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2019年7月8日,在浙江虎哥環境有限公司的分揀總倉內,員工在流水線上分揀可回收垃圾。
隨著國內最大規模的垃圾分類之戰在上海正式打響,另外45個重點城市也陸續出臺政策,垃圾分類從“上海卷”擴展到“全國卷”??梢哉f,人人參與、人人動手,垃圾分類在全國各地刮起了一陣“時尚旋風”。
我國的垃圾分類其實啟動得很早,早在2000年,當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等8個城市就開啟垃圾分類收集試點。這一試就是19年,直到今天,效果還不盡如人意。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董會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垃圾分類要真正變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肯定是一個需要長期推進的過程,“因為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人,需要改變人們的思想、認知和生活習慣,這個過程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從國外的經驗看,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通常需要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和教育”。
董會娟表示,關于我國垃圾分類的推進歷程,她比較認同三階段的說法。
第一個階段可稱為倡議階段(20世紀90年代),主要是國家提出進行垃圾分類的一些指導性文件,倡導建議開展垃圾分類。例如1992年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首次提出我國“要進行垃圾分類”,1996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37條,再次指出“城市生活垃圾應逐步分類收集、分類運輸”。
第二個階段稱為試點探索階段(2000-2015年),2000年國家建設部發布《關于公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確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 8 個城市作為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正式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自此開始,國家不斷推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等垃圾分類法規和標準。
第三個階段為強制分類階段,此階段始于2016 年6 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布的《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標志著我國垃圾強制分類的開始。三個月后又緊接著發布《“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和量化垃圾分類目標,確定46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城市,并要求這些試點城市在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而單是上海市的垃圾分類標準此前就經歷過五次變化。
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又印發了《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決定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意味著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展開?!锻ㄖ芬蟮?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上海,這次真真正正成為了全國的先鋒,責任重大了。
因此,這次上海是強力出擊,準備發起最猛烈的攻勢。
在董會娟看來,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宣傳教育和培訓的持續加強是重要前提。目前大多數人的環保意識都明顯提高了,也理解和支持垃圾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還不完全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有待繼續加強;同時也需要加強對部分環保意識低的民眾的培訓?!?/p>
“第二是垃圾分類體系缺乏從源頭分類、中端回收收運到末端分類處置的完整鏈條,存在嚴重的鏈條脫節問題。尤其是前端分類后是否能分類收集并最終分類資源化處理,前端分類后末端混裝是影響人們進行垃圾分類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p>
“第三是資金投入大,尤其是垃圾分類體系建立初期的資金投入很大,包括宣傳培訓、分類設施、場地、處理設備、運營維護以及人員費等,如何保障可持續的資金是重要挑戰之一?!倍瓡赀M一步表示,“第四是垃圾分類方式操作性強不強,這也是垃圾分類體系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需要充分考慮分類標準實施時人們操作的便捷性和可行性。我們之前做過調研問卷,結果顯示便捷性是影響高知和高收入人群進行垃圾分類的最重要因素。”
看似簡單的四種分類真要做起來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有些廚余垃圾分起類來,一下子還真讓人“頭大”:豬骨頭、螃蟹殼、雞骨頭、小龍蝦殼怎么分?也許翻看答案才能知道:前兩種是干垃圾,后兩種是濕垃圾。
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廚余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干濕垃圾并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于濕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干垃圾。
“實際上,垃圾分類最終走向強制是一個必須的過程。”劉建國認為上海的垃圾分類方案有幾個特點:“第一,它強調全過程的分類、減量。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強調居民要去做好分類,然后可能擺一些分類的垃圾桶就行。但這次強調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都要嚴格做好分類,這樣就構建了一個體系。”

漫畫/ 崔泓
在責任主體邊界和相應的職責劃分方面,這次都比較清晰。從分類來講,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也是一個分工合作的責任體系,所以在當中作為垃圾產生者的居民,作為垃圾處理者的企業,作為垃圾管理者的政府,要各負其責。
推動垃圾分類過程,同時應該是一個培育民眾環境責任心和公德的過程。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垃圾分類工作會取得實質性的變化和進步。
同時,這次的分類還強調了強制力和約束力,比如: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要罰款,不分類不處置等。通過這樣一些方式逼迫在環節當中的各個主體,能夠去盡到自己的責任。
另外,“它強調了政府統籌、部門的聯動,建立協同推進的制度。過去做垃圾分類的時候,常常是把責任壓在某一個部門身上,但部門的權限非常有限,難以調動那么多資源去推動如此復雜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政府主要的領導親自去抓,建立多個相關部門協作的機制,推進的阻力就會小一些,力度就會大一些,進度也會快一些?!眲⒔▏硎?。
的確,這次的分類中矛盾最大的是廚余垃圾?!皾窭降追诌€是不分,我認為肯定要分,因為我們的垃圾處理設施在后端,后端的污染比較重,效率相對比較低,廚余垃圾含量過高是一個主要原因?!眲⒔▏硎?,要想對廚余垃圾有所作為,前端必須要采取干濕分離的措施。
董會娟也認為,“如果要進行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推動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將濕垃圾單獨分出來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濕垃圾單獨分離出來進行堆肥或發酵制沼氣比直接焚燒的效率要高很多,而且目前上海垃圾成分的約60%為濕垃圾,單獨資源化利用更加有必要”。
至于有的地方將濕垃圾列入“其它垃圾”,董會娟表示,尤其是在以填埋或焚燒處理方式為主的地區,這種現象應該是普遍存在的,但她覺得,“如果未來這些城市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的話,廚余垃圾也是要分開收集、單獨進行資源化利用的”。
但分出來多少,劉建國覺得是值得去思考的,“并不是說干濕要完全分離,分出來一部分品質比較好的濕垃圾,能夠得到很好的處理和利用。剩余的其他垃圾就是干垃圾,完全能滿足后端垃圾處理設施的處理和利用要求”。
所以歸根結底一句話:干濕肯定要分,但要適度,不是分得越徹底越好?!斑@里面有一個度的把握,不要指望我們的干垃圾當中沒有可回收、廚余垃圾,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現在如果把這個定得太死、太剛性,會人為地加大垃圾分類的難度,這沒有必要。分離出一部分濕垃圾,剩余的其他垃圾就混到干垃圾當中,最后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以能量的形式回收,這是最經濟最高效最徹底的利用,現在沒有哪一種能夠比之更經濟、高效、環保?!眲⒔▏M一步解釋道。
有文章將上海這次垃圾之戰的本質形象地比喻為“修大渠”,只要“分類垃圾處理能力”這條大渠修好了,各種分類垃圾會逐漸匯聚過來,最后涓涓細流一定會形成江河,也是垃圾分類能顯示成果的時刻。
“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確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就像我前面講存在的問題時指出的那樣,需要全鏈條體系構建才能最終保證垃圾分類回收體系真正建立。”董會娟介紹,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包括源頭分類、中端收集收運、末端處理處置三大環節。其中,源頭分類就是目前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垃圾的分類,這一環節通常也是最難的環節;中端收集收運則是在垃圾源頭分類后,專門的分類收集車輛將分類后的垃圾從各個回收點運送至中轉站,進行分類打包和壓縮等處理后進一步運送到更大的區域回收中心,并最后進入各末端處置企業。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在鐵路上海虹橋站,志愿者在宣傳垃圾分類小知識。

10種垃圾“拎不清”
“各個環節是緊密連接、同等重要的,缺少哪一個環節都難以為繼,垃圾分類必須考慮全鏈條體系構建。”董會娟強調道。
但有一點大家需要厘清的是,“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是兩個概念。董會娟進一步說明,源頭減量是指針對人們過度消費、奢侈包裝、餐飲鋪張浪費、一次性消費等產生不必要垃圾的問題,“倡導人們改變消費模式,提倡綠色消費,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量”。而垃圾分類則是在垃圾產生后如何更好地通過分類回收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皟烧叨际菧p少垃圾處置量的重要手段,需要協同推進?!?h3>短期內處置成本提高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在《從經濟學角度八問垃圾分類》一文中寫道,說到底,生活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既是一種環?;顒?,也是一種經濟活動。
戴教授團隊中的一位副教授曾核算過每分出一噸濕垃圾所需的成本,記得開始時是5000多元,直接把戴教授嚇得目瞪口呆。在他強烈質疑下,去掉一些成本項,最終降到3000元。
“真正的問題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目的,我們可以忍受多高的成本增幅?”戴星翼提出這樣的疑問。
劉建國也坦言,垃圾分類后,短時間內成本一定是上升而不是下降。因為需要建更多的設施,管理成本也會增加,需要讓居民做到源頭分類投放,當中各種社會成本、經濟成本也更高?!暗夹匝h的系統形成以后,整體的成本會緩慢地下降。但千萬不要指望垃圾分類以后成本會下降很多。”劉建國的團隊去各個地方調研后發現,現在分類做得好的地方,成本上升是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只是我們要讓它合理化”。
董會娟建議:“PPP公私合營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成本問題的模式,政府主導并與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簽署特定環節的合作協議。但垃圾分類是實現廢棄物循環和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因此,不管垃圾分類是否經濟合算,都要去投入。”
原因至少有三點。首先,垃圾分類是應對我國垃圾圍城困境,解決垃圾填埋場不足的必然路徑,通過垃圾分類可以有效促進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有效減少垃圾填埋量。其次,垃圾分類及循環利用可以“變廢為寶”,減少對原生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有效應對資源和能源短缺危機。第三,垃圾分類和循環化利用,通常可以減少原生資源開采加工過程產生的污染和排放,應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董會娟說,從國家推行垃圾分類的進程來看,目前處于垃圾分類的強制執行階段,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到了快速推進時期,加上國家領導也非常重視并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建設,因此全國各地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家熱情高漲,“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垃圾分類工作會取得實質性的變化和進步”。
而對于如何引導市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戴星翼的看法是,這是一個需要講情懷、公德、奉獻的范疇,需要無數老百姓以自己的舉手之勞做出貢獻,“推動垃圾分類過程,同時應該是一個培育民眾環境責任心和公德的過程”。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業內有觀點認為《方案》的發布將開啟一個“萬億市場”。
對此,董會娟表示,“無廢城市”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但要注意“無廢城市”并不是說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無廢城市”中的廢物不僅包括生活垃圾,也包括工業廢物和農業廢棄物和建筑垃圾。目前,“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和試點城市均已推出,加上生活垃圾分類的快速推進,相信將會加速“無廢城市”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