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境自然



比起以“中華”為名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鱘”這些在電視節目中頻頻露臉的“明星物種”,中國鱟顯得默默無聞。人們甚至不知道它們是海洋環境健康的重要指標,不知道它們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神奇生靈,不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鱟。歷史上,閩粵一代漁民偶爾會吃鱟??墒墙陙恚?“吃鱟”卻形成了一種不健康和沒有規范的市場。在我國,關于中國鱟的記載由來已久。沿海居民常見它們成雙成對上岸產卵,以為它們是一生一世忠誠的伴侶,永不分離,因此中國鱟被稱為“海底鴛鴦”。
北部灣的中國鱟
中國濱海濕地的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僅潮間帶灘涂面積就有217萬公頃,沿海水域是為數眾多的水生生物、鳥類和兩柄動物的柄息地及一些洄游魚類的繁殖地。
北部灣濱海濕地是中國重要的濱海濕地,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里有潮問帶灘涂、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生態系統,生活著中國鱟等眾多珍稀物種……
清晨的海算不上熱鬧,只有灘涂上一道道醒目的“川”字型,顯示著曾被造訪過的痕跡。這是幼年的中國鱟爬行時用堅同的頭胸甲將土黃色的灘涂表層泥沙推開,露出下層的青黑色底質,再用長長的劍尾在地上拖出的痕跡。而在這條“鱟道”的盡頭,幼鱟或休憩,或爬行。
每年夏天,大如鍋盔的鱟爸鱟媽會雙雙對對地從海里游回岸邊沙灘上產卵。但是很可惜, “美境白然”開展夏季北部灣濱海濕地科考行五年以來,調查志愿者僅在2015年的調查中發現過一次疑似成年中國鱟上岸產卵。在“美境白然”開展“不吃鱟消費倡導行動”以前,北海熱鬧的夜市中每一兩家大排檔就有成年鱟出售。這種體型大到在水箱中幾乎無法轉身的成年鱟,一只母鱟要賣到200元以上。也就是這200元,讓原本灘涂上隨處可見,多得被用來堆肥的鱟,“榮升”為今天連漁民都難得一見的珍貴的餐桌“佳肴”。
鱟是在地球上存活了四億年的活化石,但比起以“中華”為名的“中華白海豚”“中華鱘”這些在電視節目中頻頻露臉的“明星物種”,中國鱟顯得默默無聞。人們甚至不知道它們是海洋環境健康的重要指標,不知道它們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神奇生靈,不知道中同到底有多少鱟。人們只知道一個事實:每天都有鱟因為人類的捕捉和環境的破壞而消失。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瀕危物種評估標準,如果一種生物在十年內總數量減少了80%,它就會被評估為“極度瀕危”。短短二十年問,從“每天收一兩千斤(據當地漁民講)”到現在無法看到鱟上岸產卵,這樣的劇變讓我們擔心中國鱟的數量減少程度甚至高于80%。然而近幾十年來鱟的數量變化,種群受到的威脅等各類信息都十分缺乏,以至于在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中國鱟一欄里,仍然是“數據缺乏”。也就是說,這樣一種在醫學、仿生學和歷史文化中留有重要印記的物種,到了21世紀還是沒有人確切知道它的大致數量和增減狀況。中同到底有多少鱟?我們該怎么保護鱟?或許,只有詳盡可靠的種群數量調查能提供最基本、最有效的證據。我們希望通過一個長期的監測,能夠為以后的研究和保護行動提供支持。
“吃鱟”
北海大冠沙一帶有相當廣闊的潮問帶,寬達十余公里的灘涂一望無際,漁民帶的越南帽遠看只是一個難以辨認的反光的小點,成片的紅樹植物白骨壤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果實——欖錢。趕海人在挖著沙蟲和文蛤,漁民們正在布網捕魚,前來體驗趕海的游客更是對潮問帶生物充滿了好奇。似乎大家都把看似“永不枯竭”的海洋饋贈當作理所當然。
充滿欲望氣味的空氣正在打擾在這里生活的鱟。雖然西背嶺區域的灘涂上,仍有較高的幼鱟密度,但漁民布下的立式漁網(漁箔)已經成了攔在鱟面前的生死線。志愿者曾經在不到2個小時的漁網調查中,就在兩張漁網里找到多達35只幼鱟,被困在無處可逃的網里。而那茫茫的灘涂上,層層疊疊的漁網迷陣,又該有多少鱟無路可逃?
歷史上,閩粵一代漁民偶爾會吃鱟??墒墙陙?,“吃鱟”卻形成了一種不健康和缺乏規范的市場:鱟的供需市場的不斷擴大,加劇了鱟的野外種群數量的下降。如今,鱟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價格不斷飆升,甚至在南方很多曾經有分布的地區都已經很難看到。
在北海的海鮮市場,各主打海鮮主題的大排檔、夜宵攤市中,時??梢钥吹街袊c的影子,煎炒烹炸和煮湯都被稱之為“美味”。本地的市民沒有根據地認為鱟可以為人的身體帶來好處,外地游客也常被“北海特產,其他地方吃不到,一定要嘗嘗鮮”的好奇心所驅使。吃鱟之風一時盛起。
對中同鱟的不合理利用,成為了導致20多年問成鱟數量下降90%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昔日遍布夏日灘涂的成鱟上岸產卵的盛大場面,如今已經多年不見,沙灘上甚至連一只成年鱟都看不到了。
鱟與文化
在我國,關于中國鱟的記載由來已久。宋代的 《爾雅·翼》中有“雌常負雄,雖風濤終不解,故號魚媚。失雄則不能獨活,漁者取之必得其雙,故吳都賦云乘鱟黿鼉”的記載,描述的是鱟在繁殖季節借高潮上岸產卵時,雌雄交 配的場景。明代的《三才圖會》和《本草綱目》中也有關于鱟的記載。不過,古人筆下的鱟常常被捕繪成魚。鱟融人了沿海地區的文化,出現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俗語、諺語,比如“抓鱟公,衰三冬”“抓鱟母,衰一斗仔久”,意思是只抓成對出現的成鱟中的一只,就好像拆散了他人的好姻緣,是會帶來厄運的。又如“鱟腳鱟蟯”,比喻有人辦事不利索、遲鈍、慢吞吞,也是當地人對鱟的習性非常了解以后得出的生活用語。
在中同南方沿海居民的生活中,鱟殼還常常被制作成“鱟靴”,用來舀取東西或者炒菜。人們還有食鱟的習慣,比如以鱟為原料制作“鱟粿”等食物。
“鴛鴦魚”的說法從何而來?
沿海居民常見它們成雙成對上岸產卵,以為它們是一生一世忠誠的伴侶,永不分離,因此中國鱟被稱為“海底鴛鴦”。
實際上“海底鴛鴦”并不是一夫一妻的忠誠伴侶。它們的配對選擇可以說就是“隨緣”。不要說一輩子,可能一個繁殖季里也不一定是同定伴侶呢。
中同鱟分雌、雄,雌雄差異也很有意思。雄鱟不像人類的男性一般比較強壯魁梧,而是比雌鱟體型小很多。交配的時候,雄鱟要靠雌鱟“強壯”的身體馱著它一直從海底游到高潮區的產卵地,但是交配一結束,雄鱟可能很快就拋下疲憊的雌鱟獨自離去。
不僅如此,中同鱟的越洋親戚美洲鱟還常常出現一雌多雄的交配場景:雌鱟被數只雄鱟包圍著,科學家們還專門為此發明了“衛星雄性”( satellite male) 一詞來形容那些在爭搶配偶過程中沒能夠抱住雌鱟身體而擠占在四周的雄鱟們。
除了交配產卵的季節,成年中同鱟一般都生活在近海約20 - 40米深的海溝里。在高潮區沙灘上孵化的幼鱟則會在潮間帶灘涂區域生活數年,通過一次次蛻殼長大,直到回到海底繼續長大成年。在不同的生命時期,中同鱟的柄息地可以說涵蓋濱海濕地和海洋,其中高潮區的沙灘、潮間帶泥沙質灘涂、紅樹林、海底等環境對不同時期的它們都十分關鍵。
中國鱟為什么瀕危?
中同鱟曾經遍布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白浙江到海南都有數量巨大的野生中國鱟種群的分布。沿海漁民們還時常能想起,幾十年前,每當夏季來臨、大潮之際,成對成對的成年中國鱟就會擠滿海灘交配產卵。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鱟的命運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折。
當時,鱟試劑剛剛引入中國,鱟試劑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對鱟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對中國鱟的大量捕撈。在此之前,人們對鱟的利用僅限于沿海漁民“偶食鱟”或者用鱟殼制作水瓢、鍋鏟、辟邪用的虎頭牌等。在取血技術還不過硬、采血規范還不成熟、鱟資源保護不受重視的情境下,大量中國鱟被捕撈,最終走向死亡?,F在已不僅僅是漁民“偶食鱟”了,鱟的食用形成了一個不健康、沒有規范的全民市場。這種資源的無序和過度利用,進一步導致中國鱟的野外種群數量持續下降。 這些死亡其實并不完全是因為取血,更多是人們對被取血的中國鱟“物盡其用”的處理。這些處理方式包括將鱟殼作為幾丁質原料賣給工廠、將鱟的尸體用于堆肥、將鱟作為食物賣到市場……
隨著時問推移,中國鱟野外種群急劇減少,鱟試劑產業也受到重創跌入谷底,許多鱟試劑廠倒閉;像幾丁質和堆肥這樣“浪費”的利用方式也逐漸消失。但是,由于資源變得稀缺,中國鱟在餐飲市場反『町更受歡迎,價格飆升。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坊間傳聞”推銷鱟的各種“食補”功能,比如“催奶通乳”“清熱解毒”之類的。
根據“美境白然”科學保護團隊五年多來的深入調查與研究,北部灣一帶的中同鱟種群數量在近20年間下降了90%以上,近四年,鱟的數量依然每年在銳減,命運岌岌可危。曾經遍沙灘可見的鱟,如今卻淪落為連漁民都難得一見的餐桌“佳肴”。中國鱟由此“瀕臨滅絕”。
“美境白然”已經在1600公里的廣西北部灣海岸線上建立了9個底柄生物和鱟類長期監測點,13個水鳥監測點,1個猛禽監測點。每年夏天,“美境白然”會組織北部灣濱海濕地科考行,自2014年開始,已經進行了5年。2016年起與北海市的旅游、工商、海洋等部門聯合開展“不吃鱟消費倡導行動”,發展不吃鱟餐廳,截至2017年底共有81家餐廳成為不吃鱟餐廳;截至2018年底對北海市的海鮮餐廳基本實現全覆蓋。
目前,全世界對鱟的研究不夠充分,數據不足,保護力量依然薄弱。雖然,中同鱟是廣西、廣東、海南、福建等省份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法》、《廣西壯族白治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規定》的保護,未經許可的捕撈、販賣、消費等都屬違法行為,但目前中國鱟并未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保護力量仍有很大不足,相關的研究也很缺乏,在IUCN的評估中為“數據不足(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