,重新喚醒對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認識,對于解決我國教育不公平問題和培養青年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對教育公平的構想
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教育不公平的現實狀況,并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教育公平進行了一系列構想,主要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權、教育條件公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平等的受教育權
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國家中關于平等的思想,并指出:“現代資本家是憑借占有他人勞動獲得財富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社會公平、正義與權利平等往往都是一些虛偽的空話,沒有任何立足之地……”。[1]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丑惡的嘴臉,在其主張平等的背后,依然沒有改變其剝削壓迫無產階級的實質。資本主義社會是封建社會的延伸,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取代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因此,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具有虛偽性。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各國家相繼開展了關于教育改革的運動,雖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但是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可見,無產階級所追求的教育平等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平等,即每個人都應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馬克思認為受教育權應當屬于每個人都享有的基本權利,所謂平等的受教育權,是指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出身貧賤,不分貢獻高低等等,都能夠平等的享有基本的接受教育的權利。
2.教育條件公平
教育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部分,它與社會存在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會對教育條件公平產生一定的影響,換言之,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會對教育條件公平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教育具有社會性。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的教育觀念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必然產物”。[2]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無情地剝削和壓榨工人,而工人就包括了應當接受教育的適齡兒童。長期被剝削和壓迫的工人們試圖通過革命的方式爭取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實際上工人們接受的教育僅是徒有虛表,與資本家所接受的教育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是不值一提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使命主要是為資本家做工,最大限度的為資本家獲取經濟效益,因此,不能進入高水平的學校接受教育,只能在夜校學習,那里的教育條件水平極其低下,教育資源配置極差,教師往往不具備授課水平。另一方面,在資本家長期的剝削下,工人家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維持生計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家里能為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條件也是有限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而是為了灌輸給人們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受教育權,還是教育條件,都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3.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在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教育在實質上是具有虛假性的同時,提出了教育的崇高理想應當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資產階級所倡導的教育,其目的是使人變成為他們創造利益的工具,同時,他們害怕失去這種教育。畏懼工人擁有獨立的思想,從而與他們產生對抗。因此,資產階級為工人提供的教育就被限制在了先進大機器的使用技巧等方面,而不是對他們進行真正思想上的引導。馬克思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教育應當作為培養人的一種活動,交給人們知識是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其終極目標是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就是說,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指人們不只在腦力和體力方面有所發展,也要在能力、道德修養以及性格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還指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條件有三個,首先是要為人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權;其次教育條件也要更加公平;最后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途徑就是要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生產勞動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是要通過生產勞動這種方式,讓人們更好的學習知識,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把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崇高理想。
二、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特征
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最顯著特征是嚴謹的科學性和深厚的人民性。馬克思在批判先前學者對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繼承了他們所提出的合理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以工人階級為中心,從社會基礎出發,對教育公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嚴謹的科學性
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嚴謹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他從社會基礎出發,論證了教育與遺傳、環境的辯證關系。首先,他批判了遺傳決定論,他承認遺傳因素會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個影響不是絕對的、永恒的。他認識到了遺傳因素具有歷史性的特征,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延伸逐漸縮小,而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因為人的本質屬性就是社會屬性,而不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自然屬性。馬克思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闡述“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其次,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主要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主張通過改善環境來促進人的發展。這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就包括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這就決定了教育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也就是說,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就是生產關系的不公平。所以,要想改變教育不公平,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使生產力高度發展。最后,馬克思還特別強調影響人發展的因素還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可以促進人的發展。“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4]馬克思認為,實現教育公平的條件,一是變革社會制度,二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科學性就在于,他以唯物史觀為基石,科學地論證了教育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2.深厚的人民性
關于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第一,馬克思強烈地批判了資產階級嚴重侵害工人階級受教育權的同時,提出了要為工人階級及其子女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而不懈努力。這就突出了馬克思熱切的關心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真正的想維護底層勞動人民的基本權利。第二,馬克思教育公平所堅持的原則是維護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立場。馬克思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同時也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所以,維護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權利,使他們接受教育,從而使他們在思想上有所覺悟,才能形成與資產階級對抗的精神動力,最終才能推動社會在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第三,馬克思關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解放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相對于資產階級的教育,馬克思所說的教育不是狹隘的謀取私利,而是要維護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他不僅批判了資產階級教育的丑惡,而且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出路,即充分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引導人們從資產階級的奴役中走出來,解放自己,消滅階級和階級教育,才能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總之,馬克思關于教育公平思想的主張,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都是在維護人民自身的利益,所以說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性。
三、教育公平的當代價值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但是在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深入研究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內容及特征,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1.科學理解平等的受教育權為教育公平指明方向
平等的受教育權作為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實質,我們要對其有一個科學全面的理解,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公平尋找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馬克思所說的平等的受教育權是指每個人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內容則要因人而異。這個平等不是絕對的平等,是教育機會的均等,要對這一實質有一個科學的把握。
當下,造成我國教育事業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較為落后,從而導致這些落后地區的人們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從這一具體國情出發,我國應該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改變教育事業不公平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深刻掌握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實質即平等的受教育權。首先,我國應該保證每個人都平等的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延長基礎教育的年限,避免因為種種情況而不能完成學業的情況發生,保證每個人都能順利地完成在進入社會之前本應該接受的教育。這不僅對于教育事業公平的實現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每個人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其次,國家要發揮主體作用,把興辦教育擺在其工作重點里。我國要給予良好的教育環境,大力修建圖書館,發展公立學校,讓教育事業在國家的監管下蓬勃發展,為每個人平等的擁有受教育權提供保障。最后,在國家提供了關于受教育權的保障之后,也要引導和鼓勵公民認真的履行受教育的義務,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2.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教育公平提供物質基礎
馬克思從最實質的問題出發,提出了實現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才能為教育公平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有所差別,導致不同地區的人們接受教育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在教育公平上也就有所偏差。這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系,其根源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這就要求我國對生產力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給予特殊照顧,用經濟的發展來推動教育事業的公平。首先,在教育資金方面,我國要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幫助落后地區建立學校、完善教學資源,要逐漸使城鄉間的教育資金投入達到平衡的狀態,甚至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要大于城市。其次,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為農村地區以及落后的偏遠地區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給予他們提高生產力的機會。生產力提高之后,每個家庭對于教育的支出自然而然地就會增加,這就從根本上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最后,從教育資源的配置上,主要是教師的配置上,要鼓勵青年教育進入農村地區甚至偏遠地區,使城鄉教育資源在配置上趨于公平。所以,我們要以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作為我們實現教育公平的指導思想,同時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公平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從教育不平等的現實出發,批判教育不平等的實質,提出人人接受免費教育的社會理想和實現途徑,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5]所以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終目標。從國家角度來講,在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基礎上,要加大力度普及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注重青少年的道德修養以及良好性格的養成等等,使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政策,確保青少年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減少和避免輟學現象的發生。從學校角度來講,不要盲目追求升學率,要把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放在首位。給予學生充分自由,實現個體解放,這就要求教育者們深入學生內心,發揮其引導作用,讓每個學生的長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因材施教也是實現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有利方式。總之,把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最崇高理想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公平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6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頁。
[5] 朱磊.馬克思主義教育公平觀及其理論基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6),第30-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