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7月25日文章,原題:一個放慢的中國使這三個國家“最受傷”本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次調低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預測的3.3%降至3.2%。隨著貿易戰持續進行,一些國家的形勢比其他國家更糟。
盡管中國的一些最大貿易伙伴或許并未與華盛頓發生貿易爭端,但它們仍然被置于美中貿易戰的“交火”之中。其中“最受傷”的三個國家是:
韓國韓國是中國計算機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國之一。盡管華盛頓與華為的“戰爭”已經趨冷,但韓國的科技行業仍然面臨逆風。三星等韓企正面臨中國本土產品與日俱增的競爭,后者正不斷蠶食韓企的市場份額。一個增長正在放緩的中國經濟意味著韓國對華2030億美元的出口陷入萎縮風險。在亞洲,韓國是遙遙領先的最大對華出口市場,該國1/4以上的出口產品都跨過黃海進入中國的港口。
巴西從用于煉鋼的鐵礦石顆粒到大豆,巴西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來源國之一。但今年巴西可能要被迫在其對華出口清單上砍掉至少300萬噸大豆。(據說)中國近來已允許本國企業至少從美國進口相應數量的大豆。去年,中國幾乎沒從美國購買任何大豆,促成了巴西1000萬多噸大豆的對華出口。
智利智利是向中國出口銅的主要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增速放緩意味著中國減少從智利進口銅。中國是智利的頭號貿易伙伴。
在出口領域,這三個國家最依賴中國。此外,從在GDP中的占比來看,對貿易依賴度最高的國家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且對外開放的亞洲經濟體,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即使對華貿易在這些國家出口總額中的占比低于15%,但強勁的對華出口往往足以支撐其就業市場。
放眼未來,以上國家和中國其他貿易伙伴面臨的主要風險將來自(美中)貿易磋商的不確定性。但對這些國家來說,這種結果將令它們有喜(中國或將從巴西進口更多大豆)亦有憂(中國對科技產品的需求或將變得“內向”并有可能希望韓企在中國生產)。▲(作者肯尼斯·拉珀扎,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