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七大戰略之一,是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據統計,2016年中國的鄉村旅游業累計總營收已經超過5 700億元,接待游客總數達到21億人次。而農業聚落因其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存,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成為鄉村旅游產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針對農業聚落的保護利用,應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保護利用方式,而不能盲目地激進發展旅游業,有些農業聚落由于地理條件、古建筑遺存、自然風光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適宜發展旅游業,盲目開發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本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方家河頭村為例,探討農業聚落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關鍵因素及發展路徑。
鄉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歐洲,其概念也是歐洲最先提出,鄉村旅游概念從誕生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885年法國最先開始組織貴族到郊區鄉村去旅游度假,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具有鄉村性質且僅發生在鄉村的以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動[2]。該觀點認為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生態環境、農村文化景觀、農民從事的生產活動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為資源的旅游活動。廣義的鄉村旅游則突破了鄉村旅游只能是在鄉村地區從事旅游活動的界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各自的鄉村旅游形式,有些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卻并不屬于鄉村旅游,而有些發生在城市和景區的旅游活動又不僅限于城市,往往也會擴展到鄉村[3]。
農業聚落作為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村落,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農業文化遺產從概念上來說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文化遺產包含歷史悠久且構成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農業生產系統(GIAHS),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一無二的傳統價值,對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廣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中傳承而來,且保存至今的各種各樣的農業生產生活經驗,從總體上來說,主要包括聚落類、技術類、工具類、景觀類、工程類、特產類、遺址類、民俗類、物種類、文獻類等10種類型的農業文化遺產。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一種,又可以細分農、林、牧、漁類聚落以及農業貿易聚落等[5]。本研究對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產當中的農業聚落文化遺產進行分析。
中國的農業聚落歷經時代的變遷,在歷史的起伏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朝代更替,農業聚落也經歷了時代的演變。根據方家河頭村村委會提供的《方家河頭村概覽》整理可知,方家河頭村又稱河頭村,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方姓聚集村落之一。追溯其歷史,河頭村從秦朝時期就開始有人居?。荒纤螘r期,方姓始遷祖方紳、方天柱父子遷至桃花嶺腳下;明朝時期,方紳子孫遷居至河頭村,并漸漸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河頭村也被稱為“方家河頭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河頭村先后隸屬于河頭鄉(1950年)、龍山鄉(1954 年)、東方紅人民公社(1958 年)、龍山人民公社(1959年)、龍山區(1962年)、龍觀地區(1969 年)、龍山區(1971 年)、龍山公社(1972年)、龍山區(1979年)、龍山鎮(1988年)?,F存的方家河頭村的基本格局是由明朝的開國功臣湯和在1387年所建成[6]。慈溪市及方家河頭村歷史沿革及其建制情況見表1。
2.2.1 人口狀況 浙江省的農業聚落目前整體上存在一個很嚴重的人口遷出問題[7]。對比方家河頭村2004—2014年的人口統計情況(表2)可以發現,方家河頭村近十年的人口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始終維持在2 400人左右,可見方家河頭村人更傾向于留在本村生活??v觀全國的農業聚落,人口的凈流入與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呈正相關關系,因此穩定的人口數量對于農業聚落的可持續發展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表1 慈溪市及方家河頭村歷史沿革及其建制情況
2.2.2 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聚落的保護利用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于集體經濟收入較多的村落來說,擁有較多集體經濟收入的村落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助于完善村莊的基礎設施,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截至2011年,方家河頭村的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61 658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3.7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2 232萬元,與同年寧波市的人均收入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聚落相比,方家河頭村的經濟優勢很明顯。方家河頭村的工業產業主要產品有五金塑料、計數器、家用電器、電烙鐵等,其中電烙鐵是方家河頭村發展最好的產業之一,其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表2 2004—2014年方家河頭村人口統計情況 (單位:人)
留存至今的古村落建筑和環境設施成為方家河頭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也是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诖?,方家河頭村選擇了文化遺產分類分級保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立博物館、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保護結合的遺產保護模式。方家河頭村集中使用有限的資金大力發展村莊,在2003年被定名為歷史文化保護區,村內有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至今,方家河頭村先后投入4 500余萬元恢復了方家河頭村的原貌,實現了創建省級特色旅游村、寧波市古村落特色休閑旅游基地的目標。分別實施了古村入口環境提升以及停車場建設、方家路老街路面改造及兩側民居立面改造工程,古屋修繕工程,蘭嶼區塊及蘭嶼公園提升工程,藕池區塊環境提升工程,村旅游服務中心、旅游設施路線指示牌和景點介紹牌工程,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及景觀提升工程,古村線路改造工程等11大類80多個項目。同時,充分利用農村古樸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民宿、茶室、農家樂等特色產業,已接待游客50萬人次以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打造新農村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中,還把方家河頭村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經驗以標準文本的形式加以固化,并結合實際提出今后建設的要求。在實施標準過程中,盡量讓標準真正得到實施、運行,使相關工作的運行、評價有據可依,能夠得到有效的反饋信息,把項目落實。
農業聚落文化遺產方家河頭村的利用大致上是以發展鄉村旅游業為主,并輔之教育基地等方式。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方家河頭村充分挖掘了其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元素,借助古建筑群、古樹、古井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在此基礎上方家河頭村還利用了其“民俗類”文化遺產,并結合特色產品、手技手藝等元素加強了鄉村體驗的趣味性與特色。方家河頭村還主動融入了周邊的旅游產品,并與之實現了聯動,達到了共贏的效果。方家河頭村周邊有達蓬山、鳴鶴古鎮、茶馬古道、主題樂園、上林湖越窯遺址等著名風景區,當地政府通過構建旅游集群增加了游客,實現了共贏。方家河頭村通過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特色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共計接待游客超50余萬人次。
中國的農業聚落產生于漫長的歷史進程,由于朝代的更替、歷史的變遷,要想保留一些較為古老的村落還存在一定難度,而過于晚近的村落則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歷史積淀,自身具備的文化特征不夠明顯。從農業聚落的外形和構造來看,中國現存的農業聚多形成于明清時期,一般由鄉紳士族等主導建造,并最終延續下來。千年河頭古村位于慈溪市龍山鎮南部,三面環山,溪澗繞村。明代之前,該地已顯現村落雛形。河頭村內古井古樹隨處可見,古鎮古道四通八達,明清建筑錯落有致,輔以古樸幽深的殿廟祠堂以及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豐富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優美的環境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鄉村旅游業來說。優美的自然環境與農業聚落的古建筑及其保有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相輔相成,通過共同的作用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慈溪市位于寧波地區東部,境內擁有平原509 km2,丘陵163 km2,水域 87 km2,灘涂 295 km2。 長期的歷史積淀使方家河頭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村莊特色,村內環境優美,古建筑林立,且村內的建筑風格較為統一,幾乎沒有當代的建筑,偶有幾座建國之后的建筑,看似與村內明清時期便已經形成的古建筑風格截然不同,卻因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獨有的建筑風格,在村內形成了又一道與眾不同的景觀。方家河頭村內古樹林立,枝繁葉茂,與村莊周邊的山石渾然一體,展現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古建筑與古樹之外,境內古道縱橫,桃花嶺、仙霞嶺古道久負盛名,為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所在地。方家河頭村因其“水秀、山清、樹古、物質文化遺存豐富”而在2003年被評定為慈溪市第一批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為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旅游區。
農業聚落內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村落的建筑,這些建筑景觀也是農業聚落得以發展旅游業的最主要因素。這些古建筑以及其他物質遺存,輔之以相對原始的生產、生活狀態以及各種民俗文化,最終對游客產生顯性的吸引力。方家河頭村具有豐富的古建筑遺存(表3),包含古民宅、古道、古井泉、古街巷、近現代建筑等多處,且近十年內都有修繕投入,分屬1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6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是方家河頭村得以發展旅游業的最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方家河頭村還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在其村域面積內有一大批古樹名木,包括800年以上的古樟、700年以上的銀杏、600年以上的鴛鴦樟、400年以上的桂花樹以及200年以上的柿子樹等,隨處可見。據統計,方家河頭村內掛“浙江省古樹名木”牌子的古樹,占到慈溪全市總量的2/3(表4)。
農業聚落歷經歲月的積淀,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韻味,與當今社會的“快餐”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便是在商業活動繁榮的當今社會,農業聚落本身所固有的文化依然可以完整地被保存下來,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也會越來越大。方家河頭村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無論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還是各種傳說,都見證了方家河頭村的歷史和發展狀況,最終成為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

表4 方家河頭村古樹名木情況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是時代的明智選擇,歷史農業聚落的保護利用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人們對于鄉村旅游的熱情逐步高漲,應該抓住歷史農業聚落進一步發展的機遇,充分挖掘農業聚落特有的價值,促進歷史農業聚落的保護與利用,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農業聚落保護利用的主體主要有政府部門、商業投資機構及村集體和村民等(表5)。政府部門在保護利用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保護利用規模、資金投入、社會影響等方面都較其他主體有明顯優勢,但是農業聚落保護利用的復雜程度使政府部門的現有政策不足以支撐農業聚落保護利用的實際需要,商業投資機構的強大資金保障可以幫助政府。村集體和村民則是農業聚落保護利用的關鍵主體,村集體和村民對歷史農業聚落更加了解,也擁有更加深厚的情感,會投入熱情參與農業聚落的保護,保護意識也更強烈。但是當前中國的現實情況是,政府作為主體之一發揮的作用過大,致使村集體、村民和商業投資機構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8]。
從農業聚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主體來看,政府、商業投資機構、村民和村集體之間權責的混亂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聚落發展鄉村旅游業。構建完善的保護利用機制,是解決各主體權責不清的主要措施,應當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明確各級政府的權力,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鼓勵村集體和村民參與農業聚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同時政府應當對商業投資機構進行適當引導,既保證其投資熱情,又能夠使他們更多考慮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以及在重視對農業聚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當中更加注重保護。

表5 農業聚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主體
方家河頭村擁有豐富的古建筑遺存,然而村民對古村落的價值認識不足,主動保護意識不強。由于政府在對古村落的管理當中“一手抓”,管得過多過寬,造成村民認為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利用是政府的事情,很少能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其作為古村落保護利用主體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另外,在實地調研中還發現,一旦古村落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產生沖突時,古村落的保護便很難獲得村民的支持。
作為中國一項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古村落的保護工作理應受到當地村民的重視,也應該讓當地村民參與古村落的保護,發動村民成立專門的農業聚落文化遺產保護組織。與此同時,應當從農業聚落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完善村民參與機制,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群眾認識到保護農業聚落的重大意義,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農業聚落的社會管理工作,提高村民參與度。
方家河頭村從業者多為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缺乏同業或異業的競爭與合作,使得旅游產品開發不足,鄉村旅游仍停留在觀光、購物等項目上。與地方文化結合較少,缺乏能夠反映地方傳統文化、社會組織形式、鄉村節慶、農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旅游項目或活動,尤其缺乏對當地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文化傳承等有關的旅游產品與服務。鄉村旅游項目也嚴重缺乏,大部分游客僅能以自然賞景為主要參與形式。部分以“鄉村”為題材的旅游產品,試圖在旅游文化上尋找結合點,但普遍缺乏獨特性,無法吸引游客重游。
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應當融入民俗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這也是鄉村旅游與其他旅游很重要的區別。因此,對于農業聚落文化遺產來說,應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民俗體驗,并配合農作機械與地方民俗的節慶活動來設計鄉村旅游的行程,并通過興建文化禮堂、博物館等形式發揮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