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連

摘 要: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空前發展,“超級連接(Hyperconnectivity)”一詞應運而生。它由加拿大社會科學家昆—哈斯和威爾曼于2001年提出,“用以描述當今社會多渠道的溝通方式,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電話以及互聯網”[1]。它也是計算機網絡中的一種潮流,凡是能夠或應該通過網絡交流的事物都將通過網絡來交流,包括人與人、人與機器以及機器與機器的交流。這一潮流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館由于其教育、研究和欣賞功能,必然也融入這一潮流。因此,國際博物館協會將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此外,我國的《博物館條例》明確“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2]。在這種境況下,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率先發布了中文簡體和英文網站,隨后又相繼增加了日、法、意、德、韓、荷等語種,向國外介紹傳播中國文化和歷史。國內其他各大博物館也因時制宜,紛紛推出英文網站。
關鍵詞:信息技術;超級連接;策略
肩負著傳播壯鄉各族人民獨特歷史、文化、民俗使命的廣西博物館,該如何抓住的這一對外宣傳的良機和挑戰呢?筆者認為,在鎖定國內核心觀眾的同時,應適時開通英文網站,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廣泛性,挖掘海外和境內的外國“新公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及時了解其他兄弟網站的特色,積極吸收先進的文化內容,取長補短。為此,筆者考察了國內主要的博物館網站,并參考國外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網站,就建設英文網站的角色定位、文本類型、翻譯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以求教于方家。
1 角色定位、文本類型和翻譯策略
1.1 角色定位
明確的定位是優秀網站的主要特征。例如,大英博物館的定位就是“讓全世界的人來大英博物館看自己的歷史”,這是因為它的藏品緊緊圍繞世界各國歷史;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定位是“在大都會博物館體驗5000年來的藝術”的藝術博物館。
廣西歷史悠久,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2000~7000年新石器時代典型的洞穴遺址——甑皮巖遺址,不僅是現代華南人乃至東南亞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古人類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先秦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分屬西甌、駱越。考古學界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出土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3]。廣西文化是“由世居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不斷融合而成,總體上呈現出源遠流長、開放兼容、積淀深厚、蘊藏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特征”[3]。據此,不妨將廣西博物館定位于“全世界了解壯鄉各族人民歷史、文化的窗口”,配之以濃郁民族特色的文物圖片與和諧的色彩搭配,使觀者形成一定的歷史記憶。
1.2 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
如前所述,博物館扮演著對外介紹、宣傳中國文化的角色。翻譯質量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它直接影響到博物館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但目前我國博物館英文網站還不盡如人意,如“全盤復制中文網站框架和具體內容,僅是對文字語言進行簡單切換。而瀏覽和使用英文網站的大多是國際游客,他們與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模式不完全相同,對中國的基本情況了解也不深入,這造成了國際游客在使用博物館英文網站的不便——最為精彩的內容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引起他們的注意,最為關鍵的信息可能會淹沒在大量的會務交流、人事公告等內部行政信息中,無法被快速找到”。“為使用英文網站的國際游客做用戶分析,可發現,他們很多是第一次來到博物館,交通指南、開放時間、門票政策等導覽內容會是他們最為關心的信息。”[4]
究其原因,是國內許多網站沒有嚴格區分文本類型,以及沒有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造成的。網頁常常被看作是“在線宣傳手冊”或傳統印刷文本的電子版。但實際上,網站文本有別于其他文本的結構和語言特點,是一種新的語篇體裁,并非“承載舊信息的新媒介”[5]。換言之,只有清楚了英文網站的文本類型,方能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
1.2.1 文本類型
語言學家卡爾·布勒(K.Buhler)將語言劃分為“說明”(represent)“表達”(express)和“吸引”(appeal)三種功能[6]。據此,英國翻譯家紐馬克(Newmark)進一步將文本劃分為“表達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和“呼喚型”(vocative)三種類型。表達型包括文學、權威聲明、自傳、個人通信等;信息型包括科技、商業、工業、經濟類的報告、文章、論文、備忘錄、紀要等;呼喚型包括通知、指令、宣傳、推銷、流行小說等。但是,他也指出,“很少有文本只屬于一種類型,大多文本同時包含這三種功能,只不過其中一種占主導地位”[7]。對照以上文本類型的劃分以及博物館的角色,可以看出,博物館英文網站屬于“信息型+呼喚型”的應用型文本,即它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為信息載體,以互聯網等媒體為渠道,以告知參觀游覽信息、介紹館藏等為前提,以誘導潛在的國外公眾來館參觀、了解中國文化等為目的。
1.2.2 翻譯策略
傳統的翻譯理論視翻譯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無論是中國的“信達雅”“神似”,還是西方的“等值論”“對等論”,都強調譯文必須百分之百忠實于原文。譯者往往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造成了上述“全盤復制中文網站框架和具體內容”的情況。
紐馬克則提出了“語義翻譯法”與“交際翻譯法”,前者類似直譯,即盡可能地接近原文的結構、表達形式,而不過多地考慮讀者;后者類似意譯,注重信息的傳遞效果和讀者的感受、譯文的可讀性。他主張用語義翻譯法來處理“表達型”文本;用交際翻譯來處理“信息型”和“呼喚型”文本。但由于很少文本是單一功能的,所以在翻譯時,這兩種翻譯方法總是貫穿其中,相互交替使用。尤其是“網頁在視覺組織上容許把不同功能和不同交際目的的多種文本包含在一個文件中”[8],“這就要求譯者首先確定一個文本的主要功能,或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確定每一部分的語言功能,從而有針對性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手法”[9]。
限于篇幅,現只以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的中、英文網站首頁的導航欄目為例:
大英博物館的英文版設有“Visiting,Membership,What's on,Support us,Research,About us,Learning,Blog”8個欄目,而其中文版則只翻譯了“參觀信息”“展覽信息”“關于博物館”,其他略去不譯;而盧浮宮博物館也大體相同,英文版設有“Visit,Exhibitions,Events Art,Learn,Join and Give,Shop”6個欄目,而其中文版也只有3個欄目:“實用信息”“參觀攻略”“館藏與宮殿”。
“當我們閱讀網頁時,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常常是最頂端和中間的內容。而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右邊的內容。另外,我們閱讀網頁時一般不會在一個頁面上停留太多時間。因此,網頁設計者總是想方設法在一個頁面中塞盡可能多的內容。其中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頂端和中間,最不重要的內容放在右邊。”[10]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很好地遵循了這條原則。首先,把參觀者最關心的開放時間、門票政策等“信息型文本”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頂端最左邊;其次,英文版與中文版的導航、菜單并不機械對譯,而是只保留了三個重要的實用信息欄目,并且充分考慮到了中文讀者的閱讀期待;再次,將鎮館之寶以豐富、生動的Flash動畫形式放在網頁中間,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并配上參觀攻略和解釋文字。這些解釋文字兼有“信息型”(介紹該藏品)和“呼喚型”(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功能,所以中、英文版也并非完全一樣,而是根據原文重組,采用“交際型”翻譯,省略了一些與中國讀者無關的文字(如《蒙娜·麗莎》在東京、莫斯科等地巡展的信息),從而更簡潔,信息更突出。
2 網站本地化策略與人文關懷理念
2.1 網站本地化策略
“網站本地化就是將現有的網站改變成被目標讀者所能夠接受、能夠使用和文化上認同的過程。”一個典型的網頁基于多語言支持的綜合性網絡營銷及服務概念的超文本標記語言格式,這不僅要求進行核心內容上的語言層面的轉換,而且還要求熟知“中西方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蘊”[8],疏通交際渠道,增進溝通和交流。
例如,盧浮宮博物館網站的中文版用戶可以通過家喻戶曉的微信、新浪微博等關注其官方動態并形成互動,由于界面生動有趣,很容易就拉近了與中國公眾的距離(圖1)。
大英博物館的中文網站則更為徹底:界面完全“中國化”,其展示內容均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大英博物館出版物——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中國瓷器展廳”等欄目。就連“館藏精品”這一欄目,也特設了英文版所沒有的“中國精品”一欄,重點介紹《女史箴圖》(反映中國傳統的婦德觀)《引路菩薩圖》(反映中國的宗教信仰)等,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求知欲和加強其文化認同感。此外,該網站除了使用微信、微博與用戶形成互動之外,還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天貓”上設立旗艦店,將其館藏的復制品、文創產品等進行出售,既吸引了消費者,也間接地宣傳了該館的藏品。
2.2 人文關懷理念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等等”,也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維度之一。
大英、盧浮宮和大都會這三大博物館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對殘障人士的人文關懷。例如,大英博物館在“Visiting(參觀信息)”說明館內可提供輪椅、放大鏡、聲音增強系統等,也歡迎導盲犬,甚至還可在問訊處領取狗食盆。盧浮宮則在“輔助功能”一欄開宗明義地表示,方便殘疾游客一直是博物館的主要優先事項之一,除了免費提供輪椅、折疊椅等設備外,還為殘障人士提供描述性、觸覺性訪問和唇讀或手語等服務。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將殘障人士劃分得更為細致,分別有失明、部分失明、發育和學習障礙、自閉癥、失聰,甚至癡呆癥等,每一類別都有相應的服務。
筆者認為,上述三大博物館正是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服務和技術,吸引了被容易忽視的邊緣化公眾,這也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借鑒的地方。
3 結語
文化是展示一個國家形象和內涵的載體,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它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因此,自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推出促進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推進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在此背景下,如何講好壯鄉故事、傳播壯鄉好聲音,廣西博物館的英文網站無疑將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文章分析和總結了國外知名博物館在“連接公眾”方面的實踐經驗,就網站的角色定位、文本類型、翻譯策略,以及本地化策略和人文關懷理念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參與討論,畢竟這是一個需要群策群力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Wellman,Barry .Physical Place and Cyber Place: The Rise of Networked Individual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1 (2).
[2]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條例[EB/OL].(2015-03-14)http://www.sach.gov.cn/col/col1806/index.html.
[3]百度百科.廣西詞條[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廣西/162679?fr=aladdin#10_2.
[4]龔哲.博物館英文網站建設的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9(3):52-53.
[5]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90.
[6]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Routledge,2001:199.
[7]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
[8]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9]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55-57.