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2019年6月30日,上海,盒馬鮮生在就餐區為食客提供干垃圾和濕垃圾兩種垃圾桶,多數食客都能做到簡單的垃圾分類,將廚余垃圾投入濕垃圾桶,將包裝袋等投入干垃圾桶。
你垃圾分類了嗎?你被罰款了嗎?你是什么垃圾?
“垃圾分類新時尚”正式實行半個多月以來,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于干濕分類,對于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上班族來說,濕垃圾的分類及投放,尤其令人傷腦筋。
在普陀區上班的醫生王妍說,自己平時上班沒準點,又正值炎熱夏季,濕垃圾一天不扔就會發酵,味道那叫一個酸爽。為了逃避濕垃圾分類,7月以來她不敢在家開火燒飯,也不敢叫外賣,天天下館子,期望把重擔轉嫁給餐廳。
濕垃圾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余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轉化成有機物,所以適宜采用生物技術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占到50%以上,僅上海每天就產生4800噸濕垃圾,作為大部分市民的困擾源,如何將濕垃圾高效率、資源化處理,一直是業界探討的熱門課題。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濕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它們會去往哪里,經歷些什么。中國濕垃圾的處理技術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續推廣的模式。在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啟動后的兩個月,《新民周刊》記者從家庭、小區、中轉站、再生資源中心、垃圾處理廠實地見證了“濕垃圾”輾轉奔波的一生。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謝冰教授認為,無廢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依靠一個環節,而應從垃圾源頭的減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資源化利用三個方面系統化考量。目前,濕垃圾的處理技術主要兩種,一種是好氧發酵,一種是厭氧發酵,兩者的差別在于有氧與無氧的條件差別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資源再利用的過程。
在上海,針對第一步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化實踐,各個轄區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發酵范圍內“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術,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區南翔鎮永翔佳苑2192戶中的一名業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術的受益人。晚上8點,趁著飯后遛彎的功夫,王阿姨將兩袋廚余垃圾破袋后,倒進了就近的垃圾投放點。“‘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于垃圾無害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考慮。”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這是為末端處置環節掃清第一步障礙。
兩個小時后,垃圾短駁車將四個投放點的垃圾統一裝車,運到了距離小區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這間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里面擺放著一臺金屬質地的生化處理機,別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揀員說,小區一天產出的1000多公斤濕垃圾,它能在8小時內全部“吃掉”。
南翔鎮永翔社區居委會衛生干部陸春燕告訴《新民周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備兩名分揀員,主要把關純度檢查,分揀出濕垃圾中的金屬、塑料制品等雜質,然后將分類好的濕垃圾倒入自動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時,生化處理機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機餐廚垃圾,降解率達99.37%,最后,濕垃圾變成無色無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類似利用好氧分解技術將微生物分解的消滅型模式,在徐匯區得到了資源化的升級應用,變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環保體驗中心,一臺占地4平方米、高度超過2米的濕垃圾處理機,將100公斤的一箱餐廚垃圾“吃”下去后,15分鐘左右,“吐”出來的不止有養魚的清水,還有汽車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長用的有機肥。“處理機的內在循環原理,就像食物在人體內的循環,目標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每天有超過20噸濕垃圾就地減量,減量達到了70%到85%。
謝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對小區環保措施的嚴密性、政企聯合監管以及二次污染物的處理提出了較大挑戰,關于噪聲如何消除,殘余物怎么處置,流程如何監管,污水排出是否影響市政管網等關鍵問題,執行部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預案。
當然,上海郊區的濕垃圾,處理方式又會有所不同,考慮到農村濕垃圾包含了農業廢棄物與濕垃圾混雜,“好氧堆肥”的模式較為適宜普遍。松江區葉榭鎮在全區首創的“好氧堆肥”模式,通過對麥秸、菜葉、剩飯等濕垃圾的分揀、粉碎、添加輔料、高溫細化、堆肥發酵等環節,作用于農田、園林綠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噸濕垃圾。
在松江經驗基礎上,奉賢、崇明等農村地區已全面推廣濕垃圾“積肥還田”模式,在田頭建設小型積肥池448個,村民日常產生的濕垃圾直接由保潔員收集至積肥池,經過數月自然發酵后施入農田,真正實現濕垃圾微循環就地消納不出村。根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0天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家庭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優勢,由于源頭損耗小,家庭堆肥產出的植物數量,分別是大型工業化堆肥和填埋場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發酵技術的多樣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頭減量化的探索與努力。但在謝冰看來,濕垃圾真正做到“無廢”,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節約食物,減少浪費。據報道,食物浪費背后是10倍以上的生物質資源“足跡”,做到濕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同時為土地和能源系統補充生物資源。
濕垃圾的源頭減量只是一個開端,僅限于社區、街道等點對點小范圍開展,存有局限性,在上海,現實處理能力與日益猛增的濕垃圾噸量之間的矛盾,證明實現濕垃圾的規模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畢竟,大多數上海市民產生的濕垃圾,并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樣,可就地、就近解決,大部分還是要依靠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送到專門的終端濕垃圾廠處置。
位于閔行趙家村的閔行區餐廚再生資源中心,剛剛建成投產兩年有余,作為覆蓋閔行全域餐廚垃圾的處理站,利用好氧發酵技術,將濕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再轉換為土壤調理劑,直接作用于農作物。這一“從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為濕垃圾規模化地“變廢為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